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洛陽說書老藝人

洛陽說書老藝人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1 15:28:39

洛陽說書老藝人(洛陽洛甯張便玲)1

今日芒種,俗話說“芒種一半茬。”又到一年麥收最忙時,這是農民最高興的時節,也是農民最繁忙、最辛勞的時節。為了夏收,為了夏糧顆粒還家,農村無閑人,男女老幼齊上陣,故有“五黃六月二麥在地,繡女也得下繡樓”之說,也使我回想起拾麥往事。

過去沒有農業機械,緊張而愉快的麥收全靠人力完成。鐮割刀钐、肩挑車拉、攤曬碾場、起場搭垛、揚場入庫,一環接一環,都由身強力壯的男勞力來完成。女主人做好助手,還得調劑好生活。婦女、孩子們還有一項任務就是搞好複收,把落在地裡的麥子拾回來,決不能讓生長八個多月的糧食浪費掉。我從小就喜歡拾麥,一為國家、二為集體、三為自已,最終還是為了一家人的生活能得到改善。

洛陽說書老藝人(洛陽洛甯張便玲)2

1958年至1960年,我還是個小學學生,經曆了一個特殊的年代。那時全國農村都吃食堂飯,每個生産隊為一個單位,設一個大食堂,社員都在食堂吃飯,學生也過集體生活,學校有學生食堂。農民家中沒有了鍋竈,也沒有了一粒糧食。政策規定不允許社員家私存糧食,開小竈。這時學生拾麥都由老師帶領,一塊地一塊地,挨片去拾,拾的麥子全都交公。

1961年,中央糾正了的共産風錯誤,解散了農村吃大鍋飯的生産隊食堂,恢複了農家小竈,并分自留地、借地給社員,讓社員自種自吃,農村才逐步恢複了生機。從這時起,在生産隊複收後再拾麥就歸自已了,或吃或賣可自由支配,我們拾麥的勁頭更足了。

洛陽說書老藝人(洛陽洛甯張便玲)3

生産隊複收,社員們稱其為“放忽隆”,場面十分壯觀。一片地的麥子運完後,生産隊組織社員們搞複收。全體社員男女老少都可參加,黑壓壓一片背挎簍拿竹耙的社員圍在地邊等候生産隊幹部“放忽隆”的号令,幹部發令前誰也不準進地。幹部一聲“開始”!社員們都争先恐後進到地裡,有人用手抓,有人用竹耙摟,年輕人滿地跑搶着拾,老年人跑不動,隻能穩在一片地撿。然後背到生産隊場裡過稱按斤數計工分。當時社員們憑工分分配口糧,憑工分養活自己,難怪社員們編順口溜“工分、工分、社員命根!”誰不想搶着多拾點麥,多掙些工分?!生産隊複收後社員們都可以抽空自由拾麥歸己了。

洛陽說書老藝人(洛陽洛甯張便玲)4

我家住在川區,人多地少,麥收很快就結束了,我同小夥伴相約到遠處的塬區去拾麥。拾麥這活并不累,但很辛苦。每天要早出晚歸,清晨四五點鐘,聽到布谷鳥的叫聲,我們就起床出發,上午十點左右回家。午休一會,下午三四點出發,九點返回後把一天拾的麥子當天打出來,篩簸幹淨,待曬幹裝袋收藏。

拾麥要遭很多苦:麥茬紮、蚊蟲咬、烈日曬、饑渴難耐、一天彎腰千萬次,但想到拾麥能改善我們的生活,吃飯、穿衣、交學費……就不覺得苦了。看着一天天鼓起來的糧袋,心裡充滿美好的憧憬,晚上做夢也能笑醒。

洛陽說書老藝人(洛陽洛甯張便玲)5

拾麥,強調一個“拾”字,就是把田間、路旁掉的麥穗拾起來。應有道德底線,不能偷,不能搶,生産隊沒複收過的地塊不能進。拾麥有時會遇到拉麥翻車的情況,如主人同意就幫助裝車,随後,這個現場也能掃點土麥,帶回家淘洗幹淨,也會有不少收獲。

拾麥,貴在堅持,持之以恒,隻要地裡有麥穗,麥穗不發芽,我們有時間就去拾。拾一合(ge半斤)得一合,拾一升(五斤)多一升,積少成多。豐收年景,一麥天能拾百十斤麥,有時拾的麥比生産隊一人分的口糧還多,真是一項不小的收入。

雖說拾的糧食品種較雜,大麥、小麥、芒麥都有,胖瘦不一,還會摻雜夏糧豌豆、扁豆,賣不上好價錢,但加工成面粉吃很實用,營養成分更全,吃着更香甜。

一個甲子年過去了,農業生産發生巨變,聯合收割機代替了人力,并做到了一遍淨,農民們也開始享福啦。我還想去體驗一下拾麥的樂趣,恐怕腰也彎不下了。再者,也無麥可拾了,隻能留下美好的回憶。

洛陽說書老藝人(洛陽洛甯張便玲)6

作者簡介:張便玲,女,1949年臘月生。網名迎春花,洛甯縣城郊鄉在禮村人,中教一級教師,已退休。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