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如何圍繞語文核心素養上好語文課

如何圍繞語文核心素養上好語文課

知識 更新时间:2024-07-01 16:45:20

如何圍繞語文核心素養上好語文課(核心素養理念下)1

以“核心素養”為統領的新一輪高中語文教學改革已經拉開了帷幕。一段時間以來,“核心素養”“語文核心素養”成了學術界的熱詞。與此同時,新修訂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标準》也适時地對此做出了明确的界定。《課标》認為:“語文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構建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語言運用方式及其品質;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和思維品質,情感、态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指語文素養的核心要素和關鍵内容,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課标是國家意志的體現,是國家對人才培養的綱領性文件,具有一定的法律性和強制性。因此,作為一線教師,作為語文教育研究工作者,如何準确地把握課标,如何忠實而又創造性地落實課标就成了我們不得不認真思考的問題。從教學策略的角度來看,筆者以為,隻有首先将語文教學牢牢地植根于傳統文化的沃土中,以傳統文化為平台,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來認識語文、理解語文、把握語文、教學語文,從傳統文化中不斷汲取語文教學的養分,這樣,新課标所倡導的“核心素養”的理念才有可能得到有效乃至高效的落實。

我們知道,語文是母語,語文教學是母語教育,母語教育最顯著的特征是民族性和傳統性。民族性規定了語文教學必須挖掘和弘揚中華民族區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生生不息的、獨特的精神生命、價值理念;傳統性揭示了語文教學的曆史傳承性,它告訴我們,語文教學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語文教學的根基是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是語文教學的沃土。因此,教語文,我們要始終要把語文植根于傳統文化的沃土中,唯有這樣,語文教學才有“源頭活水”,才有語文味,“語文核心素養”的理念才有可能得以有效落到實處。

語文教學要植根于傳統文化的沃土中,踐行“語文核心素養”的理念,從教學策略運用的角度來看,可從下述五個層面入手:

從教師層面來看,教師必須具備自覺的文化意識和較強的文化素養。語文教學要實現與傳統文化的對接,深深地植根于傳統文化的沃土中,最關鍵的因素是教師。在這個方面,我很贊同程翔老師對語文教師的定位。他說:“語文教師是以比較深厚的母語修養作為文化根基,能夠廣泛吸收外來文化,并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具備了一定教學藝術的文化人。”把程老師的這段話簡縮一下,就是語文教師要成為一個文化人。換句話說,隻有語文教師成了“文化人”,語文教學才能完成上述的使命。從能力構成的角度看,語文教師成為文化人的基本标志有兩個:自覺的文化意識和較強的文化素養。文化意識是引領教師從文化角度認識、把握、開展語文教學的指針。語文教師有了自覺的文化意識,在開展任何教育教學活動的時候,就能自覺、主動、積極地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待、組織、展開相關的活動,并使活動帶上濃厚的文化色彩、文化韻味。文化素養是教師在文化意識的引領下,從文化角度認識、把握、開展語文教學的學養和能力保證。文化素養深厚,教學的文化色彩和文化意蘊就濃厚,學生受到的文化感染力就強,教學效果就好;反之,文化素養低下,教學的文化色彩和文化意蘊就淡,學生受到的文化感染力就弱,教學效果就差。因此,語文教師要想上出一堂具有濃郁的文化韻味的好課來,就必須在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上狠下功夫。隻有自身的文化素養提上去了,具有濃郁的文化韻味的好課才能四季飄香,潤澤學子。

從語言教學的層面來看,教學要善于挖掘、展現,并讓學生真真切切地領略到漢語言獨特的文化之美。魯迅先生在《漢文學史綱要》中說,漢語、漢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教學中,要讓學生真真切切地領略漢語言獨特的文化之美就要在這“三美”上下功夫。就“意美”而言,可從兩個層次上來把握。從漢字的層面來看,漢字是表意文字,一個漢字就天然地綻放着一個意義;讀漢字,不僅僅是識其形,更是激活形象思維領其意。從語言的層面來看,漢語言在表達上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言有盡而意無窮”。因此,讀漢語作品,尤其是文學作品,往往會出現掩卷而意難遣,合書而味更濃的美妙現象。比如我們讀李商隐的《錦瑟》,你能說清“錦瑟”的象征意義嗎?你能說清“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到底“思”的是什麼嗎?你能說清“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的“迷”“托”二字嗎?你能說清“蝴蝶”“杜鵑”這兩個凄美意象的含義嗎?……總之,讀完這首詩,萦繞我們心頭的始終是那凄美、優美,朦胧得如煙似幻的意象,它讓我們回味無窮,它讓我們揮之不去,它讓我們寝食難安——這就是漢語言的魅力。就“音美”而言,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因漢字的四聲而形成的漢語言在訴諸聽覺時所表現出來的抑揚頓挫的語調美,二是因漢字的同聲部的韻母在發聲上的接近而形成的漢語言的押韻美,三是因朗讀時的不同停頓而形成的漢語言的節奏美。漢語言在“音美”上的這三個特點在古代律詩的平仄規律、押韻規律、對仗規律上表現得淋漓盡緻,它們是我們漢語言在“音美”上的傑出成就。漢語、漢字的“形美”主要體現在書寫上,這一點,曆經千年,高度成熟、遠播海外的漢字書法藝術是典型代表,無需贅言。

