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學漢字19集教程

學漢字19集教程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2-02 12:02:44

學漢字19集教程(小學生學漢字識傳統)1

一、字形演變及解釋

四,指事字。最早見于甲骨文,以積劃成數的方式表示數字四。

學漢字19集教程(小學生學漢字識傳統)2

學漢字19集教程(小學生學漢字識傳統)3

金文延續甲骨文寫法:

學漢字19集教程(小學生學漢字識傳統)4

學漢字19集教程(小學生學漢字識傳統)5

小篆則形式多樣:

學漢字19集教程(小學生學漢字識傳統)6

學漢字19集教程(小學生學漢字識傳統)7

學漢字19集教程(小學生學漢字識傳統)8

學漢字19集教程(小學生學漢字識傳統)9

學漢字19集教程(小學生學漢字識傳統)10

學漢字19集教程(小學生學漢字識傳統)11

隸書筆畫變平直,字形基本固定:

學漢字19集教程(小學生學漢字識傳統)12

學漢字19集教程(小學生學漢字識傳統)13

楷書延續隸書寫法:

學漢字19集教程(小學生學漢字識傳統)14

學漢字19集教程(小學生學漢字識傳統)15

“四”的字形演變簡圖:

學漢字19集教程(小學生學漢字識傳統)16

“四”,指事字。最早見于甲骨文,以積劃成數的方式表示數字四。其造字原理與“一”、“二”、“三”相同,隸定為“亖”。這種寫法亦見于西周以至于漢代的金文中,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内與寫作“四”者并存。金文“圖2”承續甲骨文“圖1”字形。另一系列的字形最早見于春秋時期,有繁、簡兩式寫法,分别作“圖6”和“圖7”。将金文“圖2”的橫筆豎寫,就成了“llll”;将“llll”與“二”合寫,就成了“圖7”。有的金文在“圖7”的基礎上再加“二”,強調“四”與“二”的倍數關系,寫作“圖9”。對于這種字形的分析,曆來有不同的說法。《說文》認為是“象四分之形”,雖可驗證構形為“圖6”的一個,但卻對其他更多的寫法不能盡釋。馬叙倫《說文解字六書疏證》認為“四”即“泗”的本字,是以象形的手法表示“鼻涕”的意思。盡管尚乏書證,但從文字構形來看卻很有道理。如此則“四”用作數詞是假借。春秋時的繁式寫法在戰國以至于東漢時期又繁衍出許多異體,但最後都被淘汰。而簡式寫法則曆經各代,沿襲至今。

《說文解字》曰:“四,指事。甲骨文字形,象鼻子喘息呼氣之形。本義:數目。三加一所得。”又曰:“囗,四方也。八,别也。囗中八,象四分之形。”

從“四”字的演變圖可以看出,其實不如許慎所言“甲骨文字形,象鼻子喘息呼氣之形。”,甲骨文“亖”字一直延續到漢代,隻是到了春秋以後才出現“象鼻子喘息呼氣之形”的“四”,到秦統一小篆和隸變以後才使用“四”,“亖”被淘汰不再出現。

古代一車四馬稱“驷”,“四”與“驷”通。《說苑·談叢》曰:“一言而非,四馬不能追,一言不急,四馬不能及。”《論語·顔淵》曰:“夫子之說君子也,驷不及舌。”後來就有了成語“驷馬難追”和“君子一言,驷馬難追”,意思是一句話說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馬拉的車也難追上。指話說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數。元·李壽卿《伍員吹箫》第三折中有“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馬難追,豈有翻悔之理!”。《新五代史.卷一七.晉家人傳.高祖皇後李氏傳》:“兵戈屢動,驷馬難追,戚實自贻,咎将誰執!”。明朝龍子猶《殺狗記.第二出》:“今日一語輕交,他時驷馬難追。”

《說文解字》曰:“此筭法之二二如四也。二字㒳畫均長、則亖字亦四畫均長,今人作篆多誤。”意思是說篆書寫作“亖”時,四橫畫要一樣長。

二、四的異體字:

亖:

《說文解字》曰:“亖,籒文四。”四的古文。

肆:

肆為四的大寫。《正字通》曰:“今官司文移變四作肆,防詐譌。”同壹貳叁。

學漢字19集教程(小學生學漢字識傳統)17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