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闆橋和糊塗先生的故事?清代後期,鄭闆橋在濰縣任縣令時,因不忍目睹百姓疾苦,便打開官倉,赈濟災民,遭人誣陷,為此憤而辭官,回到揚州,埋頭書畫,成為一代書畫名家 ,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鄭闆橋和糊塗先生的故事?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清代後期,鄭闆橋在濰縣任縣令時,因不忍目睹百姓疾苦,便打開官倉,赈濟災民,遭人誣陷,為此憤而辭官,回到揚州,埋頭書畫,成為一代書畫名家。
一日,闆橋出遊,在清蓮觀遇到一位雲遊道士。他見此人舉止不凡,便與之攀談起來。當得知這位道士号稱“糊塗山人”時,闆橋覺得有趣,就開口問道:“道長如此精明不俗,為何卻以糊塗為号?”道士見他不解其意,遂以自家身世相告——
原來這位“糊塗山人”,出身書香世家,亦是進士及第,曾在廣東做過一任縣令,因其縣内有釀酒作坊,釀就一種“糊塗酒”,味香醇和,十分可口,所以遠銷各地,收益頗豐。不料卻被當地知府的小舅子看得眼紅,妄圖霸占作坊,便在府衙告了一狀,誣陷酒坊業主盜取皇宮釀酒秘方,私造聖酒,并以“糊塗酒”冠名,意在諷喻皇上。知府深知其謀,但因利益驅使,便助纣為虐,速将訴狀批轉給縣令,命其立将酒坊業主逮捕下獄,判其斬刑,縣令遵令而行,便将酒坊業主逮捕下獄。但在定罪之時,發現案情有冤,于是就到民間暗訪,誰知這一訪倒訪出個大冤案來。縣令不忍颠倒黑白,就帶着案卷連夜求見知府,要替酒坊業主辯冤,豈料知府躲而不見。如此三番五次連碰釘子,縣令隻得将此案擱置緩判。哪知這位知府懷恨在心,便悄悄寫了一紙奏章,奏明聖上,誣陷縣令棗贓枉法,将其罷官革職。縣令無奈,臨走之前親自到獄中看望酒坊業主,并将其案的前因後果告知于他。酒坊業主深感縣令恩,知道自己難逃一死,于是就把“糊塗酒”的釀造配方傳給縣令,求他遠走高飛,将來釀酒濟世。縣令含淚而别。從此,遠離官場,不問朝野之事,隐居在他鄉山野,一邊修道,一邊學着釀酒。為了警示自己,不忘過去,便以“糊塗山人”為号,雲遊四方,以求解脫……
聽完“糊塗山人”的自述,鄭闆橋流下了熱淚,感激之中,亦将自己的身世告訴對方。當“糊塗山人”得知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鄭闆橋時,更加敬佩不已,于是就拉着闆橋走進一家酒店,要了一盤狗肉,兩盤小菜,然後從腰間解下一個酒葫蘆,滿斟,二人便對飲起來。誰知酒一入口,鄭闆橋便大叫起來:“好酒!好酒!”“糊塗山人”趕忙揮手制止,并附耳低語道:“這就是秘傳的糊塗酒,仁兄千萬不要聲張。”闆橋一聽,悄悄地伸了伸舌頭,接着又暢飲開來。
直到酒足飯飽,日落三竿,“糊塗山人”才笑着開口說道:“闆橋仁兄乃一代書畫名家,今日相見對飲,三生有幸,難道不給在下一紙墨寶作個紀念?”
闆橋一聽,嘿嘿一笑:“為弟正欲如此,不料卻讓仁兄搶先開口了。”說着取出文房四寶,借着酒力,大大地寫下“難得糊塗”四個大字,然後題款押章,雙手贈與“糊塗山人”。山人接書在手,端詳片刻,選歎不已,看着看着,突然開口問道:“鄭兄,你這‘難得糊塗’,究竟是指酒?指人?還是指事呢?”闆橋笑着回答:“知我者,山人也!你想,沒有糊塗酒,哪遇糊塗人?沒有糊塗人,誰幹糊塗事?三者皆難得,缺一不可!”
酒店裡又傳出兩位“糊塗”人的笑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