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什麼是植物激素?使用了植物激素的蔬菜水果為何總讓人擔心?
最近聽好友吐槽說:自己本來是想着孝順爸媽,買了幾盒又紅又大的新鮮草莓回家,誰知爸媽卻雙雙批評他一點常識都沒有,買了些激素催熟的草莓回來。無論他怎麼解釋都沒用,爸媽還說這些草莓吃了對人的身體非常不好,搞得好友非常的郁悶。其實好友的這種情況并不是個例,生活中經常會聽到人講這個香蕉是激素催熟的,那個草莓是打了膨大劑的。所謂三人成虎,很多不了解原理的人非常容易就會被帶跑偏。那麼我們平常吃的,使用了植物激素的水果蔬菜是否真的那麼可怕呢?
所謂植物激素,更準确的說法應該叫植物生長調節劑。它是人們采用人工合成方法合成具有類似植物激素功能的有機化合物。植物激素,也稱内源激素,是植物本身就會分泌的,數量微少但是效應很大的有機物質。也就是說生長調節劑的廣泛使用是基于植物自身,而不是憑空胡亂使用的,隻是因為植物體内的植物激素含量很低,如果通過從植物體内提取植物激素再應用于農業生産非常困難,成本也很高,所以采取了人工合成工廠化的生産,這些人工合成類似物與植物激素有類似的生理效能,而且植物體内不存在分解這些物質的酶類,因而其效果比内源激素更為穩定,增産增收的效果也更為明顯。現在目前市場上出現的調節劑類商品都是幾種植物生長調節劑經過配比得到的。但是本質都是源自于植物體内最基本的五類内源激素,即生長素、赤黴素、細胞分裂素、脫落酸和乙烯,當然目前也有人将油菜素甾體類、茉莉酸類列為内源激素。
第二點需要說明的是植物激素與動物激素是不同的。前幾年由于相繼發現了喂了避孕藥的黃鳝和吃瘦肉精的豬而引起了大衆的驚慌,就有人提出植物激素會導緻人和動物性早熟,但這完全是無稽之談。植物激素存在于生長的植物體内,人們的食用已超過幾千年,很重要的一點是植物激素是沒有雌、雄之分的,與導緻性早熟的說法相矛盾。此外,植物激素大多成分簡單,是小分子,而動物激素主要是大分子的蛋白質和多肽,兩者的化學結構完全不同,雖然在作用機理上都是通過激素與受體(靶細胞)結合以引起細胞生理學反應。但是動物體内僅存在動物激素的受體,不存在植物激素的受體,也就不會産生其在植物體内的生理反應。
第三點是植物激素的使用時期問題。植物激素雖然都是簡單的小分子有機化合物,但它們的生理效應卻非常複雜,從影響細胞的分裂、伸長、分化到影響植物發芽、生根、開花、結實、休眠和脫落等。可以說植物激素對其整個生長發育過程有重要的調節控制作用。人們關注點集中于外源植物激素的使用對于直接食用部位的影響。生産中利用植物生長調節劑誘導無核果實,促進果實膨大,促進坐果以及疏花疏果等技術措施大多在果實生長的早期進行,而且一般都在果實成熟前兩月以上實施。随着一些高效低毒低殘留的生長調節劑的研制成功,其半衰期變得很短,到成熟果實中殘留量也就變得很低。在果實成熟前後,很多果農會利用萘乙酸,赤黴素等增加果實着色,減少裂果,防止采前落果或延遲果實衰老,利用乙烯利促進果實成熟,改善品質。此時但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已有研究指出,乙烯利不僅對人體沒有緻癌效應,反而還有抑癌作用,因而在果品催熟中合理使用是安全的。
植物生長調節劑的合成與應用是上世紀40年代以來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對人類的一大貢獻,其能否使用應該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而不是情感的基礎上。一味拒絕和盲目惶恐隻會制約科學技術的進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