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南山種樹鳥空啼

南山種樹鳥空啼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6 01:48:17

南山種樹鳥空啼?他們西北種“仙草”奏“春天”,他帶“麥苗”東南飛,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南山種樹鳥空啼?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南山種樹鳥空啼(他們西北種仙草)1

南山種樹鳥空啼

他們西北種“仙草”奏“春天”,他帶“麥苗”東南飛

閩甯對口扶貧路上,現實版《山海情》更加生動精彩

兩千公裡外的遠方,藏着多少未知的機遇?

春節前夕,對口扶貧題材電視劇《山海情》持續火熱。記錄了這樣一群艱難困苦中,勇敢“開荒”,跨越山海,在2000多公裡外的異鄉逐夢的奮鬥者。其實真實的生活,往往要比文藝作品更加生動。

近日記者探訪多地,與現實中的“淩一農”“娟子”“麥苗”對話,聽他們追憶在異鄉的奮鬥曆程,暢想未來的美好生活。

住過菇棚、跑過市場的首席科學家

《山海情》中,來自福建的淩一農教授紮根甯夏閩甯村,成功試驗菌草種植和菌菇栽培技術,推廣菌菇産業和拓展銷路“一肩挑”。他住菇棚、騎着腳踏車,奔波在村子裡指導種植的身影,不出成果不罷休的個性,村民們送别他時的依依不舍,都給觀衆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現實生活中,真有這麼一位林教授。他是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首席科學家林占熺,今年78歲,福建連城人。1980年代,林占熺發明了“以草代木”的菌草技術,解決了菌業生産中“菌林矛盾”難題。

1997年,國家把林占熺的菌草技術列為閩甯對口扶貧協作項目。林占熺帶領他的團隊,在甯夏十幾個縣建立菌草産業扶貧示範生産基地。在幹旱的西海固地區,菌草不僅可以作為食用菌的培養基,而且可以用來防風固沙,改善生态環境。

對于西海固地區的第一印象,林占熺難以忘懷。“天上沒飛鳥,風吹石頭跑,沒想到跟我們福建氣候差别那麼大。”林占熺說,更讓他痛心的是,一滴水、一棵野菜在當地都顯得尤其珍貴。

劇中衆多細節都源自于真實的經曆。由于甯夏晝夜溫差大,團隊因地制宜設計出半地下室菇棚,利用廢棄的窯洞來栽培食用菌。林占熺當時駐村工作,住過菇棚。既管技術又管銷售的他,還要帶着菇樣北上包頭、南下蘭州,天南地北跑市場。

“實踐證明,菌草扶貧在甯夏取得了顯著成效。菌草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當地的生态,大批農戶通過發展菌草生産告别貧困。”林占熺欣慰地說,這項經驗還從閩甯複制到全國31個省份,500多個縣。

繼在戈壁灘上種植菌草治理荒漠化成功之後,林占熺團隊又通過十多年努力,在距閩甯鎮200公裡的烏蘭布和沙漠開展菌草治理沙漠的研究,為黃河流域治理和發展提供生态、經濟、社會三大效益緊密結合的新模式。

菌草技術的成功更是全人類的福音。林占熺帶領菌草技術走出國門,在巴布亞新幾内亞、斐濟、盧旺達、南非等國家,中國菌草技術援助與合作已經持續了二十多年。從2017年開始,菌草技術被列為中國-聯合國和平發展基金重點項目在全球推廣,目前已推廣到世界106個國家。

“從事菌草扶貧技術近40年,看到曾經的工作通過文藝作品得以重現,讓我充滿自豪感。”林占熺說,當年與他一起參加扶貧工作的隊員和他們的家人,也都在追這部劇。

彈奏“春天”的樂隊

網上有一個熱門話題:“《山海情》劇中最讓人感動的是哪一個情節?”許多網友都選擇了“孩子們參加比賽合唱《春天在哪裡》”這一幕。有網友評論:“校長在台上指揮,支教老師在台下默默看,孩子們開口一唱‘沖(春)天在哪裡’,我的眼淚就下來了。”

這也是廈門大學研究生支教團200多名支教隊員刻在記憶裡的一幕。從1999年到2021年,廈門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共有22屆、241名支教隊員,到甯夏海原縣、隆德縣、閩甯鎮等地支教。《山海情》中放棄縣城優越條件,毅然選擇去村小支教的“廈大高材生”郭閩航的原型,正是廈門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等援甯支教青年志願者。

“孩子們參加合唱比賽的場景真太典型了,幾乎每個支教點都有這樣的經曆。”廈門大學第六屆研究生支教團隊員周林琪說,村小的孩子沒有城裡孩子從小練體型、學器樂的條件,但西北孩子大多有嘹亮的好嗓子,我們在支教時就發現,合唱是最适合在當地開展的藝術教育活動,對基本功的要求不高,又能讓孩子們在集體活動中感受藝術。

