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尚希。 石磊 攝
■區域協調 共同富裕——權威專家系列訪談
近年來,廣東大手筆财政投入補齊粵東粵西粵北在交通、醫療、教育等方面的短闆,實現市市通高鐵和高等院校、高水平醫院的21市全覆蓋,并在2021年提出5年新增210億元支持老區蘇區振興發展。
“這些舉措都非常有助于粵東粵西粵北加快發展,交通和通信改善了,投資條件更便利,當地農産品對外運輸也更方便。”中國财政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劉尚希表示,從全國看,應進一步加大教育投入,不斷提升勞動者技能,增強市場經濟活力,建立實現共同富裕的長效機制。
居民增收不能主要依賴政府補貼
南方日報: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實現共同富裕,你最看重哪些指标?
劉尚希:邁向共同富裕,意味着人均GDP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不斷提升。其次要關注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如果中等收入群體占全體居民比重不斷上升,也能說明共同富裕在取得進展。
還要注意到,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擴大的動力應該是勞動技能提高和人力資本積累,應該通過創新創業或高質量就業來實現,而不能依靠政府補貼,隻有這樣,共同富裕才能說取得了持續、實質性成效。否則,僅僅通過政府政策去削減高收入、補貼低收入,反而可能會挫傷人就業創業的積極性。
因此,實現共同富裕,最重要的還是要聚焦于提升人的能力,不斷增強市場經濟活力,建立實現共同富裕的長效機制。
南方日報:從當前經濟形勢看,如何讓市場經濟在實現共同富裕中更好發揮作用?
劉尚希:今年以來,我國持續面臨經濟下行壓力,加上疫情沖擊和國際形勢的複雜多變,加大了穩經濟的難度。這種情況下,就要加大積極财政政策的實施力度,來對沖風險,促進經濟恢複。但宏觀調控是經濟發展的外因,最終還是要激發市場主體的内生發展動力,提升廣大人民群衆的積極性、創造性,經濟才能持續健康發展,共同富裕也才能有堅實的經濟基礎。中央多次強調,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強刺激,也是旨在更多依靠改革創新的辦法、更多運用市場的力量,推動經濟發展。
南方日報:當前經濟面對供給沖擊、預期轉弱和需求收縮的三大壓力。你曾提出,當私人消費不足以達到基本消費和獲得基本能力時,公共消費就應當補上。
劉尚希:一般意義上,個人消費不足要通過公共消費彌補,但是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居民收入在普遍增加。在此基礎上,對低收入者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對缺乏勞動能力的群體以及失業人群提供救濟補助,保障其基本生活。
整體來說,消費的恢複和提升,還是依賴經濟發展對個人消費的提升,而不應片面依賴财政手段去彌補個人消費不足。一方面,天上不會掉餡餅,财政收入歸根結底都是依賴經濟發展;另一方面,政府更側重于減少各種不确定性對經濟運行的幹擾和沖擊,包括大力度減稅降費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等,避免出現大量中小企業經營困難帶來較大規模失業,進而導緻整體需求的收縮。
推動轉移支付制度優化
南方日報:如何看待财政政策在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和共同富裕中的作用?
劉尚希:從全國看,過去我們都是從靜态地理概念的視角看待地區之間的貧富差距,按照經濟發展水平分成發達地區、欠發達地區等,并對欠發達地區進行轉移支付。但是從人的角度來看,地區間貧富差距已經從靜态變成動态,因為人是流動的。如果欠發達地區的大量人口都已經來到經濟發達地區,但是轉移支付還是根據原有戶籍人口的份額轉移到欠發達地區,這就可能造成與這些人的實際需求脫節。
一方面,政府要放棄以靜态地理概念來縮小區域差距和分配公共資源的傳統做法。省以下财政體制、轉移支付要轉向以動态社會來設計優化,讓公共資源的配置、布局跟随人走。
另一方面,對欠發達地區的财政轉移支付,也要瞄準就業技能提升,要瞄準縮短區域之間人力資本差距,而不能把轉移支付的金額多少作為評價的标準,要關注轉移支付對當地居民特别是中青年勞動者技能提升的效果,同時還要不斷提高當地政府部門的治理能力和服務水平。
對于地方政府來說,還要重視激勵相容的問題。激勵相容是指這麼一種制度安排,讓行為人追求個人利益的行為,正好與集體價值最大化的目标相吻合。多元目标下的激勵相容,就要求在上級政府機構對下級的工作督查中,要對工作和改革目标進行排序,不能将長期問題當成短期問題,把持久戰打成突擊戰。
在我看來,區域協調本質上不是協調區域之間的關系,而是協調人和人之間的關系,群體和群體之間的關系。人的集聚不能僅僅從勞動力生産要素的角度,還要作為社會主體考慮,要通過多種手段讓不同群體都能享受同城待遇,讓外來流動人口在城市紮根,逐步改變家庭狀況,從低收入進入中等收入群體。
南方日報:近年來,廣東大手筆财政投入補齊粵東粵西粵北在交通、醫療、教育等方面的短闆,你對此有何建議?
劉尚希:這些舉措都非常重要。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比如通高鐵、建高速路、推廣5G通信,都有助于欠發達地區發展。因為交通和通信改善了,投資條件更便利,當地農産品對外運輸也更方便。
更重要的是,要借此讓越來越多的企業在這裡得到良好發展,才能有内生的動力,而這就需要營商環境的改善。政府和市場是否提供足夠的服務,辦事是否方便,政策是否可預期,自然生态能否滿足需求,等等。
從廣東全省的角度來說,還要賦予各地更多的因地制宜創新發展的權限,鼓勵各地結合自身實際進行改革。
強化“人本邏輯”創造更多公平機會
南方日報:你此前曾提出,物本邏輯支配着整個社會的運行和發展。能進一步解釋嗎?
劉尚希:物本邏輯,就是以物為尺度衡量一切,就不可能實現共同富裕,因為人的能力差距是客觀存在的,在社會和經濟發展中,就會導緻不同群體的能力、财富差距越來越大。
過去,很多人認為公平與效率是跷跷闆的關系,但如果思路從物本邏輯轉向人本邏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促進所有人的全面發展,那麼公平與效率就可以兼顧、融合。
因此,應通過完善基礎性制度安排,為所有人的發展創造公平的機會,提升人的能力,創造起點公平、機會公平。這不僅要求深化經濟體制機制改革,社會管理,城市建設等等都要深化改革,也隻有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才能釋放出更多的發展紅利。這樣,共同富裕就有了紮實基礎,公平與效率的問題也會迎刃而解,不同群體之間的能力差距也就可以得到縮小。
南方日報:在這方面,對廣東有何建議?
劉尚希:廣東是經濟大省,更要将财政收入花在刀刃上,讓經濟發展成果最大限度體現在人的發展上,同時要推動社會公共服務和城市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理清省、市、縣、鄉之間的關系和權責清單,并借助市場機制推動形成區域間協同發展的關系。
重點需要兩個方面的改革。一是社會身份制度的改革。近年來全國和廣東在戶籍制度改革上進展顯著,但落戶放開不等于身份的徹底改變,新老市民之間可能依然存在社會權利的不平等。對外來流入人口要逐步提供平等的基本公共服務,讓其在子女教育、醫療等領域享受到更多市民權利。不久前發布的《“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明确,要逐步實現租購同權,在這方面,廣東可進一步加快推動,保障租戶的合法權利,并通過發展長租房市場,增強其在城市工作生活的安全感和穩定性。二是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在“三塊地”的改革中,讓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的法律地位更加明晰。
南方日報記者 王彪 肖文舸
實習生 黃華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