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痛經的艾灸療法

痛經的艾灸療法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5 01:10:48

大家好,我是九選艾的小九老師。

痛經又稱“月經痛”,古代醫著中稱之為“經行腹痛”、 “經前腹痛”、“經後腹痛”、 “月水來腹痛”、“婦人血氣痛”等。是指女性在月經前後或經期,出現下腹部及腰骶部劇烈疼痛。

痛經的艾灸療法(治痛經艾灸有辦法)1

病因

本病的發病機理,主要是氣血運行不暢所緻。究其病因不外乎氣滞血瘀、寒濕凝滞、氣血虛弱和肝腎虧損等。

痛經的艾灸療法(治痛經艾灸有辦法)2

治療方法

本病為小腹疼痛,并随月經周期而發作。其臨床證候有虛實之分。凡氣滞血瘀、寒濕凝滞者屬實;氣血虛弱、肝腎不足者屬虛。故亦有稱經前、經期疼痛者屬實,經後痛者為虛。現就四型辨治于下:

一、氣滞血瘀型

【症狀】: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或陣發性劇烈絞痛,放射到腰、骶部;月經後期,色紫紅或紫黑,有血塊及腐肉樣片狀物,經行淋瀝不暢。若偏于氣滞者則脹甚于痛,可伴有乳房及胸脅脹痛。

【處方】:氣海、太沖、血海、地機、合谷、三陰交。

【随症加穴】:①瘀血較甚者,加中極、經中 ②氣郁化火,瘀熱為患者,加行間。

【方義】:本型為氣滞血瘀證,治以調氣化瘀,活血止痛。故取氣海,因此穴由任脈脈氣所發,為諸氣之海,善調并振奮全身之氣機;取太沖以疏肝理氣而清瘀熱;取血海、地機以活血散瘀而止腹痛。若瘀血症狀嚴重者,則效法于宋.徐文伯補合谷,瀉三陰交之旨,以補上瀉下,俾瘀血下行,沖任氣血通暢,則腹痛自除。

痛經的艾灸療法(治痛經艾灸有辦法)3

二、寒濕凝滞型

【症狀】:經前或經期小腹絞痛,且有冷感,按之痛劇,得溫則舒;有時痛徹腰脊,月經後期, 量少,行而不暢,色紫黑夾塊;常伴有形寒、肢冷、關節酸痛,舌苔白膩,脈象沉緊。

【處方】:關元、大赫、三陰交、腎俞,次髎、十七椎下。

【随症加穴】:①小腹絞痛者,加中極、地機 ②經行後期量少夾塊者,加天樞、水道,

【方義】:本型為寒濕凝滞之證,治宜溫經散寒,解凝祛濕。故取關元、腎俞灸之,以溫補下元,振奮腎陽而祛胞宮之寒濕,取大赫、三陰交及奇穴十七椎下,以調氣活血;獨取次髎灸之,以解寒凝而止痛。

痛經的艾灸療法(治痛經艾灸有辦法)4

三、氣血虛弱型

【症狀】:經期或經淨後小腹綿綿作痛,喜按,經色淡紅,面色蒼白或萎黃,倦怠乏力,頭暈目眩,心悸失眠。舌質淡、舌體胖大而邊有齒痕、苔薄,脈細弱。

【處方】:脾俞、胃俞、中脘、章門、氣海、足三裡、三陰交、膈俞。

【随症加穴】:①頭暈目眩者,加百會、風池 ②心悸失眠者,加神門、太溪。

【方義】:本型為氣血虛弱之證,治宜補氣益血。由于腎間動氣為十二經之根,是開發元氣從三焦之道而通達周身,并激發和推動髒腑經絡的功能活動。元氣不足則髒氣虛憊,故取氣海灸之,以增強元氣而溫養胞宮。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故取脾俞、章門、胃俞、中脘以俞募相配,而調整脾胃之功能,俾脾健胃和,得谷者昌,則氣血之生化有源。取足三裡、三陰交以補氣活血,則有助于脾胃之生化。

痛經的艾灸療法(治痛經艾灸有辦法)5

四、肝腎不足型

【症狀】:經後小腹隐隐作痛,月經先後無定期,經量或多或少,色淡紅,無血塊,腰酸膝軟,夜寐不酣,頭暈耳鳴,視物模糊,舌紅苔薄,脈細。

【處方】:腎俞、肝俞、血海、三陰交、太溪。

【随症加穴】:①小腹隐隐作痛者,加氣海 ②腰酸膝軟者,加腰眼、足三裡 ③夜寐不酣者,加神門。

【方義】:本型為肝腎不足之證,治宜滋補肝腎。由于人身三寶精氣神,而腎藏精、藏志為精神所舍,元氣所系之髒,其經脈上行與任脈交會于小腹,故取足少陰腎經之原穴與腎之背俞穴腎俞相配,以滋補腎精而固其本。取肝俞、血海、三陰交,以滋補肝腎而活血通經。

痛經的艾灸療法(治痛經艾灸有辦法)6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可以關注,有任何疑問歡迎下方留言或私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