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秋季宜養肺教你怎麼養肺更健康

秋季宜養肺教你怎麼養肺更健康

健康 更新时间:2024-07-28 11:14:31

來源:【交彙點新聞客戶端】

交彙點訊 俗話說:“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夏末秋初,正是天氣由熱轉涼的階段,早晚溫差較大,秋天氣候幹燥,人體呼吸系統容易受到侵犯,這時最要注意養肺。本期《節氣話養生》記者邀請江蘇省中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中醫師孫子凱和江蘇省第二中醫院副主任中醫師王霞,請他們為大家科普如何“養肺氣,防秋燥”。

秋季宜養肺教你怎麼養肺更健康(養生保健開啟換季模式)1

圖源 健康中國

孫子凱介紹,進入秋季,尤其是處暑過後,白天熱,早晚涼,晝夜溫差較大,空氣濕度低,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秋燥”開始了。秋燥對呼吸系統影響比較大,最容易傷肺。中醫認為“肺居高位,為人身之華蓋”“肺不耐寒熱”,燥邪傷肺就容易出現鼻咽幹燥、口幹舌燥甚至幹咳無痰、喉嚨幹癢、痰中帶血等症狀,而且呼吸系統的慢性疾病也多在秋末天氣較冷時複發。“如果秋天沒有養好肺氣,冬天更容易發生各種疾病。”

秋季如何養肺?兩位中醫專家表示,主要是通過日常生活的調節,從藥食、作息、運動等三個方面進行适當調整,達到養陰潤肺的目的。

在藥食方面,中醫有“藥食同源”的說法,許多食物就是很好的藥物。孫子凱表示,有兩種食物推薦在這個季節食用。一是梨,梨味甘酸而平,有潤肺清燥、止咳化痰的作用,因此對幹咳、咽喉幹癢等症均有良效,既可以生吃也可以熟吃,生吃以清火潤肺為主,适宜于有肺燥、肺火的人;熟吃以滋陰潤燥為主,對于一些中老年人、脾胃弱的人群,可以将梨子煮着吃;另外,削下來的梨子皮還可以煮水喝,也可以起到潤肺的作用。二是荸荠,俗稱“馬蹄”,荸荠有着“地下雪梨”“江南人參”之稱,生吃清熱生津、清肺潤肺,熟吃可以補肺潤燥。此外,還有銀耳、百合、蓮子等食物都可以滋陰潤肺。比如很多人習慣晨起之時喝粥,蓮子百合銀耳湯就可以成為一個很好的秋季食譜。

除了以上建議食用的食物,王霞提醒,還有一些不太适宜秋季多吃的食物,脾胃功能虛弱的人需要格外注意。首先,中醫認為“辛氣入肺鹹入腎”,容易咳嗽的人在飲食上要清淡,比如燒烤、煙酒、辛辣等食物要少吃或不吃,“辛氣入肺”容易導緻咳嗽加重。第二,生冷瓜果要少吃。夏天的時候大家可能都喜歡吃西瓜,在立秋時也有“啃瓜”的習俗,但是進入秋天之後,瓜果一類的生冷食品可能會傷胃,并導緻濕邪排不出體外。王霞建議,大家可以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但減少瓜類的食用。第三,大閘蟹、“冰淇淋月餅”等具有濃濃季節特色的食品,食用要講究,不能貪食。“大閘蟹屬于涼性食物,脾胃功能虛弱的人,如老人、孩子,不建議多吃。”在吃大閘蟹時也建議搭配生姜和醋食用。而“冰淇淋月餅”是近年來流行的中秋節點心,本身就屬于冷飲,進入秋季之後,此類生冷食品就不建議多吃了。

在作息方面,兩位專家建議要睡好“子午覺”,即每天子時(晚11點至次日淩晨1點)和午時(11點到13點)按時入睡,其主要原則是“子時大睡,午時小憩”。晚上11點前要睡個“大覺”,要睡足。中午睡個“小覺”,小憩一會,休息30分鐘左右即可,最多不要超過1小時。

王霞介紹,午睡符合秋季的養生之道,通過午睡可以彌補晚上睡覺的不足。一般來說,秋季可能出現兩種情況。一是秋乏,比如年輕人有時會有提不上勁來的感覺,主要原因是夏季的時候“陽氣”耗得太多,到了剛入秋之後,還沒有完全補上來,這個時候年輕人可能會出現秋乏的狀态。而對于老年人來講,因為本身氣血津液較虧,所以容易出現晚上睡覺不是很沉的情況。所以不管對于年輕人還是老年人來講,都是建議秋季中午的時候午睡一會兒。

孫子凱強調,熬夜、輻射、疲勞等對人體的免疫功能影響較大,切忌熬夜,有的人到了晚上12點後更不容易入睡,不利于肺氣的保護,容易長“小結節”。《黃帝内經》中曰:“陽氣盡則卧,陰氣盡則寤。”進入秋季,睡好子午覺,遵循“陰精收藏,收斂神氣”的養生法則,适當增加睡眠,這樣對肺氣的保養非常好,可在冬天來臨之際保存能量、養精蓄銳。

運動對于肺氣的養護也是必不可少的。秋季的天氣秋高氣爽,雨水也較少,适合鍛煉,這時建議大家去戶外進行一些适當的體育項目。但是孫子凱強調,運動因人而異,要選擇合适的時間,運動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最好能進行一些慢跑、快走等有氧運動,還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和時間,選擇遊泳、爬山、健身操、太極拳、五禽戲、乒乓球等運動,有利于強健肺部功能。

新華日報·交彙點記者 蔣明睿 王甜 見習記者 楊易臻

編輯: 黃卓凡

本文來自【交彙點新聞客戶端】,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