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寄居蟹生長在哪裡

寄居蟹生長在哪裡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8 19:32:06

陸寄居蟹,又名陸栖寄居蟹 (英文學名是Coenobita / 俗稱Land Hermit Crab),顧名思義它們不是生活在海裡,而是生活在陸地上。據說陸寄居蟹在大約二千二百萬年前,從海中登上陸地,其後腹部膜質化,皮膚進化成可以吸取空氣中的氧氣,并且适應了陸上的生活。

寄居蟹生長在哪裡(深入了解陸地寄居蟹)1

直到如今,陸寄居蟹基于對螺殼的要求、濕度和鹽分的維持,以及到海邊繁殖,它們還是選擇栖息在離海岸不遠的陸地上,不過據資料顯示,某些品種被發現栖息遠離距海岸4公裡的内陸叢林中。陸寄居蟹栖息的地區包含海岸線旁的海濱植物與岩石交疊區、叢林底部或海岸峭壁下的洞穴區等等。

陸寄居蟹在年幼時會栖息于近海岸的地方,可能是因為牠們幼時生長速度較快,要更換螺殼的頻率會較高,所以會選擇在螺殼較多的海岸區附近生活。 而且陸寄居蟹在年幼時期,會有群居的現象,但随著個體成長,某些品種會漸漸採取獨居的方式來生活,偶然也會看到牠們連群結隊一起覓食。某些受人類幹擾小的島嶼,則會看到一大群陸寄居蟹一起生活。另外,跟據劉烘昌撰寫的<台灣的陸蟹傳奇>小螃蟹由于體積小,水份更易大量蒸發,也更需待在潮濕有水的環境中生活。這也可能是另一個原因使年幼時的陸寄居蟹會集中在靠近海邊的岩礁地區。

寄居蟹生長在哪裡(深入了解陸地寄居蟹)2

寄居蟹生長在哪裡(深入了解陸地寄居蟹)3

1. 型态構造

陸寄居蟹的腹部是不對稱的右旋(大部分海生的螺殼也是右旋的,所以非常适合陸寄居蟹寄居),而且柔軟,表面沒有甲殼覆蓋(在螺殼中容易進出),所以腹部必須奀向一邊以利寄居于螺殼内,而且腹的尾部附有倒鈎(尾節和尾肢),可鈎住殼軸,不被敵人拉出。所以陸寄居蟹必須寄居在螺殼裡以保護其腹部。另外,牠們的第四和第五步足已退化(使身體更能縮入殼内),使牠非常适合于背負貝類死後留下的空殼行動,第四和第五步足也可以用作平衡和支撐螺殼。

陸寄居蟹被歸類為「異尾類」。陸寄居蟹并非蟹的同類,但可說是和蟹非常相近的種類。牠們屬于十足目動物,有五對腳(連兩對螯腳在内)。第一對腳稱螯腳,兩者大小不同,左螯腳較大,用來爬行和防衛,當牠們躲進螺殼裡時,左螯腳也可以作為螺殼的「封口」,這不單可以保護自己,「封口」也可以使牠們保存螺殼内的濕度。而較細的右螯則是用來攝食和爬行。

第二、三胸足是其步行足,而第四、五胸足在正常的情況下是不會露出螺殼外的。所以驟眼看來,陸寄居蟹好像隻有三對腳,但其實隻是第四、五胸足隐藏在螺殼内,支撐著身體,保持平衡。

寄居蟹生長在哪裡(深入了解陸地寄居蟹)4

陸寄居蟹的身體結構圖

2. 眼睛

陸寄居蟹的眼睛呈四方形或圓形(短腕陸寄居蟹和西利伯斯陸寄居蟹除外,它們的眼睛呈圓形,向上突起,由眼柄支撐著。它們的眼和昆蟲一樣是複眼,複眼太約由2000個六角形晶體組成。當它們躲回螺殼裡時,雙眼便會向下傾而且收藏在兩對螯腳中間。

陸寄居蟹的視力意外地十分良好,隻要看到數米以外有人的活動,牠們便會很快地躲回螺殼内或走到陰暗的地方躲藏。而且,牠們好像還能分辨到顔色和看到影像。不過,當我用相機替牠們拍照時,牠們似乎對閃光燈所發出的閃光沒有反應。

