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古代草書源起戰國

古代草書源起戰國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6 16:14:05

古代草書源起戰國(春秋時期老子千裡之行)1

釋文:“千裡之行始于足下,王星同志正宵,一九八六年中秋東舒”,钤印:姜東舒印(白)

此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原文如下:“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九層之台 ,起于累土:千裡之行,始于足下。”

譯文如下:“合抱的粗木,生于毫末,九層的高台,起于壘土:千裡之行是一步又一步邁出來的。。”意思是:“走一千裡路,是從邁第一步開始的。比喻事情是從頭做起,逐步進行的。”

出處:春秋時期老子的《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台,起于累土;千裡之行,始于足下。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

不慎終也。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複衆人之所過。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譯文:局面安定時容易保持和維護,事變沒有出現迹象時容易圖謀;事物脆弱時容易消解;事物細微時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發生以前就處理妥當;治理國政,要在禍亂沒有産生以前就早做準備。

合抱的大樹,生長于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台,築起于每一堆泥土;千裡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有所作為的将會招緻失敗,有所執着的将會遭受損害。因此聖人無所作為所以也不會招緻失敗,無所執着所以也不遭受損害。

人們做事情,總是在快要成功時失敗,所以當事情快要完成的時候,也要像開始時那樣慎重,就沒有辦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聖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難以得到的貨物,學習别人所不學習的,補救衆人所經常犯的過錯。這樣遵循萬物的自然本性而不會妄加幹預。

局部放大:

古代草書源起戰國(春秋時期老子千裡之行)2

釋文:“之行”。

作者簡介: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日谥伯陽。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人,春秋時期偉大的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存世有《道德經》,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老子與後世的莊子并稱老莊。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曆史名人之一。

書法家簡介:

古代草書源起戰國(春秋時期老子千裡之行)3

姜東舒(1922一2008年),山東省乳山市人。1962年,西冷印社第三任社長、著名書法大師張宗祥收姜東舒為弟子。1979入西冷印社,成為社員。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硬筆書法家協會主席,浙江省錢江書法研究會會長,文瀾書畫社社長,浙江省詩詞學會理事,浙江省政協詩書畫之友社顧問,山東《羲之書畫報》名譽社長,浙江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浙江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咨詢。

姜東舒在浙江圖書館工作時打下了很深的功底。老館長、西泠印社社長張宗祥先生和他研讨書法學問,還破格收他為關門弟子。張宗祥要他吃透歐體八法,再吸收其他名家書法的精華,并告訴他在書法藝術道路上要“一步一趨,決不可浮躁走捷徑”。張宗祥的言傳身教,深深印在姜東舒的腦海裡。他利用圖書館工作之便,潛心觀摩與研習了解曆代名家真迹和各種碑帖,并細心臨摹摘錄。他翻書臨帖,每天書寫不止,不論嚴冬與酷暑,不辭勞累,樂在其中。每天寫四十個鬥方,一二千個小楷。他認為書法藝術的靈魂是“神韻”,而神韻的形成雖是作者多方面素養的綜合體現,但主要是依傍作者文學、文化的修養。自古以來,有所成就的書法家都是學者、詩人、文學家。他邊抄邊學習,斟字酌句,學習古人的詩辭歌賦。學,然後知不足。姜東舒還擠出時間學習中國通史。讀史可以明志,“不誘于譽,不恐于诽”(荀子語)。張宗祥大師溘世後,姜東舒為了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繼續潛心研習前人墨寶而取得深厚功底,又以破門而出的膽識,漸臻佳境。姜東舒經過廿多年的艱苦努力,他的作品可以稱是“承前啟後”。

作者說明:“此類介紹文章、作品已發表了一百多篇。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在今日頭條搜索上輸入「林東加」三個字,即可查閱發表過的文章和照片。”謝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