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清朝内閣制度的演變影響

清朝内閣制度的演變影響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1 12:13:43

内閣是内廷殿閣的意思,它是皇帝以下的政權中心,總理全國政務的最高官署,是封建專制政治的産物。

清朝内閣制度的演變影響(清代内閣設置)1

順治十五年(1658年),清王朝參照明制,命令“除去内三院秘書、弘文、國史名色”,銷毀三院舊印,仿明制,改稱内閣。内閣大學士俱加殿閣銜,大學士為正五品,低于六部尚書(正二品),但大學士多以尚書入閣,所以實際上享受正二品。大學士品級之低,正說明清統治者還沒有把内閣置于總制均衡的地位,以防大學士權力過大。

從順治到乾隆年間,大學士的級别時高時低。高的時候是朝廷重臣,低的時候隻是普通官員。

康熙九年(1670年),将大學士确定滿、漢為正二品。雍正年間将内閣升為正一品,在各部尚書之上(尚書為從一品),因此,稱内閣大學士為“宰輔”。

清朝内閣制度的演變影響(清代内閣設置)2

康熙帝

乾隆十三年(1748年),将原來的四殿(中和、保和、文華、武英)二閣(文淵、東閣),變成三殿(保和、文華、武英)三閣(文淵、體仁、東閣)。增設協辦大學士,作為大學士的副職,品級為從一品。

早期内閣大學士的職權雖然不是宰相,但個别内閣大學士看上去還是跟宰相一般。

雍正以後,“凡明發谕旨,皆有軍機撰拟,寄信上谕,亦由軍機封發,而内閣之任遂輕。是後凡閣臣不入樞府者,則一切要政皆不得預聞,宰相備位而已。”也就是說,自雍正設軍機處開始,閣臣就成了閑曹。

而到了宣統三年(1911年),責任内閣成立,内閣被廢。

内閣主要官員有:大學士,三殿(保和、文華、武英)三閣(體仁、文淵、東閣)滿漢各二人,皆正一品。大學士照例要冠以殿閣的名稱,如保和殿大學士(乾隆以後不再使用)、體仁閣大學士等,但這隻是一種榮譽性質的虛銜,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大學士的職責,名義上是輔助皇帝處理機要事務,實際常務事務是替皇帝起草诏書,處理奏章;編寫史、志等書,充任會試考官等。

大學士位尊權微,但始終是清朝仕途中最華貴的官職和文臣的最高榮稱。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從一品,不加殿閣銜,他們大多是六部中某部的尚書,可直稱為某部尚書,是大學士的副官和助手。

内閣學士,滿六人、漢四人,例兼禮部侍郎銜,從二品,主掌傳達诏命和奏章及對政事發表意見。

侍讀學士,滿四人,蒙(古)、漢各二人,從四品,管理奏章并進行翻譯,但不侍讀,也不由文學之士擔任。

侍讀,滿十人,蒙、漢軍、漢各二人,正六品,專掌校對奏章,檢查手續是否完備。

典籍,滿、漢軍、漢各二人,正七品,是典籍廳的長官,負責收藏圖書,出納文件。

内閣中書,定額滿族七十人,蒙十六人,漢軍八人,漢三十人,又稱中書舍人,辦理奏章翻譯和各種手續,為皇帝草拟命令等。

另有貼書中書,滿四十人,蒙六人,皆從七品,負責作文記事、翻譯、繕寫等。

筆帖式十人,旗人擔任,負責書寫皇帝的命令。

内閣主要機構有:典籍廳,分南北兩廳,南廳掌關防(對外行文用印)收發、辦理文稿等事。北廳掌管奏章和皇帝的辦公事務。

另外,還設有滿本房、漢本房、蒙古房等機構,以及其他一些兼管機構。

清朝内閣制度的演變影響(清代内閣設置)3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