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問大家一個問題,平時有沒有“喪”過?
這種喪不是單純的情緒低落,而是一種消極應對的态度。
比如說,覺得自己就是一條鹹魚,沒啥追求,想搞錢又懶得搞,隻想混吃等死,上班就想下班,下班隻想“躺屍”,沒有生活目标,漫無目的地重複着日複一日的枯燥生活。在内卷嚴重的社會,他們反而在反内卷,因為他們根本懶得卷。
喪文化還衍生出了一些經典語錄
“在哪裡跌掉,就在哪裡趴一會兒。”
“人生就是起起落落落落落落……”
“隻要我足夠努力,老闆一定能換新車!”
這種似乎是調侃,似乎是放棄抵抗,似乎是躺平了的态度,戳中了不少年輕人的心理,導緻喪文化一經問世,就迅速擴大,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覺得,有時候喪一點也沒什麼不好的。
看到這裡,肯定會有年紀偏大的朋友不以為然,覺得這種思想這種态度是不好的。
講老實話,誰不知道這種消極态度不好?但如果可以的話,誰願意整天喪呢?
“喪文化”的流行,是一場自我嘲諷式的自救
現在的年輕人,他們的物質條件好了,不會再像上一輩一樣,過着吃不飽穿不暖的日子,這是社會發展的體現。但是社會的發展,也離不開每一位打工人的努力。而現如今,各種屬于這個時代年輕人的壓力也接踵而至。
老闆的苛責,時不時的加班,權力的碾壓,父母催婚催生,還有各種繁雜瑣碎的事,累積起來,就是能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年輕人想要掙紮,想要更進一步,但是很快就意識到了現代社會的殘酷,不管你再怎麼掙紮,依舊是前路無光,希望渺茫。
當一個人覺得累了,不想這麼委屈自己了,幹脆躺平了,得過且過,回音室效應就會迅速擴散。
所謂的回音室效應,意思就是一些相近的聲音觀點,被不斷重複,甚至扭曲,而處在這個回音室的人,自然會被影響,甚至把扭曲過後的觀點奉為圭臬。
當一個喪文化的段子發表在網絡上的時候,立馬就會被推送給類似的年輕人,然後各種轉發評論,二次創作,然後這個群體就慢慢被影響了,到最後,大家都接受了喪文化。
喪文化的迅速崛起,也是每個年輕人對自己的嘲諷。
如果你曾經喪過,會發現人在喪的時候,不一定全是消極的心理,反而會有一種前所未有的輕松感。
我們接受了自己的平庸,接受了自己的不足,知道有些高山是越不過去的,也知道有些人注定超越不了,這時候我們其實就能和自己達成和解,接納自己,從而放下很多負擔、壓力。
對于壓力過大,甚至已經産生抑郁症、焦慮症的年輕人來說,有時候喪一下,或許能夠救贖自己,會發現生活不過如此,何必跟自己過不去,最後或許就能從苦海中解脫出來。
不要覺得喪文化是完完全全的負面态度,它除了是一種自我救贖,還有可能是反抗。
當我們反對内卷,選擇躺平到底的時候,其實也是在對一些強權表示不滿。
比如說老闆總是想盡辦法剝削你,想辦法讓你加班,還不給加班費的時候,有的人選擇默然接受,想辦法給老闆留下好印象,也有的人拒絕加班,如果非得上班,那就摸魚到底,工人永遠不需要和資本家共情,總能找到對抗的方式。
所以,說到這裡,你還會覺得喪文化一無是處嗎?
喪文化從網絡中而來,也是千千萬萬當代年輕人的的文化公約數,它的必然有它的道理。
不過,喪文化雖然流行,但終究不是主流,我們可以喪,但是不要一直喪。
有時候葛優癱一會兒,釋放身體,癱的時間長了,可能就是頸椎病,喪文化隻是提醒我們,不用那麼累,停下來加點油,但不是讓我們真的失去對生活的希望,畢竟未來還很長,我們喪完還是要收拾一下心情,重新出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