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劉長卿
一路經行處,莓苔見履痕。
白雲依靜渚,春草閉閑門。
過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與禅意,相對亦忘言。
譯文:
為了尋訪常道士,我一路走過,苔藓上面留下了我的足迹。
白雲依傍着靜靜的小洲,芳草遮蔽了清淨的柴門。
雨過天晴,欣賞松柏的翠綠,沿着山勢,漫步到溪流的發源之地。
溪水邊花朵搖曳,已經領悟其中禅意,彼此會意,相對卻忘記說什麼了。
賞析:
一般來說,上門尋人而不遇,難免會有懊惱失望之情,然而在這首詩中,尋隐者不遇,卻得到了不一樣的情趣,領悟到“禅意”之妙處。
詩人不為事而來尋訪常道士,故而一路行來,心情閑适放松,隻管不緊不慢地邊走邊欣賞沿途的風景。看見雨後青苔上留下了木屐的痕迹,白雲依戀在靜水汀州上分。渚是“靜”的,白雲、芳草也是靜靜的;門“閑”,來訪者心境也“閑”,一切都顯得恬靜清閑,不見絲毫紛擾,營造了一種淡逸而靜穆的氛圍。到了隐士的居所,芳草鮮美,空門緊閉。詩人乘興繼續看雨後的青松色,繞山探尋水源,見到溪水邊野花正在開放,領悟到無為的禅意。詩人在對自然景物的欣賞中,悄然融入了自身平靜閑适的心緒,而訪人不遇的怅人,也被這清幽的環境及“禅意”所沖淡,漸趨恬然。
在這首詩中,人與自然相對意會忘言,在精神上達到了契合,詩人乘興而來盡興而返的惬意自得感受也融入了“忘言”之中,既富有悠遠的詩味,又寓有意蘊豐富的哲理。
新年作•劉長卿
鄉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歸在客先。
嶺猿同旦暮,江柳共風煙。
已似長沙傅,從今又幾年。
譯文:
新年之時,思鄉之心更加迫切,漂泊天涯,隻能獨自潸然淚下。
年紀已經不小了,還寄人籬下,就連春天都比我更早歸來。
在嶺上,隻能早晚與猿做伴,或者與江邊楊柳共賞煙雲。
我就像長沙王太傅賈誼,不知道回家還要再等多少年。
賞析:
詩歌一開頭就直抒懷鄉之心在新年之時更加迫切,難以抑制,于是獨自在天涯潸然淚下,與王維的“每逢佳節倍思親”有異曲同工之妙。
“老至居人下,春歸在客先”為沉痛至極之語。一般來說,老年本應是兒孫繞膝,安享天倫之福的時候,但詩人卻因受诽謗獲罪而被貶谪,至今遠離故鄉而作客他鄉,連春天都在他之前回歸。這一句化用薛道衡《人日思歸》中的“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一句,又在前人單純的思鄉之情中融入了仕宦身世之感,抒寫的感情更加深厚。
身在異鄉,隻能整日與猿嶺、江柳相伴,孤獨的處境,在這新春佳節之際,更增添了詩人的悲傷惆怅。猿啼聲凄厲,故“猿啼”在古詩中象征着哀傷。而江柳不僅沒有增添幾分生機和新意,這風煙迷蒙之景反而在詩人心頭籠上了一層厚厚的愁思。自己就好比當年的賈誼吧,從今起,又要多少年才能回家呢?全詩在沒有答案的問句中結束,而無盡的孤寂、悲切、懷鄉、不平,卻還在言外飄蕩不去。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員外•劉長卿
生涯豈料承優诏,世事空知學醉歌。
江上月明胡雁過,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滄洲近,顧影無如白發何。
今日龍鐘人共老,愧君猶遣慎風波。
譯文:
生平哪裡能料到,會收到升遷的诏書,徒然通曉世事,卻隻能學醉酒縱歌。
江上月光明朗,有鴻雁飛過,淮南樹葉凋零,楚地的山巒衆多。
寄身異鄉,可喜的是離海比較近,看着鏡中的自己,白發斑斑卻無可奈何。
到如今,我們都已經顯得老态龍鐘,慚愧啊,謝謝你仍告誡我要小心風波。
