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轼為何用一首詩,總結自己的一生呢?吸收文化精華@愛的力量
蘇轼是北宋文壇最耀眼的一顆星。他因為詩詞卓絕而聲名遠揚,載入青史。可是他又不僅僅是一位詩詞專家,他同時還具有散文家、書畫家、美食家、建築師、朝廷官員、釀酒師、醫生等多重身份。他的一生實在是豐富多彩、波瀾壯闊、妙趣橫生。旁人要用一句話來評價他,着實不易。而他因為太了解自己了,在自己生命曆程的最後一年三月(1101年3月)寫了一首小詩,對自己的一生做了總結。這首詩是這樣的——
《自題金山畫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這首詩的意思是:我的心已經如燒成灰的木頭,寂靜無欲,不再為外物所動。我這一生漂泊不定,好似沒有系繩索的小舟。問我一生的功業在何方,那就是黃州、惠州和儋州。蘇轼這裡所說的功業,不是指在戰場英勇殺敵,也不是指在官場追名逐利。那為何蘇轼還用這樣的的一首詩來評價自己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公元1057年, 22歲的蘇轼同父親蘇洵和弟弟蘇轍一起從四川的眉山老家出發,到北宋首都開封參加科舉考試。結果父子三人都考上了進士,可以做官了。正沉浸在喜悅中之時,蘇轼的母親去世了。按祖制,蘇轼父子三人連忙回家奔喪,蘇轼和弟弟還要守孝三年。
三年守孝期滿後的1059年,蘇轼舉家遷往開封居住,蘇轼在京城謀了一點差事。到1061年,蘇轼被朝廷派往陝西的鳳翔擔任判官的職務。三年後,蘇轼被調回京城史館任職。一年後,蘇轼的妻子和父親先後去世,這一守孝又是三年,到1069年他才回到京城工作。2年後被調往杭州任通判。到1074年,他又被調到山東密州任太守,1077年又到徐州當太守,1079年又到湖州當太守。年底他因為"烏台詩案"被貶谪到黃州當團練副使。1084年到常州居住,1085年到登州當太守。
到1086年,宋哲宗調蘇轼回朝廷任翰林大學士,就是給皇帝當秘書。1089年又被調往杭州當太守。1091年又被調回京城任吏部尚書,相當于中央組織部的部長,牛吧。再進一步就可以當宰相了。從1091年8月到1093年8月,蘇轼先後任職颍州太守、揚州太守、兵部尚書、禮部尚書,就在京城和地方調來調去的。1093年9月又被調往河北定州任太守。1094年因政敵的迫害,被貶谪到廣東的惠州。1097年又被貶谪到更偏遠的地方海南島。三年後被皇帝恩準回到内地,蘇轼打算回常州定居養老,結果經過長途跋涉,好不容易回到了常州,不久就因病去世了。
寫到這裡,我的頭都是大的。蘇轼這一輩子從東到西,從南到北,走遍了大半個中國,這之間該經曆多少舟車勞頓、颠沛流離呀。那時又沒有汽車和火車。就坐着馬車或者小船東奔西跑的,辛苦勞累不說,要是在半道碰上打劫的,那可就麻煩了。難怪蘇轼在詩句中說自己"身如不系之舟"。可是,蘇轼正是在漂泊不定的人生旅途上,創作了《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後赤壁賦》等千古名篇。所以對于蘇轼來說,那些打擊、那些痛苦以及貶谪就是人生的一筆财富,成就了蘇轼的文學事業。那麼,漂泊一番又有何妨呢?
