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法知識大科普?曆法,是人類祖先在現實生活中,根據日月星辰的轉動以及大自然的各種特征所形成的自然規律,經過測量計算、劃分而成的曆法的形成是人類天文學的一大成功,它的誕生、形成給予了人類生産生活以極大的方便,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曆法知識大科普?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曆法,是人類祖先在現實生活中,根據日月星辰的轉動以及大自然的各種特征所形成的自然規律,經過測量計算、劃分而成的。曆法的形成是人類天文學的一大成功,它的誕生、形成給予了人類生産生活以極大的方便。
從古至今,世界上有三大曆法。
第一,佛曆:公元前544年,佛教始祖釋迦摩尼逝世,佛教即将這一年定為佛曆元年,以紀念佛祖逝世的年份。今年是公元2022年,佛曆即為2022 544=2566年。在東南亞的部分國家諸如泰國、斯裡蘭卡、老撾、柬埔寨等國家,因為絕大多數人是信奉佛教的,所以他們像我們在使用公曆的同時使用農曆一樣,至今仍在同時使用佛曆。
第二,回曆:伊斯蘭教至聖穆罕默德所創。回曆規定:回曆622年7月16日穆罕默德避難到麥地的這一天,作為回曆之始。回曆分太陽曆和太陰曆兩種。太陰曆以月亮盈虧計算,故誤差較大,隻能作為曆史記錄之用。故而回民普遍采用太陽曆。
第三:作為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通用的公曆:它是由儒略曆修改而成的,最初為基督教曆。一千四百多年以前,僧侶狄安尼西規定:凡基督教堂紀年都應從基督誕生之年算起。此前稱公元前,此後稱公元。公元1582年,羅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召集學者改革曆法,糾正了過去積累的誤差,修改了置閏的法則,故公曆又名格列高利曆。此曆精确至極,三千二百二十年才相差二十四小時。
第四:中國的公曆加農曆,即陰陽曆。我國是在世界上最先發明用加閏月的方法調整陰曆的國家。很多人不知,我國的農曆是明清時期的德國人湯若望發明的!湯若望,字道未,神聖羅馬帝國科隆人,在中國生活47年,曆經明清兩個朝代。康熙朝封為“光祿大夫”,官至一品。明清時期為朝廷崇祯十四年末,完成了《崇祯曆書》,後又陸續著述了大量研究天文地理日月星辰等專著。《曆書》很快被我國農村廣大地區人民流傳使用。成為我國不可多得又不可缺少的曆法。
我國的曆法起源很早,種類也多。宜春的鄧慈煌老先生的著作設計很多知識領域。有曆史文化、天文地理、政治經濟、軍事戰争、文學藝術、名人典故、科學技術、創造發明,還有很多冷門知識。其中就包括了曆法的起源和變革。
元朝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郭守敬辛勤編制的《授時曆》以365.2425天為一年,比地球繞太陽一周的實際時間少26秒。和現在世界通行的格利亞哥曆的周期相同。但比《授時曆》晚三百年。現行的公曆以公元981年頒布的《授時曆》為準。
全世界二百多個國家和地區,各自受地理環境、氣候、曆史、傳統文化和風俗習慣差異之影響,所采用的紀年法也各自不同。除了東南亞國家用佛曆外,還有阿拉伯國家信仰伊斯蘭教為主,所以他們用伊斯蘭教曆法年。伊斯蘭教曆從公元22年7月16日算起,354天為一年,與公曆相差11天,與我國農曆近似。緬甸的曆法以月亮盈虧計算,一年為24個月。非洲的烏幹達每年隻有旱、雨兩個季節。埃塞俄比亞一年有十三個月,一到十二月每月三十天,十三月是平年五天,閏年六天。日本采用的曆法對内對外有所區别,他們在對外關系和商業界采用的是世界通用的公曆,而在民間還有兩種曆法,一種是從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即位之年算起,還有一種是以當下的天皇在位的年份算起。而印度曾經的曆法最為複雜,他們除了使用公曆和佛曆,還通行着十多種不同曆法。直到1957年才舉行曆法改革,統一使用公曆。法國在大革命時期頒布的《革命曆》中,一年之始從公曆的9月22日開始,并且每個月都有不同的名稱:1到12月分别為:葡月、霧月、霜月、雪月、雨月、風月、芽月、花月、牧月、收月、熱月、果月。每月30天,另外放在一年的最後,叫做“才藝節”、“勞節”、“行動節”、“報償節”、“輿論節”。