賞析:
劉長卿際遇坎坷,一生兩次遭貶谪。這首詩是他第二次貶往潘州南巴尉經過江州與兩位友人話别時所作。詩人明明是遭到貶谪,詩中确說“承優诏”,這是正話反說,抒發了詩人胸中的不平之氣。
颔聯寫江州的秋景,明月雁過,落葉紛紛,有不勝凄涼惆怅之感。“楚山多”三個字最為傳神:樹葉凋零,整個山頭都顯得光秃秃的,這才見出山之“多”,不由得讓人想到現在早已不是春夏郁郁蔥蔥的繁茂景色,隻餘下一片凄清蕭瑟。但詩人卻強顔歡笑,明明是老态龍鐘,白發叢生,顧影自憐,無可奈何,卻說“寄身且喜滄洲近”,努力想從蕭瑟中振作起來,将凄涼傷心遮掩起來,委婉地抒發不滿情緒。
結尾叙送别的二位員外殷切叮囑他留意風波險惡,因為摯友深知他脾氣耿直,擔心他因此而遭受更多的不測,表現了朋友間的真摯情誼。全詩雖然感歎身世,抒發悲憤不平,卻怨而不直露,但從“學醉歌”“且喜滄洲近”“慎風波”中可見他對仕途風波早已看穿,其深沉凄楚之情溢于言表。
長沙過賈誼宅•劉長卿
三年谪宦此栖遲,萬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
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譯文:
賈誼被貶官在此雖隻有三年,卻永遠留下了楚地做客之人的悲傷。
我在秋草中尋找已逝之人的遺迹,卻隻見山林冷寂,披着落日餘晖。
漢文帝雖是明君,但恩情仍然太薄,湘水無情,怎會知你憑吊時的哀傷。
這江山清冷,草木紛飛的地方,你究竟為什麼被貶至此?
賞析:
此詩似是作者赴潘州貶所,路過長沙,憑吊賈誼故宅時所作。西漢賈誼為一代英才,生當明時聖君,卻因受排擠不得重用,被貶長沙三年,郁郁而終,年僅三十三歲。劉長卿在昏庸的代宗統治下,被貶途中見到賈誼故宅的情景,難免勾起一片心酸,落得“萬古”留悲。古宅蕭條冷落的景色,“秋草”“寒林”“人去”“日斜”,一派黯然景象。賈誼當年不得意而憑吊屈原,湘水不知,如今自己不得志又憑吊賈誼。故尾聯故作設問,曲折寫一“憐”字,既是憐賈誼的非罪遠谪天涯,又是自憐。全詩雖是吊古,實則傷今,運用典故無痕迹,語言含蓄蘊藉,感情哀楚動人。
望嶽•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眦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
譯文:
泰山到底怎麼樣?在齊魯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沒有盡頭。
大自然把神奇秀麗的景色都彙聚在泰山之上,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為一明一暗兩部分。
山中的浮雲一層層地生發出來,心胸因此得到洗滌,薄暮時分,歸巢的鳥雀正遠遠地從空中掠過,隻有睜大眼睛才能看得清楚。
一定要登上泰山最高峰,俯首一覽,衆山匍匐在山腳下是那麼渺小。
賞析:
玄宗開元二十三年,杜甫到洛陽應進士考試落榜,于是北遊齊、趙一帶。這首詩就是在漫遊途中所作。《望嶽》共有三首,分詠東嶽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這一首是望東嶽泰山。
詩題為“望嶽”,全詩卻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近泰山而望的感受,描繪出一幅蒼茫開闊的“泰山圖”。全詩以“齊魯青未了”首先勾畫出泰山橫亘數千裡那磅礴雄闊的氣勢和蒼翠蔥郁的景色,之後再寫近望所見泰山的高大之勢,第五、六句則是細望泰山所見之景,末尾兩句寫由望嶽而産生“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的意願。全詩層次分明,氣骨峥嵘,體勢雄渾,是寫泰山的“絕唱”,至今仍然能引起人們強烈的共鳴。清朝浦起龍在《杜詩心解》中評價此詩為杜詩之首,說“杜子心胸氣魄,于斯客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