3. 觸角

陸寄居蟹的雙眼以下長有兩對觸須,長的那一對觸須稱為第二觸角,用來感覺所接觸的東西。而短的那對稱為第一觸角,用來感應氣味,利用其嗅覺來尋找食物。

4. 水袋

當陸寄居蟹儲存足夠的水份後,腹部便會出現一個小水泡,稱為「水袋」。水袋在第五胸足與腹部連接的附近,在尾部上且左右各一個。這是陸寄居蟹儲存水份的地方,水份不足時,會呈現較小的水泡或隻有一邊有水袋。

寄居蟹生長在哪裡(深入了解陸地寄居蟹)5

陸寄居蟹的水袋應該是為了适應陸生環境而發展出來的。但現在為止,關于水袋出現的資料還未足夠。日本的陸寄居蟹網站也沒有記載。但外國其中一本書籍The All-Natural Hermit Crab Sourcebook便稱水袋為脫皮囊(molt sack)或食物囊(food sack),作用是供陸寄居蟹在脫皮前儲存足夠的食物,原理就好像倉鼠利用鰓部儲存食物過冬一樣。陸寄居蟹脫皮期間住住會躲藏起來幾個星期, 期間停止進食和喝水以減少消耗能量,所以牠們便會在脫皮前先把食物儲存在食物囊裡以維持生命。當我們看到陸寄居蟹出現飽滿的食物囊時,可能代表了它們快将要脫皮。

究竟水袋(食物囊)的真正作用是儲存水份還是食物,或是兩者皆可,這點還有待研究。

5. 呼吸

陸寄居蟹利用鰓(紅圈處)呼吸,也有說牠們會利用腹部的皮膚來呼吸,從空氣中吸取所需的氧氣。如果鰓沒有足夠的水分,便不能呼吸。所以,足夠的濕度對牠們相當重要,天氣太乾燥和濕度不足的話,牠們便很難生存。

跟據劉烘昌撰寫的<台灣的陸蟹傳奇>,氧氣的獲取也是陸蟹适應陸地生活的一大問題。一般人都有一錯誤觀念,認為鰓隻能夠在水裡呼吸,到了陸地上就無用武之地。其實隻要能維持與空氣接觸及保持表面濕潤,鰓在空氣中一樣可以發揮氣體交換作用,而且空氣中的氧氣含量将近為水中氧氣的50 倍,氣體交換的效率會更高,較小的表面積就可達到相同氣體交換量。

寄居蟹生長在哪裡(深入了解陸地寄居蟹)6

6. 性别

從外表很難分出陸寄居蟹的性别,除非是抱卵的雌性而且卵團露出于殼口外,所以一定要把牠從螺殼中取出才能分别性别。雌雄陸寄居蟹最大的分别是雄性生殖器長于第五對胸足的腰節;而雌性生殖孔開口則在第三對胸足,并且在腹部長了三對細小的抱卵腹肢(False Leg),用來抱卵直至把牠們放出海裡。

寄居蟹生長在哪裡(深入了解陸地寄居蟹)7

(短腕陸寄居蟹)雄性的生殖器(紅圈)

寄居蟹生長在哪裡(深入了解陸地寄居蟹)8

雌性生殖孔(紅圈)

寄居蟹生長在哪裡(深入了解陸地寄居蟹)9

雌性三對細小的抱卵腹肢(紅圈)

7. 生活

陸寄居蟹分布在世界各地,由熱帶至溫帶地方的海岸,或由海岸線至離内陸不遠的地方都可找到它們。陸寄居蟹以爬行為主,通常栖息于沿岸陸地之叢林、岩石旁,習慣夜間出沒,除非有需要換殼或産卵繁殖,否則他們很少返回大海。

