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薏米錯了
薏米祛濕雖然效果好,但薏米性寒,直接煮來吃,會傷脾,而脾是負責運化濕氣的,脾傷了,濕氣更加揮發不出,越想祛濕反而越濕。所以,吃之前,脾胃虛寒者最好先炒過了再煮。經炒制後,薏米的藥性更為平和,相對于生薏米更長于健脾止瀉,是治療脾虛、濕盛、洩瀉的良藥。
2、紅豆錯了
中醫裡面的紅豆是指赤小豆,又名紅小豆,飯豆,赤豆。從功效來說,赤小豆祛濕,紅豆養心;從形狀來說,赤小豆呈細長形,顆粒比紅豆小;紅豆呈圓柱狀,表面為暗棕紅色。即使把兩者混亂了還是很容易區别的。
3、煮法錯了
赤小豆、薏米很難煮爛,最好用溫水浸泡兩小時後再煮,否則營養成分難出來,沒有時間浸泡,也可以多熬半小時。
4、大米加錯了
此款湯不是粥,千萬不要加大米!因為大米長在水裡,含有濕氣,濕性粘稠,所以,大米一熬就稠了。
赤小豆和薏米都是去濕的,本身不含濕,所以它們怎麼熬都不稠,湯很清。中醫恰恰是利用了它這種清的性質,來把人體的濕給除掉。
一旦加進去大米,就等于加進去了濕氣,所以整個粥都稠了。味道雖然更好了,但對于養生來說并非好事,就因為那一把大米,所有的赤小豆、薏米就都白費了,功效全無。
5、“隻祛濕不健脾”錯了
《黃帝内經》講過脾與濕氣是對好友,因為“脾主運化”,脾虛了,濕氣會加重,濕氣重又會導緻脾虛,要祛濕還需健脾。
所以,薏米紅豆湯并非那麼簡單,隻有做法用法食材完全對了才算是治濕邪最好的藥。
目前市面上的薏米一般是來自貴州的興仁薏米,雲南的曲靖薏米,以及福建的金沙薏米。這些薏米的名字都有一定的原因,比如,福建的金沙薏米,因為産于福建省仙遊縣龍華鎮金沙村的一個小村莊,所以被命名為金沙薏米。
同時金沙薏米是仙遊縣著名的土特産,早在宋代就大面積栽培,已有上千年曆史,在明代更是貴為朝廷貢品。在福建金沙薏米也被稱為玉蘆、玉珠珠,脫殼後稱薏米。在金沙村當地有句民謠這樣唱道:“薏米勝過靈芝草,藥用營養價值高,常吃可以延年壽,返老還童立功勞。
從中醫的角度來講薏米的顆粒越小,藥用價值也就越高。而金沙薏米是顆粒最小的,所以這也是它被作為朝廷貢品的原因,而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所記載的薏米正是采集于金沙村的金沙薏米,是目前國家唯一确認的糧藥兼用有國家地理保護标識的薏米。
在選擇薏米的時候,除了要觀察外表顔色一定要聞一聞,因為現在有人将放置時間較長、較陳舊的薏米,經過漂白加工後,再重新流入市場。經過漂白的薏米,顔色返白,但是其味道卻很難改變,不僅會有一股黴變的味道。而且薏米的甘味會大大的減少。另外還可以将其敲開,看一下裡面是否為白色,如果發灰有黴味的建議不要。
薏米紅豆湯制作方法
原料:
薏米、赤小豆
做法:
◇薏米和赤小豆洗淨,放入砂鍋中,加夠足夠水;
◇開火至鍋中水開後,再煮3分鐘,關火焖30分鐘;
◇再開火,煮至鍋中水再次沸騰後,再煮3分鐘,關火焖30分鐘即可;
◇ 将湯濾出當水喝,赤小豆和薏米當飯吃,也可以一起當成粥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