每一個合唱團,都有支教老師以手風琴伴奏,手風琴也是在多年支教實踐中被發現的最适合下鄉演奏的樂器。“背上就能下鄉,坐下就能拉曲子”,現在已是廈門大學團委副書記的周林琪,也曾負責過支教志願者培訓工作。

2004年周林琪到海原縣一中支教,利用課餘時間,組建了當時海原縣第一個學生樂團,其中走出好幾名藝術特長生,到大城市的藝術院校深造。

一屆又一屆的廈大研支團志願者接力,将支教助學延續了22年。西海固停水缺電,支教志願者在窯洞裡上課、燭火下備課,沒有公路,志願者跨過道道山峁,去學生家中家訪勸學,很少有人叫苦。

“要說苦,其實孩子們更苦”,周林琪說,看到孩子們為了讀書,背上一周的口糧,走幾十裡山路來學校;雪天不舍得用熱水,接一點雪花放在鍋爐上加熱了喝;有些成績優異卻家庭貧苦的孩子,不知道哪天就從課堂上消失了……“我們不過盡自己所能,讓他們知道山外的世界是怎樣。”

幫助5萬人就業的“良心中介”

走進福建莆田工廠,每一位來自甯夏固原市的人,都會和你聊起“小董”。這位“小董”名叫董成璧,是幾萬固原老鄉心中的“娘家人”,也是《山海情》中帶領女工到莆田務工的娟子的原型。

1997年,福建省莆田市與西吉縣确立了閩甯協作結對幫扶關系。同年3月,西吉縣90多名農村女青年走出大山。從此,每年都有大批西吉青年“東南飛”。

“青春在福建度過,那也是挺美好的。”回望過去的24年,董成璧十分感慨。作為管理和協調人員,在福建工作這些年裡,他一共幫助了甯夏5萬多名工人到福建勞務工作。

每一位來福建的固原人,都知道他的名字。

作為幾萬在閩務工人員的“娘家人”,董成璧每天都在福州、莆田、廈門、漳州幾個城市間往返奔波。“我做的事很普通,但一想到也許能改變一些人的生活狀态,就十分欣慰。”

隻要走出去,就會有希望。“很多以前沒出去打過工的人,對生活沒什麼追求,在農村種點土豆,能吃飽就好了。但出來走走,見見世面,對更美好的生活也就有了向往,回到家鄉後,幾乎沒人會再回到原先朝不保夕的狀态,很多人都會繼續拼搏,到銀川、固原謀生存、謀發展。”董成璧說。

正如劇中湧泉村老支書所說:“有奔頭那就不算苦,沒奔頭那才叫真的苦。”

逆襲企業高管的“能滴很”

董成璧幫助介紹來福建的幾萬名甯夏人中,有一位“麥苗”很特别,他是董成璧51歲的哥哥董宏壁。

在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的嘉輝光電廠區,董宏壁拿出一本包着書皮的2000年出版的《液晶器件工藝基礎》,“這本書很寶貝,現在每次翻開,就會想起來20年前自學液晶顯示的時光。”

董宏壁來自甯夏西吉縣平峰鎮下坪村,2000年,他和妻子在火車上站了四天三夜,輾轉來到福建莆田工廠打工。

從搬運工到技術工,再到工程科科長、研發部經理,如今身為嘉輝光電公司總經理的董宏壁,奮鬥之路不乏坎坷。

剛來莆田時,電子廠優先招收女工,董宏壁等了兩個月才如願進廠,搬運液晶顯示屏用的玻璃。

“每天下班後都很累,我就和妻子輪流,一人做飯,一人睡覺,晚飯後就開始學習,經常學到半夜兩三點。”董宏壁說,夫妻倆整整5年都沒回過老家。

工廠為董宏壁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一年後,他成了一名技術員。

董宏壁說,為了學設計,他買了電腦,從零開始學習CAD繪圖。那本在工友中傳閱的《液晶器件工藝基礎》,他來來回回翻了十幾遍。

《山海情》熱播,董宏壁也抽時間追劇,“電視劇呈現了我小時候家鄉的樣子,很缺水。剛來福建時,也是語言不通,吃不習慣,這些我都感同身受。”

“我們身上都有一股沖勁,每天下班後就想,今天師傅講的我弄懂了沒,學到了什麼,還有哪些需要提高。”2007年從甯夏西吉縣來到莆田工作的溫祿弟說。

《山海情》中,麥苗到福建打工,最後成為了成功走出大山的女性代表。現實中的“麥苗”們經曆各有不同,但和“麥苗”一樣,他們都在努力向前,在千裡之外的異鄉播種希望。(記者趙雪彤、李慧穎、鄧倩倩、張逸之)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