在白天,大部分陸寄居蟹在這段時間也在休息,到了傍晚才開始活動。為了覓食,它們會在夜晚從比較内陸的地方慢慢走到沿海邊的地方尋找食物。

8. 成長

陸寄居蟹和蝸牛不同,蝸牛一出世便附帶著螺殼,而陸寄居蟹則要找尋螺殼「寄住」,它們所背的螺殼是不會成長的。

寄居蟹生長在哪裡(深入了解陸地寄居蟹)10

它們和蝦蟹等其他甲殼動物一樣需要經過不斷的脫皮才能成長,随著身體成長,便需要找個更适合的螺殼更換。小的個體脫皮次數比較頻繁,大的個體脫皮次數則相對較少。

9. 繁殖 

雖然成年的陸寄居蟹在陸上生活,但其幼體是在海裡生活的。陸寄居蟹交配後會把卵産在螺殼中,依附在腹肢「假足」上,卵很快便會成熟,變成蚤狀的幼體。

這裡有蟹友拍到陸寄居蟹的交配過程。

寄居蟹生長在哪裡(深入了解陸地寄居蟹)11

據資料所知,陸寄居蟹成長後兩年便會成為成熟的雌蟹,大約長得像拇指第一節那樣大便能夠産卵,陸寄居蟹蟹群大約會在6月至8月期間聚集在海岸附近的森林,在滿月潮漲的夜晚到海邊放出蚤狀幼體(放幼),它們可以放出50,000顆幼體。

寄居蟹生長在哪裡(深入了解陸地寄居蟹)12

成年的陸寄居蟹因不習慣長期沉在水中,所以在放幼時很容易溺斃,甚至被海浪沖走,這個時候對它們來說是十分危險的。因此,牠們會小心翼翼爬向海中,然後以後退的爬行方式離開水面,途中會改變方向,面向陸地,背向水面,把海浪的沖擊減低,然後放出幼體。還有些雌蟹會攀著石頭或崖邊放下幼體。放出蚤狀幼體的時間大約需要5至10秒。孵化後,幼體會暫時過著浮遊生物般的生活。蚤狀幼體經過數次脫皮後,便會成為接近成體樣子的大眼幼體,再經過一次脫皮,便變成幼蟹。此時便會登陸海岸(上陸),寄居在螺殼裡生活。

寄居蟹生長在哪裡(深入了解陸地寄居蟹)13

成千上萬的陸寄居蟹在沙灘上準備産卵

10. 排洩物

經常看到沙上有很多細長,黑茶色的排洩物,但陸寄居蟹是生活在螺殼裡的,究竟牠們怎樣把排洩物排出殼外呢 ? 陸寄居蟹的排洩口位于江門位置,即尾部 (在螺殼的最内部)。每當它們需要排洩時,它們并不是整個身體爬出螺殼,而是把身體伸出至看到第五胸足,然後運用運送水桶的原理般從第五胸足慢慢地把排洩物掏出殼外。不過事實上很難有機會看到牠們排洩的過程。

排洩行為過程如下:

1. 排洩時陸寄居蟹會靜待在一個位置。

2. 排洩前牠們會把腹部屈曲,使尾節部分向著螺殼口,排洩物從肛門排出來(這時排洩物也仍然留在殼内的)。

3. 利用左第5胸足的鉗子把排洩物剪斷(剛排出來的排洩物應該是連著肛門),再用用左第5胸足把它們抛至螺殼口。

4. 利用左右第3颚足的指節與前節把排洩物挾起,再進一步把它們抛出螺殼外。(也會看到有些個體是用左第5胸足的鉗子直接把排洩物抛至螺殼外)

11. 鳴叫

陸寄居蟹是會鳴叫的,暫時我所知的隻有灰白陸寄居蟹、草莓陸寄居蟹、紫陸寄居蟹、短腕陸寄居蟹、西伯利斯陸寄居蟹、厄瓜多爾産陸寄居蟹、深紫陸寄居蟹這七種品類是會鳴叫。

它們是利用腹部的尾節摩擦螺殼而發出聲音。

我自己便曾經聽過橙紅陸寄居蟹發出"吱吱聲"叫聲,當我伸手摸牠的螺殼時,發覺牠的腹部真的正在碰撞螺殼而發出聲音。其後我也試過摸摸正在鳴叫的短腕陸寄居蟹,發覺它們正在利用腹部磨擦螺殼而發出聲音。

暫時還不知道它們何時會鳴叫,但相信不同的聲音可能意味著某種訊息,以作溝通之用。另外,有一種說法是說陸寄居蟹遭到襲擊時,例如一隻個體被對方搖動或爬在其螺殼上,便會發出吱吱叫聲,可以推測當牠們感到危險時便會發出聲音。不過這種 "侵略" 對陸寄居蟹不會做成傷害,除非被侵襲的個體是剛脫皮後而且身體還是在柔軟階段。