1079年蘇轼因為得罪政敵王安石及其手下的一幫勢利小人,觸發了"烏台詩案",因而從太守的職位上,被貶谪到湖北黃州當了一個團練副使的小官。換做一般人,肯定是怨天怨地、借酒澆愁。可是蘇轼卻很享受黃州的生活。
由于他的官職低微,薪水微薄,日常生活都是捉襟見肘。可是生活的困頓打不敗蘇轼。他就自己動手在黃州城東邊的長江邊上,開辟了一個大約十畝的農場,在農場裡種莊稼、種菜、養魚,親自下田當農民。用寫詩畫畫的手拿起鋤頭挖地、播種。當看到自己種的莊稼茁壯成長,他感到得意而滿足。他還親自動手,在農場面對長江的小坡上,蓋了3間房子,取名"雪堂"。
在工作和勞動之餘,他還學着做美食。在那個年代的黃州,豬肉是不受歡迎的肉食,富人家一般不吃豬肉,而是吃自己認為更高級的牛肉和羊肉。而蘇轼因為經濟拮據,隻能經常買豬肉吃。他就把豬肉切成小方塊,先用很少的水煮開,再加上醬油在文火上炖數小時。做出來的肉塊綿軟香甜,入口易化,慢慢成了黃州地區的一道名菜。這就是現在人們常說的"東皮肉"。他還發明了"東坡魚"和"東坡湯"。因為蘇轼的名人效應,這些菜品的做法一直流傳至今。
有了吃的,有了住的。蘇轼接着就邀請好朋友一起遊玩、喝酒、作詩。他這貶谪的生活也太惬意了吧!雖然他的一舉一動都有人監視。在一個月明風清的晚上,蘇轼和朋友楊世昌一起坐着小船,到江上泛舟,賞月,聽朋友吹箫。兩人随着江流無拘無束地漂流,賞着美景,聽着樂聲,說不出的心曠神怡。蘇轼此時文思如泉湧,當天晚上就寫出了那篇著名的《前赤壁賦》。三個月後,蘇轼又同朋友一起泛舟賞月,然後回家寫出了著名的《後赤壁賦》。
可以說,在黃州的生活雖然艱苦,但是蘇轼善于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生活的幸福。又由于這裡的生活甯靜簡樸,遠離朝廷的紛争,蘇轼正好可以一展自己的寫作才華。除了那兩篇《赤壁賦》以外。蘇轼在黃州期間還創作了著名詞作《念奴嬌.赤壁懷古》,表達了思古之幽情。同時,著名遊記《記承天寺夜遊》也在黃州誕生于蘇轼之手。還有《臨江仙.夜飲東坡醒複醉》、《黃泥闆詞》、《定風波》、《蔔算子》、《西江月》、《初到黃州》、《東坡》、《南堂》、《海棠》等等詩詞名作也從蘇轼心中噴湧而出。此外,書法史上著名的《寒食帖》也在黃州時期新鮮出爐,奠定了蘇轼在書法史上的崇高地位。你說蘇轼牛叉不牛叉。别人遭受貶谪也許會自暴自棄,客死他鄉。蘇轼卻在艱苦的環境中逆風飛揚,開創出一片人生的新天地,進而名滿天下,載入史冊。難怪蘇轼要在《自題金山畫像》中,說自己有三分之一的功業在黃州建立。
本來蘇轼在黃州過得蠻惬意的,可是蘇轼的政敵章宰相要為難他。章宰相看蘇轼在黃州過得不錯,就想辦法捏造莫須有的的罪名彈劾蘇轼。說蘇轼無視國法、藐視皇上。并把他貶谪到了更加偏遠荒蠻的嶺南惠州,而且削奪了官職。蘇轼以一介平民的身份經過長途跋涉,來到了惠州。他到惠州幹些啥呢?官職都丢了能幹啥?莫擔心,蘇轼總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創造奇迹。
他到惠州以後發現當地人喜歡喝"桂酒"。這種酒香醇綿柔,口感極佳,蘇轼形容這種酒是仙露。他就經常喜歡喝"桂酒",還親自學着釀酒。他學會了"真一酒"的釀造方法——就是把白面粉、糯米、清澈的泉水混合在一起發酵,取其精華,做成酒,那酒的顔色就如同玉石一樣晶瑩閃亮。除了喝酒釀酒,他還作賦。