既然世界上有那麼多的節曆法,那麼公曆的“公元”又是怎麼形成的呢?公元525年,僧侶狄安尼西為了推算7年後的“複活節”的日期,提出了以耶稣誕生在迪奧克烈颠紀元之前284年的說法,此主張得到了教會的大力支持公元532年,“複活節”正式确定,把迪奧克烈紀元之前的284年作為公元元年并将此紀年法在教會推廣使用。1582年羅馬教皇制定列高利曆時,繼續采用了此紀年法。由于其精确度極高而為國際通用,故而被稱作“公曆”。于是,耶稣誕生的年份被稱作公元元年,所謂公元,也就是公曆紀元。
我們都知道,一個星期有七天,但是“星期”怎麼來的?每周七天應該從哪天算起呢?古代巴比倫人根據月亮的圓缺,把28天分為四等份,每七天為一等份,也就是一個周期。這七天分别以宇宙的太陽、月亮、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土星為名,稱為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木曜日、金曜日、土曜日。七個星體代表七日,而七星中日最大,排第一,所以一周的第一天應該是從周日算起。不過人們早已養成“先勞動,後休息”的習慣,從周一算起,也無可厚非。
公曆的一年平年為365天,四年之中有一個閏年,閏年比平年多一天。如何知道哪年是閏年呢?其實很好計算,将當年的年份除以4,有餘數的為閏年,其餘的都是平年。如:2020除以4沒有餘數,所以2020年為閏年。
在印制每年的年曆時,都要先按日期、星期、農曆月、日編排好再交付印刷。由于先輩早已把農曆的月日基本排号好,現在的年曆隻要按照版本印刷就行。公曆和星期是固定的,每星期七天,四年閏一天,所以不計農曆的話,當年的日曆與28年前,或28年後都相同。也就是說,每年的年曆可以在28年後重複使用。為了方便生活所需,現在很多日曆上面添加了不少常識内容。
那麼,日曆的來曆如何?其實,日曆的形成更早。公元805年(唐順宗永貞元年),皇宮中開始使用日曆。當時的“日曆”是作為記錄皇帝每天的言論、發布的聖旨和皇帝的出行以及生活軌迹的。每日一曆,故稱日曆。把每月的日曆歸納裝幀成冊,叫做月曆,全年的月曆裝訂一起,成為年曆冊。後來,每月向大臣們發放一冊統一的空白月曆,讓官員們記錄一月内參與朝廷工作和活動的軌迹。月終由皇帝過目檢查後交吏官存檔。年底由吏官按照月曆記載的内容結合朝廷以及全國各地所發生的大事來編纂國史,再分發給大臣們人手一冊(曆史)文本。于是大臣們稱其為“皇曆”。
後來,“日曆”經過不斷改善被民間模仿,廣泛學習利用,成了記錄、提示一年四季二十四節氣和重要日程的必不可少的工具。編織、印制日曆的工藝不斷推陳出新,内容越來越豐富多彩。逐漸添加了幹支、月令、節氣、農事、黃道吉日等特色内容,并形式多樣化,有挂曆、台曆、懷曆、日曆卡片等等。以至于如今的計算機包括絕大多數電子産品基本都可以見到時間和日曆顯示。
一年内确定的天數決定了一定的規律。比如當年的元月份和十月份之間的日期和星期是相同的,四月份和七月份、九月份和十二月份的1到30号的日期和星期是完全吻合的。
時:漢代之前,人們把“時”作為“季節的衡量單位”。一時等于如今的一季。好像如今還有“四時八節”的說法。漢代後,“時”被用來表示每天時間的計算單位。人們把一天24小時分為十二時辰,每個時辰都有固定的名稱:分别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民間對這些時辰還有許多别稱:子時稱子夜、申夜、夜半;醜時稱荒雞、雞鳴;寅時稱早晨、黎明、日旦;卯時又稱日出、日始、破曉、旭日;辰時稱朝食、早食、食時;巳時又稱禺、隅中;午時稱日正、日中、中午;未時又稱日跌、日昳、日央;申時稱日鋪、夕時、哺食;酉時稱日落、傍晚、日落、日沉;戍時又稱黃昏、日暮、日夕、日晚;亥時又稱定昏、入定。古埃及才是一天24小時的首創。古埃及人制訂了一年12個月,取其倍數規定一天24小時。最初規定白天10小時,夜間12小時,黎明和黃昏各一小時。後來為了計算和使用簡便,才規定白天和黑夜各12小時。
由于各國所處的位置不同,日照的時間各有差異。1879年,加拿大鐵路工程師伏列明提出了“區時”的概念。并在1884年的國際會議上得到認同。由此,正式建立了統一世界計量時刻的“區時系統”。規定地球經度範圍每15度也就是太陽一個小時經過的地方作為一個時區。這樣,全球正好被分為24時區。
我國因為幅員遼闊,經度比較寬廣,東西疆域之差異較大。所以以中國的地理中心地域陝西省渭南市蒲城縣的時間作為我國的事件标準。所以北京時間是中國科學院陝西天文台授時給北京天文台後由中央廣播電視台向全國發出的。
本文借鑒參考《鄧慈煌文稿》多處。均為鄧慈煌老先生生前所作書刊、報紙之文章剪輯,摘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