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故事和三國人物流傳上千年,婦孺皆知,但不同的人對三國的認知是不一樣的。事實上,我們所熟知的三國早已超越曆史本身,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三國志》《晉書》《資治通鑒》等正史中所寫的三國;二是曆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所描述的三國;三是從古至今長期通過民間傳說、神話故事、戲劇、說唱等各種藝術形式流傳下來、固化在人們心中形成的文化三國。而在普通大衆中,《三國演義》所描述的三國和文化三國因故事跌宕起伏、人物性格特點鮮明,更容易被接受和傳詠,正史中的三國反而很少為人所知。
正像曆史學家田餘慶教授指出:“對于諸葛亮,包括《隆中對》,在作曆史評價時應當與其已被千年塑造的象征智慧與忠貞的藝術形象區别開來……曆史學家在描述諸葛亮時,最好還是使用曆史的方法和曆史的語言,避免以‘智慧的化身’‘忠貞的楷模’‘天才的預見’一類贊語,來代替具體的曆史分析和實事求是的論述。”
而對于諸葛亮的敵手司馬懿來說,在《三國演義》和文化三國中,竟成為比“奸賊”曹操還令人痛惡的人。一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把司馬懿父子永遠釘在了曆史的恥辱柱上,司馬懿父子成為曆史上篡逆的代名詞,千百年來被人唾罵。“死諸葛毒死活仲達”“死諸葛吓退活司馬”等故事一直為人津津樂道。
那麼,曆史上真實的司馬懿是什麼樣的呢?
關于三國曆史的研究及著作不勝枚舉,對司馬懿這一曆史人物的研究卻難有突破。近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大學曆史系教授朱子彥所著的《司馬懿傳》一書,我認真地研讀了一遍,獲得了不一樣的感受。
作者從浩如煙海的史料中抽絲剝繭,将司馬懿這一在《三國演義》和文化三國中被嚴重低估和醜化的曆史人物,還原其本來面目,并得出結論:司馬懿雖然是曹魏政權的掘墓人,但也是曹操事業的繼承者,完成了曹操想完成而未完成的統一大業。此書雖為人物傳記,也是對三國史研究集大成的學術著作。
書中對司馬懿的所謂“狼顧相”、司馬懿的卡裡斯瑪型性格、禅代政治、司馬昭弑君問題的觀點都簡潔新穎,有些觀點是史學界第一次提出。
作為一名長期對三國兩晉南北朝曆史感興趣的讀者,我對史書記載的曹操看到司馬懿有“狼顧相”與夢見“三馬同槽”一直有疑問。以曹操的英武,他既然對司馬懿有所懷疑,為什麼不殺了他?本書作者考證,“狼顧”原來并非是曹操的認知,而是秦漢以降的谶緯之說,童謠與谶謠。
書中認為,在曹操時期,司馬懿并無亡魏成晉的任何端倪與征兆,也沒有這個實力,隻是為了進入曹操的集團中心,司馬懿處心積慮、待價而沽。漢晉之際的諸多童謠、民謠、傳言、神仙傳說,都與王朝興廢及重要人物的命運緊密關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朝野與士庶民衆的看法。“狼顧相”“三馬同槽”即是應驗了的童謠,史家為了使此谶謠更具威權性,故将其移花接木到曹操身上。曹操與司馬懿是魏晉時期的重量級人物,也是魏晉王朝的肇基之君,故發生在他們身上的谶謠也就不胫而走,傳之後世。
兩晉時期所撰的諸家舊晉書的作者,也有假借史書編纂為新朝尋求政治合法性的可能。他們靈活地運用“狼顧”說的特異相貌,以證明晉朝的君權神授,不失為另一種政治神話的論證手段。唐朝初期,武則天為了證明取代李唐王朝的合法性,也是把谶謠“女主武王”移花接木到唐太宗李世民時期。連官修的史書都相信此種說法,在唐書及《資治通鑒》中都有所論及。
(作者張現國 系上海大學文學院教師)
司馬懿真的有“狼顧相”嗎來源:中國青年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