兵車行•杜甫
車辚辚,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鹹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道傍過者問行人,行人但雲點行頻。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裡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況複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随百草。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譯文:
兵車辚辚作響,戰馬蕭蕭嘶鳴,出征的将士弓箭都系在腰空。爹娘妻兒都趕來相送,塵埃滾滾,淹沒了鹹陽橋。
親人們牽着衣邊,跺着雙腳,攔路哭泣,哭聲凄慘,直沖九霄。路人向征夫打聽,征人隻說年年頻繁點兵。
有的人十五歲就去北方戍守邊疆,到四十歲又被編入軍營去西北屯田。當年去的時候,裡正為他纏頭巾,歸來的時候,頭發已經白了,還要再去戍邊。
邊境之上屍骨如山血流如河,帝王開疆拓土的雄心,從未改變。難道你沒聽說,關東的二百州,村裡的荒草和荊杞都已連成片。
縱然有健壯的農婦在田間耕作,莊稼也長得隴畝混亂東西不辨。關東的士兵吃苦又耐戰,如今被調來遣去,還不如雞犬。
要不是您老人家問起這些,役夫我哪裡敢傾吐怨言。就說今年已經到了冬天,關西士兵卻沒有人能回家休息。
官府急切地向百姓索要租稅,可是沒有人耕田,租稅要從哪裡來?早知道生男孩兒會帶來這麼多麻煩,倒不如生個女孩比較容易保平安。
生個女兒,還能嫁給鄉裡近鄰;生男孩,隻能戰死沙場埋骨他鄉。難道你沒聽說,就在那青海岸邊,自古以來白骨都無人收斂。新死的冤魂不散,舊鬼仍舊在哭泣,天陰下雨哀聲啾啾,讓人寸斷肝腸。
賞析:
自天寶年以後,唐王朝統治者連年對西北、西南少數民族發動戰争,給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對于此,錢謙益描述道:“天寶十載,鮮于仲通讨南诏蠻,士卒死者六萬。楊國忠掩其敗壯,反以捷聞。制大募兩京及河南、北兵,以擊南诏。人聞雲南瘴疠,士卒未戰而死者十八九,莫肯應募。楊國忠遣禦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振野。”杜甫學習漢樂府民歌“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的現實主義精神,自創新題以諷刺時世。他在詩中寫出,他在鹹陽橋畔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情形,并假托與征夫的問答,深刻地反映了唐玄宗窮兵黩武,發動開邊戰争給人民帶來的苦難。
“點、行、頻”中的“點”字,是征、抽之意;“行”,是古代軍制,二十五人為一行,所以把軍隊出身的叫做“出身行伍”。“點行”就是征兵抽丁,“點行頻”就是平凡地征兵抽丁。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與唐朝的兵役制度有關。原本,唐初因襲隋朝,實行府兵制。每三年或者六年從軍府州二十歲到六十歲的成年壯丁中征發,一旦确定軍名,即成為府兵,隸屬于折沖府,定期上番服役,冬季農閑參加軍事訓練。因為府兵服役還要自備衣糧,輪番服役更代也多不按時,家裡又不免征徭,士兵多有逃亡,軍隊的戰鬥力越來越薄弱。
