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1-5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增長1%。不少人覺得,經濟形勢這麼嚴峻,怎麼數據還在增長呢?新聞上總是提到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到底有什麼意義?這個數據對我們觀察經濟運行并作出投資決策有什麼幫助?一起聽我用大白話聊聊。
首先,什麼樣的企業屬于“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這個标準其實一直在變。比如2006年之前,統計局把所有國企以及主營業務年收入達到5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都算作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後來進行過2次調整,現在主營業務收入按2000萬元以上劃線,國有企業也按這個标準,以前隻要是國有企業都計算在内。
按照2018年進行的全國第四次經濟普查數據,截至2018年年末,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量達374090家,而工業企業總量是345.1萬個,“規模以上”占總量的10.8%。顯然,這就是工業企業裡邊的優等生。所以“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統計數據,代表了我國工業企業的經濟效益方向。這就像一個班級一樣,優等生的成績是風向标,如果優等生成績都不好,那這個班級整體成績就好不了。
所以在絕大多數時候,我們從新聞上看到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都是很高的,比如2020年8月,統計局公布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達19.1%;2022年1-3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達到8.5%。本來這部分優秀企業占比隻有10.8%,所以大多數人覺得數據高得有點脫離現實,其實是再正常不過了。而現在的問題是,2022年1-5月的數據非常低,隻有1%,這意味着什麼?
打個比方,學霸們期末考試都不及格,那其他學生成績怎麼樣?同理,1-5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1%,這意味着剩下的那89.2%的工業企業基本都不賺錢或虧錢。這個結論是不是就符合人們對現實的感知了?
那這個數據對我們做投資決策有什麼參考意義呢?
這個時候關鍵就是看拐點,看1-5月的數據意義不大,更重要的是看每個月的數據。統計局的數據顯示,5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下降6.5%,那麼等下一次公布6月份數據的時候,這個降幅是不是能縮小,或者幹脆轉為上升,就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察點。如果是那樣,那麼意味着我們的工業企業利潤有望全面回暖,對投資而言當然就是一個提前信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