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地藥材是指曆史悠久、産地适宜、品種優良、産量宏豐、炮制考究、品質好、療效佳、在國内外享有很高聲譽的藥材。《本草經集注》曾言“諸藥所生,皆有境界”,說的是每味藥材皆由天地孕育而生,見證季節輪轉,歲月變遷。谷醫堂人攜手長沙廣播電視台,走進道地藥材原産地,領悟道地本草對生命的敬畏,沐浴于中醫藥文化的洗禮。
茯苓始載于《神農本草經》,謂其:“久服安魂養神,不饑延年”。應用曆史已有兩千餘年。《本草綱目》中記載“茯苓氣味淡而滲,其性上行,生津液,開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
學過中醫的都知道,“人參、白術、茯苓、甘草”為中藥四君子,不熱不燥,施力适度,皆為平和之品,正從了“君子緻中和”的古意。我們此站的目的地,正是“四君子”中茯苓的道地原産地,懷化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
靖州,地處湖南西南邊陲,境内多崇山峻嶺,又有丘陵、盆地,溪河密布。據出土文物證實,距今3~5萬年的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繁衍生息。
而今,這裡是中國茯苓菌種的發源地。茯苓在秦代被視為“茯兔”,南北朝被奉為“小神仙”,唐代藥王孫思邈稱之為“龜苓”。
王先有,靖州茯苓專業協會會長,中國科協第九屆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年過七旬,同茯苓打了一輩子交道,是我們走進茯苓道地藥材原産地的領路人。
說起茯苓,王老感慨萬千,小時候患上了當地人稱的“水腫病”,是靠着茯苓撿回來的命,從此心中也種下了茯苓的“種子”。數十年過去,王老對茯苓的熱情是一天也不曾減少過。
清晨5點,天微亮,王老帶我們來到了“中國靖州茯苓貿易市場”。出乎我們的想象,市場早已人聲鼎沸,四處停滿了挂着全國各地牌照的大貨車。
“這裡一天要出貨200-400噸,一年下來的交易,新鮮茯苓在8萬噸左右,幹茯苓也超過4萬噸,産值27個億。”王老介紹,靖州是中國最大的茯苓集散地,全國70%的茯苓都是在這裡完成交易,出口量也占全國的三分之二。
雖然,全國各地的茯苓大多在這交易,可在王老的眼中,靖州茯苓才是佼佼者。
1974年,中科院在靖州研究選育成功中國茯苓第一代純菌絲種,定名為“5.78”。2004年,王老從中優選并改良出适合在湖南生長的品種,命名為“湘靖28”,并在全國大面積試種和推廣。同年,“湘靖28”獲湖南省科技廳和農業廳的技術認證,并獲省級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證,是我國目前唯一的茯苓登記認證品種。
2013年,“湘靖28”搭載“神舟十号”飛船,被送上太空,并成功收回。目前,回收後的“湘靖28”,已在全國大面積種植。
遠離茯苓鬧市,驅車前往靖州排牙山國家森林公園源龍村。長年以來,谷醫堂百合茯苓膏所用到的茯苓便是在這裡定點種植、采收。
靖州雖物産豐富,但經濟相對落後,源龍村的生活也仍然清苦,所以其貌不揚的茯苓在當地人眼中是名副其實的“金元寶”,蓋新房,買新車,全靠茯苓來緻富。上過太空的茯苓“湘靖28”,便是由王老手把手地教當地農戶來種植。
不像種瓜果蔬菜,要播種、施肥,茯苓的種植方式有些與衆不同,用的是菌絲,營養為“松樹根”。原本野生的茯苓,是松樹倒了之後,菌種落在松樹根上吸收其營養長成的。
現在,源龍村種植茯苓,選用的都是樹齡15年以上,直徑15-30公分的松樹,因為這個階段的松樹“營養”好。将松樹放倒,取根部,幹燥七八成,刨淨土,砍上幾刀,将茯苓菌種放在上面接種,再用塑料薄膜覆蓋,培上厚厚的土就成了。
在複刻原始生長的環境下,“湘靖28”最大的能長到100多斤。
谷醫堂蔣孟良教授介紹,茯苓能食用的是菌核,我們常見的多為加工後,長寬高為1厘米的“茯苓丁”。上等茯苓丁,色白質硬,吃起來粘牙。
《中國藥典2020版》記載,茯苓有“利水滲濕,健脾,甯心”的功效。據藥典規定,茯苓的醇溶性浸岀物,不得少于2.5%。靖州産的茯苓(“湘靖28”),醇溶性浸岀物超出藥典标準一倍以上,并且β-茯苓聚糖高達93%。
“靖州縣志中記載,從明代中期靖州就有人發現和應用松茯苓了……”行走在青松聳立的山間,王老健步如飛,并不停地和我們講述着關于茯苓的故事,“傳說慈禧太後是茯苓餅的忠實粉絲,直到晚年,還是很喜歡這種小點心,希望借助茯苓的肌膚潤澤、延緩衰老的功能永葆青春……”
聽王老笑談,他從50歲起,就開始每天食用茯苓了,如今古稀之年仍然一頭烏發,氣色紅潤,精神抖擻,每年都應邀到全國各地講課傳授茯苓生産技術。王老毫不隐瞞自己養生的秘訣,就隐藏在平凡而普通的茯苓之中。
一藥,一人生。茯苓平凡,中藥文化與精神不平凡。
根植于這片深厚的土壤中,凝聚千百年的智慧,守護着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
下一站,龍山見百合(百合原産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