開元十一年,唐王朝廢棄了府兵輪番衛戍首都的制度,招募強壯兵丁十二萬人,免其征鎮賦役,長期駐守長安。開元二十五年,朝廷又招募壯丁,長期戍守邊疆。此後,衛士不再簡補,中央禁衛軍和邊鎮國防軍全部由招募而來的雇傭兵組成。至天寶年間,府兵制度已經名存實亡,全部以募兵代替。但由于統治者好大喜功,連年出兵,百姓厭戰,募而不應,甚至以“折臂”來逃避兵役,官府就強行拉捕。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王朝四處抽丁捕勇,補充兵力。“點行頻”也正是“戰争頻”的時代産物。
詩中多處使用頂真的修辭手法,使音調和諧動聽。詩歌還運用了對話的方式以及部分口語,使讀者有身臨其境的真切感。《唐宋詩醇》雲:“此體創自老杜,諷刺時事而托為征夫問答之詞。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為戒,《小雅》遺音也。”
春日憶李白•杜甫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
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譯文:
李白的詩作天下無人能及,高超的才思遠遠超出一般人。
詩風清新有如北朝的庾信,氣都俊逸好似南朝的鮑照。
渭北此刻已經是春樹蔥郁,身在江東的你正遠望那日暮薄雲。
哪天才能擺上一杯酒,我們再一起細細品論詩歌文章。
賞析:
李白和杜甫可謂是唐朝的雙子星,他們因詩文而結交。天寶五年,李白因為觸犯權貴而被罷官,前往江東一帶漫遊,杜甫客居長安,懷念這位令他敬重的故友,寫下這首詩。
杜甫本身就是一個大詩人,因此他更能欣賞到李白飄逸不凡、冠絕當代的才華,故而全詩主要從這方面來落筆。開頭四句一氣貫注,高度評價了李白的詩歌天下無敵,其詩的清新、俊逸有如南北朝時的著名詩人庾信、鮑照。這樣憶其人而憶及其詩,贊詩亦即憶人。第三聯兩句寫兩人各自所在地的景色,自然見出深重的離情别恨。詩人對李白的人和詩都十分傾慕懷念,故末聯為熱切的盼望:什麼時候才能再次歡聚,像過去那樣,把酒論詩書,全詩在問句中結束,令人讀完後,心中猶自回蕩着作者綿綿的思念之情。
貧交行•杜甫
翻手為雲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
君不見管鮑貧時交,此道今人棄如土。
譯文:
翻手為雲,覆手為雨,衆多的輕薄之交何須去一一細數。
君不見管仲和鮑叔牙不因貧富差距的交情,這種交友之道被現在的人棄之如土。
賞析:
古歌說:“采葵莫傷根,傷根葵不生。結交莫羞貧,羞貧友不成。”富貴時的交友未必可靠,貧賤方能見真交,所以“貧交行”就是描寫貧賤之交的詩歌,本詩諷刺當世交友之道。
當世世風淺薄,今人之交皆勢利之交。人得意之時,衆人如雲,趨之若鹜;失意之後,則如雨一般紛紛散去。趨合離散就在一翻手、一覆手之間,古人那種貧富不移的交友之道已經被今人揮手揚棄了。詩人對現實之黑暗真是憤慨至極,全詩雖然隻有四句,但恨意不絕,充分地将詩人對于假、醜、惡的憎惡表達了出來。
首句為千古名句,語言極富創造性,将小人之交那種變化無常形象地刻畫了出來。本詩還将古人、今人進行了對比,揭露出今人之交的醜惡。
麗人行•杜甫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态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頭上何所有?翠微㔩葉垂鬓唇。
