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劄記〕李建學
9月18日收到樣刊,我的散文《秦椒出天水》發《天水人防》2022年第二期。這篇寫于2018年3月的小文,重點查證了“蜀椒出武都、秦椒出天水”這句話的出處,為故鄉元龍一帶的花椒産業鼓與呼。全文1650餘字,算是我的鄉情系列之一。
《天水人防》是一份行業内刊,之前從未見過;其“文學之窗”欄目十分珍貴,本期就發表了我一篇散文。
感謝元龍鎮上崖村的小朋友張景發熱情推薦,感謝《天水人防》的全文刊發。通過這篇短文,能讓更多的天水人了解“秦椒出天水”之來龍去脈,培育特色産業自豪感,對故鄉的花椒品牌選樹,應該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文後附有本人寫作簡曆,對我更是一種鼓勵與鞭策。
近年滋生了一個偏執的理念:不論在哪個層級的哪種媒體上刊發圖文,隻要能對看到的人有所觸動,包括對故鄉的風土人情和特産推介等發揮一點點作用,都是釋放光和熱的有利途徑;那怕小如螢火,都值得感謝和尊重。
感謝編輯老師。
感謝故鄉的朋友們。
讓我們共同尊重“秦椒出天水”。
祝願鄉親們的日子越來越好。
2022年9月20日晨于西安•家中。
附:秦椒出天水
李建學
早就聽說過這麼一句話:1400多年前,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有“蜀椒出武都、秦椒出天水”的記載。
卻沒有見過這句話的出處。
前些年,有感于故鄉的花椒産業蓬勃發展,寫過一篇簡單的文字——《元龍的花椒》。其間找來一點資料,理出《齊民要術》中關于花椒産地的10字記載,距今已經1470多年。在那篇關于故鄉的文字裡,我說了這樣一句話:這裡說的“秦椒出天水”,就是指以天水市麥積區元龍鎮為主的渭河河谷地帶所産花椒。
這句話比較切合實際。
(310國道穿過元龍鄉村,龍咀子梁把渭河水向北拱出一個大灣。梁頭的豁口,新世紀處立碑标示花椒。)
我的故鄉元龍鎮地處天水市麥積區東部,這裡屬西秦嶺小隴山脈北麓渭河谷地林緣區。就在這條一百多公裡長的河谷地帶,植被豐茂,氣候溫涼,光照充足,平均海拔1100米,年降水量超過500毫米,年均氣溫不低于12℃,無霜期超過210天,十分适宜花椒的種植和生長。
今年二月初,趕回老家給母親燒紙的時候,跟元龍最大的花椒代理商座談,有心為故鄉的花椒做點實事,卻不知道從何入手。
前幾天,得知麥積區要編輯一冊《花椒标準化生産技術簡明讀本》,需要我幫忙做一些文字工作。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到那句話的出處。
于是,找了不少書店。今天在高新區的嘉彙漢唐書城,找到了中華書局2015年版的《齊民要術》。就在這套書卷四“種椒第四十三”、501頁,找到了史料記載。
原文如下:
43.1.3 《範子計然》曰:“蜀椒出武都、秦椒出天水。”
十分高興。當即手機拍照,把這個1470年前的記載發給故鄉的朋友。當然要買下這兩本厚厚的“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準備當工具書使用,特别是當做天水花椒曆史悠久的佐證,收藏起來。
晚上在燈下仔細閱讀這一章,原來早在《爾雅》裡,就有了關于花椒的記載。
43.1.1 《爾雅》曰:“檓(hui)、大椒。” 檓,就是大花椒。
賈思勰關于花椒的記述言簡意赅,不僅介紹了花椒從育苗到移植、采摘包括食用的要領,也指出花椒在不同的環境中會有品性差異,且列舉出離開一定的生産區域不易成活的實例。讀到最後,第一次看到古人已經知道食用花椒葉子了。
43.6.1 其葉及青摘取,可以為菹(zu);幹而末之,亦足充事。
原來,古人不但把花椒的青葉腌菹食用,還可以曬幹研成粉末食用。
在花椒産地長大的我,小時候并沒有吃過椒葉,也很少看到鄉鄰們用花椒葉做食品。後來在城裡見到花椒芽做成的涼菜,也吃過沾着花椒葉的烤餅,味道确實不錯。
(元龍的大紅袍系列花椒。)
元龍的花椒樹,大多生長在沙土平川和渭河沿岸的黃土緩坡上。這種椒樹結出的花椒,以色澤鮮紅、果肉豐厚、顆粒飽實,麻味濃久而聲名遠揚。因為樹枝上長着細密的小刺,至今多以手工方式管護。成熟的花椒飄散着濃郁的酥麻香味,為川湘菜必備佐料。
小的時候,除了農業社很少的幾塊花椒園,鄉親們的花椒樹大都長在庭院的空閑處,是家家戶戶主要的副業收入來源。那些年花椒不多,一方面農業社管着,不讓私人随便種,也沒地方種。另一方面是沒有市場,供銷社的收購組統一定價,賣不出好價錢。那些年,鄉裡人幾乎沒見過麻辣炒菜;以漿水菜為主的農家廚房,很少把花椒當作佐料。記憶裡,也就在炒葫蘆片時放點花椒。元龍一帶的鄉村,使用花椒最多的地方,就是壓“麻菜”。每到深秋,家家都要壓一大缸“麻菜”。主婦們把花椒一層層撒在煮到七八成熟的大白菜朵子上,碼滿一缸,最後在缸口壓一塊石頭,冬天就有菜吃了。如果沒有“麻菜”給人舌尖上的記憶,我們那裡幾乎沒有人關心花椒的調味功能,當然不會想到食用花椒葉子。
包産到戶以後,花椒的種植面積逐漸擴大,新世紀後得到蓬勃發展。
2003年,元龍花椒被農業部認證為綠色食品A級産品,并獲得了綠色無公害認證。近些年,元龍大大小小三十幾個村莊,花椒的種植面積已經突破2萬畝。由元龍順渭河東西延伸,數十個鄉鎮的花椒種植,達到百萬畝。元龍的花椒,早已不是元龍一地的花椒了。元龍的花椒,差不多成了寶雞以西、天水市兩區五縣整個渭河河谷地帶所産花椒的代名詞。
(元龍花椒成品。)
現在的元龍鎮,已經成為亞洲最大的花椒生産和集散地。秦椒出天水,被我的鄉親們發展成了經濟社會的農業品牌,以每年四五個億的成交量,驗證了賈思勰的論述。
秦椒出天水。天水的花椒,就是以元龍花椒為代表的千年農業文化遺産,需要子子孫孫悉心的呵護和傾心的發展,需要我們大家好好地珍惜。
2018年3月25日晨于西安·家中書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