12. 自割與再生 (斷腳)

當陸寄居蟹遭受到天敵捕捉時,不得已會犠牲身體一部分以求脫險。陸寄居蟹的胸足和螯腳能自割,而自割時幾乎不會流失血液。當看到陸寄居蟹的胸足或螯腳斷落時,不用擔心,因為斷了的部分會再生。但再生的速度會因受傷部位的大小而有所不同,如果是指節斷落,在下次脫皮後便即可見到完整的指節部分。但如果是整隻胸足和螯腳斷落,再生的速度便會取決于外界溫度、食物、年齡、脫皮頻密度等等。最初長出來的會是突起的芽狀薄膜,經數次脫皮後便會慢慢回複本來大小。

寄居蟹生長在哪裡(深入了解陸地寄居蟹)14

斷腳部分長出來的芽狀薄膜(紅圈)

但當陸寄居蟹感到壓力或受高溫影響,便可能出現自斷行為,嚴重的話便會導緻裸體出現,這時要注意是否飼養環境出了問題。

部分飼養者有遇過的經驗是當陸寄居蟹脫皮後,因沒有被隔離,所以在牠們新殼還未變硬時被同伴攻擊而使其腳被打斷。還有一個情況是即是被隔離,但因為太快把牠們放回主缸,而新甲殼又未完全變硬,所以腳被同伴打斷。

13. 體色

陸寄居蟹的體色也頗為豐富,當中不乏顔色多樣的個體,即使品種相同每一個體的體色也會有所不同,這大多會與牠們所吃的食物和 栖身環境有關。

在飼養情況下,給它們吃甚麽食物或多或少會影響到牠們的體色,尤其在脫皮後,牠們的體色便會有些微妙的變化。

在明亮的環境下,顔色較為鮮豔,在黑暗的環境下,顔色較深和淡。所以,如果陸寄居蟹居住在内陸樹森或泥土等地區,體色 可能會比一些經常出沒于海岸的個體體色較深。

14. 年齡

大體型的陸寄居蟹(網球大小或以上),跟據英文書籍所說,這些體型的個體有可能在野外生存了50年。因為有少許證據表示陸寄居蟹在野外可以活70年,書中雖沒有說明是甚麼證據,但試試比較超大短腕陸寄居蟹的标本。

寄居蟹生長在哪裡(深入了解陸地寄居蟹)15

在标本的上方放了一個港币一元,這個一元大小剛好約和飼養了6年的個體差不多。假設這小個體在未被抓來販賣時約在野外活了2~4年。現在便應是8~10歲,另外再比較一隻一元大小的個體和網球大小的深紫陸寄居蟹的圖片。比一比之下,真的發覺一元大小的個體可能真的要生活多幾十年才可以長到那麼大。

寄居蟹生長在哪裡(深入了解陸地寄居蟹)16

※不同品種的成長速度可能各有不同

15. 聽覺

陸寄居蟹沒有耳朵,所以它們聽不到聲音,但可用觸角感受到聲音振動空氣而産生的震動(vibration),即是說:

“聲音-->振動空氣-->産生震動(vibration)-->觸角感受到此震動”

所以說,雖然陸寄居蟹不能直接聽到聲音,卻能用觸角“感受”到聲音。

雖然有說陸寄居蟹對聲音的“大小”沒有反應,無論用大或小聲喧嘩牠們都沒反應,但這仍是值得相确的。

因為所謂聲音的“大小”,這說法太籠統,其實“聲音大小”并不真正代表聲音的“震動頻率(vibration frequency)”,但陸寄居蟹所感受到的正正就是震動頻率。

舉例說,一樣“大小”(volume)的聲音,如果是以低音或高音奏出,其頻率都會不同。就正如唱歌劇時的高聲部份,唱到一定高音頻率時,有時甚至會“振爆玻璃杯”,而同樣volume的低音卻不會振爆,因為兩者發出的音頻震動速度不同。大家正可把玻璃杯想成是 陸寄居蟹,影響到牠們的是聲音的高低音,而不是“大小聲”。

其實兩樣的音頻牠們都可以感受到,關鍵隻是牠們會對什麼音頻作出反應而已。不同音頻對于陸寄居蟹可能有不同意義,這也解釋了它們聽不到同聲音,所作的反應皆有差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