背後何所見?珠壓腰衱穩稱身。就中雲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
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犀箸厭饫久未下,鸾刀縷切空紛綸。
黃門飛鞚不動塵,禦廚絡繹送八珍。箫鼓哀吟感鬼神,賓從雜遝實要津。
後來鞍馬何逡巡,當軒下馬入錦茵。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譯文:
三月三日天氣清新,長安曲江邊有幾個美人。她們濃妝精緻,神情悠閑,美麗純真,肌膚細膩有光澤,身材勻稱。
繡羅衣裳鮮豔,映襯着晚春,上面還繡着金孔雀和銀麒麟。她們頭上戴的什麼頭飾?薄薄的翡翠葉,垂挂在兩鬓。
在她們後背上又能看見什麼?珠寶壓住裙腰,既妥帖又合身。她們中有雲幕椒房後妃的至親,皇上親自封為虢國夫人和秦國夫人。
翡翠蒸鍋,端出美味的紫駝峰,水晶托盤,盛放着香嫩的白魚鮮。吃膩了珍馐,犀角筷子許久未動,鸾刀細切,白白忙活了一場。
黃門騎馬奔來,不曾揚起灰塵,禦膳房絡繹不絕送出山珍海味。箫鼓聲悲,能夠感動鬼神,賓客随從紛紛雜雜,都是達官貴胄。
最後騎馬來的人,多麼自得,到了窗軒才下馬,踩着地毯進入門内。楊花似雪,覆蓋浮萍變白,青鳥飛來傳信,嘴裡銜着紅巾。炙手可熱,氣勢天下絕倫,小心啊,不要近前,以防丞相怒斥。
賞析:
天寶年間,唐玄宗寵幸楊貴妃,整個楊氏家族因此而飛黃騰達。其兄楊國忠被封為右丞相,姐妹亦被封為韓國夫人、虢國夫人、秦國夫人。杜甫這首詩作于天寶十二年春天,也就是“安史之亂”爆發前,借描寫楊氏姐妹的奢侈鋪排和楊國忠的聲勢煊赫、氣焰嚣張,曲折地反映出當時君王的昏庸和朝政的腐敗,諷刺和鞭撻了楊氏兄妹的驕橫。
全詩采取了像《陌上桑》這種樂府民歌常用的正面詠歎方式,用嚴肅認真的态度和細膩精緻的筆觸,描摹刻畫了楊氏兄妹的窮奢極欲,語極鋪排,富麗華美之中蘊含清剛之氣。雖全詩不見一句直接諷刺的語詞,但在唯妙唯肖的描摹中,不難看出詩人強烈的厭惡和譏諷之意。清人浦起龍在《讀杜甫心解》中評《麗人行》說:“無一刺譏語,描摹處,語語刺譏;無一慨歎聲,點逗處,聲聲慨歎。”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隻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譯文:
今夜的秋月是多麼皎潔,你卻隻能在鄜州的家中獨看。
料想家中年幼的兒女,還不懂你為何思念長安。
霧氣濃重,是否沾濕你的秀發?月光如水,玉臂是否感覺寒涼?
什麼時候才能共倚薄幔,讓明月照幹那滿是淚痕的臉。
賞析:
此詩構思極為巧妙,詩人本來望月懷妻,卻設想妻子在月夜下想念自己;本來自己在月下懷念年幼的兒女,卻設想天真幼稚的小女兒随着母親看月亮還不懂得想念在長安的自己。詩人隻身在外,必然是獨自賞月。但妻子身邊有兒女相伴,為什麼也是“獨看”呢?下聯随即給出了答案:妻子看月,并不是真的在賞月,而是在“憶長安”,但是小兒女不谙世事,自然不明白人間的離别之恨與相思之苦,又哪裡會懂得“憶長安”呢。詩人巧妙地運用小兒女的“未解憶”來反襯妻子的“憶”,突出了“獨”字,情感上又深化了一層。
接下來通過描寫妻子獨自看月的形象,進一步表現了“憶長安”。詩人想象妻子在月下久久伫立徘徊,以至于霧濕雲鬟,月寒玉臂。進而盼望聚首相倚,雙照團圓。每當想到妻子夜不能寐的情景時,詩人自己也忍不住傷心落淚,由此激起了對于結束這種痛苦生活的渴望,于是很自然地以希望的詩句收束全篇:“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