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你發現早上起來特别困乏無力,刷牙的時候嗓子惡心,口幹口苦,一照鏡子發現自己容顔憔悴,皮膚暗淡無光......
這到底是因為什麼呢?究竟身體哪裡出現了毛病?
夏季為什麼會濕氣纏身?濕是夏天的主氣,各地雨水增多,空氣中的濕度也會相應增大,潮濕的空氣加上悶熱的天氣,再加上有些人過食生冷、嗜酒成癖、身體勞累、長期熬夜、不運動,人體免疫力下降,新陳代謝緩慢,多餘的水分排不出去,“濕”就這麼來了。
其實濕氣重的問題,并不僅僅是空氣中的濕氣進入了我們的身體導緻的,還有一些濕氣重的因素是因為身體的一些器官出現了問題,從而導緻身體水分代謝出現異常,進而無法及時排出我們的身體,時間長了就會導緻人體内的濕氣出現并且加重,而這個關鍵的器官就是我們的脾髒。
中醫說,“脾主運化”,我們的脾胃就像一口鍋一樣,将吃進去的東西變成正常的能量、水液,代謝到全身運化掉。如果脾胃出了問題,身體的水排不出去了,多餘的水液停滞于人體局部,就會出現腹部脹滿,若在身體表面聚集太久了就會變成像膠質一樣的痰,通過皮膚發出來,就會長濕疹。
如何判斷自己濕氣重不重?濕氣重的症狀根據頭部、舌頭、皮膚、關節、大小便、精神狀态等方面表現出不同症狀。
舌頭:中醫認為,正常人的舌象為“淡紅舌,薄白苔”,即舌體靈活柔軟,顔色淡紅,大小适中;舌苔色白,薄薄一層,幹濕适中。舌體胖,兩側邊緣可見齒痕。這主要是脾虛,水濕得不到運化,導緻舌體龐大,邊緣受牙齒壓迫,主脾虛和濕盛。舌苔顆粒細膩緻密,刮或揩都難以除去,而且舌苔表面有一層油膩狀的黏液,或感覺舌面濕漉漉、滑溜溜,口中有發甜的感覺,這也是主濕濁内蘊。
頭部:如果身體濕氣重,會頭部昏沉,頭發也很容易出油。
皮膚:濕氣重的人,經常會感到皮膚癢癢的,用手抓會出現紅色凸起,像被蚊蟲叮咬了一樣。
關節:當濕邪侵蝕到關節時,部分氣血運行不暢,會導緻關節酸痛屈伸不利等。
大小便:濕氣重的人,會有小便混濁、大便溏洩、婦女白帶過多、陰部瘙癢等症狀,如果大便成形,濕氣重會使大便黏膩沖不幹淨。
精神狀态:濕氣重的人常常會感到身體特别疲乏,懶得活動,易困倦,記憶力減退等。
胃口:濕氣重的人,胃口會受到影響,出現不想吃東西、口黏乏味、口渴卻不想飲水等表現。
引起“濕氣”的原因有哪些?
吃出來的濕氣
長期食用烘、烤、煎、炸、辛辣等性偏溫的食物,或生、冷、油、膩性偏寒濕的食物,體内濕氣和熱氣相互結合,産生比濕氣更嚴重的濕熱;食物有辛、甘、酸、苦、鹹五種味道,但過食則可形成濕氣,如辛味,像辣椒、茴香都具有添火或添濕的作用,甜食則會增加體内熱能,酸性食物會使脾胃功能失調,形成濕氣。
喝出來的濕氣
飲酒無度,适當飲酒對身體有益,但現代人卻狂飲無度。不管是白酒、紅酒、啤酒等都含有濕和熱,長期飲用便形成濕氣。
坐出來的濕氣
現代人缺少運動,以車代步,身體機能有所退化,全身氣血虛弱,髒腑功能減退,脾胃運化功能失常,體内的水液不能正常代謝,造成濕滞胃腸,逐步形成濕氣。
治出來的濕氣
熱盲目進補和盲目清熱,進食滋補的食品、藥品或認為自己體内上火需要清,服用大量清熱的藥物,導緻體内陰陽平衡被打破,濕氣便趁虛而入。
祛濕就是去病!越懶越要運動
體内濕氣重的人大多缺乏運動,但越是不愛運動,體内淤積的濕氣就越多,久而久之會導緻濕邪困脾、引發疾病。
運動可以緩解壓力,促進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濕氣排出體外。
飲食清淡适量
内濕的形成主要是因為攝取的營養物太多,難以消化,化為濕氣;或者食用生冷食物,影響腸胃消化吸收功能。
建議:适當減少酒、肥甘厚味、甜食、油炸食品等油膩食物攝入;少吃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
避開濕氣的環境
我們人體内産生濕氣,除了自身代謝的問題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環境有關。
日常生活中應當留心:不要直接睡地闆,地闆濕氣重,容易入侵體内,造成四肢酸痛;不要穿潮濕未幹的衣服,不要蓋潮濕的被子,洗完澡吹幹頭發擦幹身體。
茯苓薏米祛濕茶
茯苓15~20克,薏米20克,生姜3片。茯苓、薏米用清水略洗一洗,放一碗半水,浸泡30分鐘。
加入生姜(如果是舌苔黃膩的或者易上火的體質就不要放生姜),煮開後,轉小火煎煮30分鐘,差不多隻有一碗水,倒出水趁熱喝即可(第二次喝的時候,繼續加一碗水,煮開後煎20分鐘,一般可以喝三次)。
功效:此茶有清熱、健脾祛濕的功效。若體質偏寒的,可以多下幾片姜。糖尿病人不适合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