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 一門父子三詞客
作者:宮學大
“大江東去,浪濤盡千古風流人物……”。每當我吟誦蘇轼這首詞時,非常想去拜谒蘇轼的故居,尋找東坡先生成才的經曆。這次到成都,驅車百餘裡,特地拜谒,如願以償。
三蘇祠在四川省眉山縣城西南隅,為宋代蘇洵及其二子蘇轼、蘇轍的梓裡,是明代洪武元年改建的。在秋初的午後,我懷着敬慕之情叩開寫着“三蘇祠”的古樸的大門,迎面有兩棵參天古柏,相傳為蘇轼手植。院内萬竿綠竹,不乏勁氣挺拔的英武之氣。竹林四周,是曲曲折折的荷池,荷池裡倒映着岸邊的竹影。亭榭、樓閣寫意地飄浮在水面上,且有逶迤的堂廊相接,曲折有緻,相映生輝。荷池内,詞人喜歡的瑞蓮競相開放,還有一尊新塑成的2.5米高蘇東坡石雕坐像,雕像呈粉紅色,蘇東坡戴着學士帽,長須飄拂,倜傥、潇灑。他正凝神地側視着竹蔭如墨的園林,似在默默地構思,似在吟詠“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又似在回味仕途的艱辛!
穿過曲折的小路東拐西折,來到磚牆、木屋并不豪華的古老蘇宅,使人感到有一種川中質樸居家的溫馨。宅旁,有一口古井,井側有一棵數百年的荔枝樹,現在已不長果了,但綠葉青青,樹韻猶存,當年蘇轼“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佳句,或許是受這棵樹的啟示吧?蘇氏父子勤勉好學的精神,一直被人們傳誦不已。繞過後人刻着蘇轼文章、詩詞的碑亭和瑞蓮池,來到隻有十多平方米的洗硯池,這就是蘇轼兄弟天天洗滌石硯的地方。據說蘇轼兄弟在此洗硯,天長日久,池水因此變深了,連水中的魚兒也變黑了,人們便把這種魚叫做“東坡魚”。今天,當我站在“洗硯池”旁,那碧綠而潔淨的池水,猶如一塊碧琉璃,似乎還留有淡淡的墨迹。似乎告訴我成才的答案。莊嚴富麗的啟賢堂,則是後人重修的,裡面供奉着蘇洵及其二子蘇轼、蘇轍父子的彩色塑像和曆代名人對蘇氏父子的贊美之詞。現藏有著名的眉山木刻版的《三蘇全集》,裡面收有4895篇詩、詞和文章。神聖的殿堂裡,香火缭繞,頂禮膜拜的人絡繹不絕。我想蘇氏父子三人,名氣最大的是蘇轼,官做得最大的是蘇轼之弟蘇轍(官至副宰相);而蘇轼一生坎坷,屢遭貶谪,該是未曾預料到身後有此等的盛譽吧。看着那峨冠博帶的塑像,令人遐想無限。歲月滄桑,曆史聚焦在這裡的是一首詞?一幅畫?還是一段充滿逆境出人才的故事?
步出門外,回頭一看,一副無名氏的對聯引人駐足細讀:上聯是“一門父子三詞客”,下聯是“千古文章四大家”,橫批是“文獻之家”。不是嗎?一門三傑,文采燦爛,光照千古。尤其是蘇轼詩文詞賦,兼擅并長,氣吞九洲,影響了文壇數百年,這幅對聯真可謂名符其實啊!在敬佩中我不禁也口占一首 “秋逢巴蜀仰名流,唐宋文壇三巨頭。骈散詩詞開變革,大江東去壯眉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