比如《東臯子傳後記》,就是在喝了東部太守贈送的酒以後,正好看了《東臯子傳》這本書的情況下寫的酒賦。他一共寫了6篇酒賦。此外,由于沒有官職,他就用做公益的方法為老百姓謀福利。他看到離惠州很近的廣州城裡公立醫院很少,就給他的朋友——廣州太守王古寫信,讓他籌集資金建立一所公立醫院,救治哪些感染了瘟疫的病人。他看到廣州城内的老百姓缺水喝,就讓王古想辦法用竹子的竹筒連接起來,把泉水引進了廣州城,供老百姓飲用。同時,他還向惠州當地傳播插秧技術、協助修橋築堤,協助建立軍隊的營房,用來規範軍隊的管理。
總之,蘇轼在惠州也能利用平民的身份,帶領老百姓不斷創建家園,改善生活。讓惠州的百姓生活充滿生機,這說明蘇轼走到哪裡都能花腐朽為神奇。他在惠州的功業主要體現在"為老百姓謀福利",所以蘇轼說自己一生的功業有三分之一在惠州建立。
本來蘇轼在惠州也過得蠻順心的,可是那個壞蛋章宰相又看蘇轼不順眼。因為蘇轼在惠州時寫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的詩句。章心想:"那個蘇轼過得還蠻惬意嘛。那我就把他貶谪到遠在天邊的海南去,整死他。"于是,蘇轼經曆九死一生,橫渡瓊州海峽,來到了海南的儋州。這裡雖說由宋朝的廣西管轄,但是居民大多是黎族人,未曾接受漢人的教化,非常愚昧落後。真是要啥沒啥。蘇轼沒有吃的,就直接從海裡撈生蚝,洗幹淨了蘸作料吃。有時鄰居會給他送一點吃的。住的地方也很簡陋,在被趕出官家安排的住房以後,蘇轼就在椰樹林裡搭個草棚住了下來。這些艱苦的情形蘇轼有辦法克服,因為他是一個樂天派。不管遇到什情形都能随遇而安,得失随緣。
哪怕缺吃少穿,他依然想辦法追求精神的快樂。竟然自己燃燒樹脂,取燒後的黑煙灰制作默水,用來寫字畫畫。沒有醫生和藥物可以治病,他就自己親自去林間采摘草藥,按照醫書上的名字去采摘。找到了草藥就十分開心。比如他知道采摘荨麻敷在皮膚上可以治療風濕,蒼耳可以增強人體的維生素C。他一邊采藥還一邊寫醫藥筆記。為治病救人積累經驗。
與此同時,他還整理自己的雜記文稿,完成了文集《東坡志林》,完成了《易經》、《論語》、《尚書》等古籍的注釋工作。最為了不起的是,他還寫完了124首和陶詩,也就是針對陶淵明寫的詩進行唱和作詩。不過他是在離開惠州之前就已經寫好了109首,在海南完成了最後的15首。
這真是令人難以想象。在海南儋州這樣一個缺衣少食、缺醫少藥的地方,蘇轼竟然也能愉快地生活了三年。還作了那麼多詩,完成了多部文化典籍的編寫。隻能說蘇轼是個奇才,不僅是寫詩作詞的奇才,也是創造快樂生活的奇才。在海南三年取得了這麼高的成就,難怪蘇轼要說一生的功業儋州占了三分之一了。
總之,蘇轼走到哪裡,就在哪裡制造光明,撒播幸福。隻因他胸懷博大,心系蒼生。不會因自己受到一點委屈而一蹶不振。隻要能造福老百姓,他吃再多的苦也在所不惜。關鍵是他能把生活的艱辛苦難化作筆下的錦繡華章,從而讓人生詩意彌漫,走過苦難,超越平凡。遭受貶谪的地方黃州惠州和儋州,恰恰成就了蘇轼輝煌壯麗的人生事業。所以他說"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這個總結真是短小精煉,恰如其分。
好了,今天就分享這這麼多。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請你看完文章後再點贊或評論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