如何圍繞語文核心素養上好語文課(核心素養理念下)2

從閱讀教學的層面來看,教學要善于從文化的角度挖掘文本的文化内涵、文化意蘊,調動學生的文化敏感、文化積累,教出文本的文化内涵、文化意蘊。比如教《故都的秋》可以引領學生挖掘古代相關詩文,借助這些經典詩文細品“故都”、秋草、秋蕊、秋蟬、秋雨、秋果等意象深沉的曆史文化内涵,體會作品“清、靜、悲涼”的文化韻味;教《荷塘月色》可以引領學生搜集古代寫荷寫月的詩文,借助這些詩文體會朱自清對高潔人格的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教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可以引領學生結合陶淵明的生平及相關詩文,體會這篇辭賦所表現出來的陶淵明耿直高潔、追求自由人格的“五鬥米”精神;教杜甫的《登高》可以引領學生從杜甫的家世、抱負出發,體會詩歌所表現出來的厚重深刻的家國之思、家國之悲,領略杜甫博大豐富的人文情懷;……總之,閱讀教學隻要長期堅持按照這個路子走下去,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品位、人文素養就會得到極大的提升和拓展。

從作文教學的層面來看,教學要善于調動學生的文化積累,引導學生在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上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宏觀層面是指教學要引導學生在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上向傳統文化看齊。中國傳統文化主要由儒釋道三家構成,這三家文化有許多相同之處,比如都珍視生命,都引導人心向善,都重視精神生活等等;除此而外,儒家文化還特别看重家國情懷,看重道德引領,崇尚中庸和諧的人生态度,倡導積極入世的人生信念……這些都是傳統文化留給我們的極其寶貴的精神财富,我們在指導學生寫作的時候,應該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從這個角度來思考問題、立意構思。中觀層面是指教學要引導學生在選用作文材料的時候,善于借助那些能夠體現傳統文化優秀面的古人古事來抒發情感、發表議論。我們有文字記載的曆史有3000年。3000年來,湧現了許許多多可歌可泣、光耀千秋的曆史偉人:“……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将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試想,當學生常常遊走于我們民族中這些“脊梁”式的人物中間,品味着他們身上的這些“閃光點”的時候,學生作文的文化含量何愁不能提高?長期困擾語文教育界的學生的正确的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何愁不能形成?微觀層面是指語言表達層面。在這個層面上,不論是散體古文,還是骈體古文;不論是詩經楚辭,還是唐詩宋詞,都給後人留下了極其可觀的精美的語言材料。我們寫作時,難道對此不聞不問?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因此,指導學生寫作時,在遣詞造句上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引用、化用古詩文中錘煉得極其精美的語言應該是作文教學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一條行之有效的捷徑,也是作文教學傳承傳統文化的一項義不容辭的責任。

從教材編寫的層面來看,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選文,二是現代文與古詩文的比重,三是編排體系。就選文而言,除了要考慮教學标準外,選文必須考慮文本的文化内涵、文化品位,應将那些文化内涵豐富、文化品位高的文章選進課本中來,以利教學。現代文與古詩文的比例上,應加重古詩文的比重。原因隻有一個:古詩文乃母語的源頭,乃民族文化的源頭,隻有把古詩文學好了,學生學習現代漢語才有根基,學生的精神成長才有根基;否則,我們培養出來的人可能就會變成沒有文化歸宿感的“流浪人”,這種情形在現代許多中學生、大學生的身上不是沒有,而是處處都可以看到。在教材的編排體系上,必修課本可以繼續沿用目前大多數語文教材采用的現代文與古詩文相間編排的形式,但古詩文的比重必須加大;選修教材除了編寫專門的現代文教材外,專門的古詩文教材必須要有。在這個方面,目前國内公開發行的語文選修教材已有體現,但在筆者看來,不盡人意之處尚有許多。拿人教版語文選修教材來看,5個系列目前已出版教材15本,專門性的古詩文教材有3本:《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國文化經典研讀》、《先秦諸子選讀》。這3種教材筆者均教過,教後的感覺是人教社在選修教材的編寫上需要改進的地方還很多。一是專門性的古詩文教材還是太少,這和我們這個有着五千年悠久曆史的民族的身份似乎不相符;二是從“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5]這個角度來看,選文的文化内涵、文化品位還需要斟酌;三是編排體系不盡合理;四是編寫思路還需要商榷、需要改進,乃至需要推到重來。限于篇幅,這四個問題不是這篇文章要讨論的主話題,所以點到為止。

如何圍繞語文核心素養上好語文課(核心素養理念下)3

總之,落實“語文核心素養”,從教學策略的角度看,應該是“條條大路通羅馬”,不拘一格的。但從教學效果的角度看,所使用的策略要起作用,有效果,路子隻有一個:就是首先将語文教學植根于傳統文化的沃土中,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來認識語文、理解語文、把握語文、教學語文,從傳統文化中不斷汲取語文教學的養分,“語文核心素養”所關注的四個方面——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才有可能得以有效地落地生根。當然,就實踐的層面而言,上述五個層面中最關鍵的因素還在于教師個人的文化素養:教師文化素養深厚,哪一種方法都會管用;教師文化素養淺薄,就是選用最佳的教學策略也于事無補。因此,語文教學要真正植根于傳統文化的沃土中,并能生根、發芽、開花、結果,語文教師就必須将自己一輩子浸泡在國學中,一輩子堅持研讀經史子集,這樣,才能真正認識語文、理解語文、掌握語文、運用語文,并最終教好語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