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宇宙個體理論

宇宙個體理論

科技 更新时间:2024-11-27 20:23:01

我們賴以生存的這一方宇宙是和諧的。和諧的宇宙孕育了和諧的生命。處于和諧生命金字塔頂端的人類也注定是和諧的。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就是不斷實現自我和諧的過程。自我和諧主要包括主體和諧、空間和諧和時間和諧。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體——身體是主體唯一的物質載體;時間和空間則是主體不二的存在方式。

主體和諧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和諧:

(一)身心和諧

對我們每個人來說,身體各髒器之間以及身心之間要和諧相處,各種營養元素、能量等要均勻、協調分配。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人體有自我平衡、自我調節、自我修複、自我協調等醫療功能。人體的這種自我協調功能,是天生的、主動的、非條件反射式的客觀行為,是大腦、神經、經絡、血管等組織器官本能的行為。

機體某些器官的器質或功能性破壞,在能量代謝方面會影響到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器官也會向大腦皮層發放惡性信息。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等某些生理疾病,會合并神經系統高級部位的失調;某些所謂身心疾病往往伴随抑郁症狀,如潰瘍性和痙攣性結腸炎患者總是灰心喪氣、愁眉不展。同樣地,帶有歇斯底裡和神經症傾向的病人,由于容易接受暗示而破壞了機體的心理防禦和免疫能力,從而導緻器質性病變。

(二)爬行腦、情緒腦、意識腦的“三腦和諧”


宇宙個體理論(自和諧是宇宙系統的元規則)1

  

附圖2-1 爬行腦、情緒腦和意識腦

神經學家保羅•麥克利恩在1990年出版的《三體腦在進化》中詳細描述了他的理論模型。我們現在看看這三部分腦以及它們的運行方式。(附圖2-1:爬行腦、情緒腦和意識腦)

人類小小的顱腔内存留的是生命億萬年的進化遺址,每一段重要的進化曆程都在人腦内刻下了時光的印記。

1.爬行腦。産生于距今二億二千五百年至七千萬年前的中生代,為舊皮質,又稱原始(爬行動物)腦或“基礎腦”,包括腦幹和小腦,是最先出現的腦成分。對于爬行動物來說,腦幹和小腦對物種行為起着控制作用。在爬行動物腦操控下,人與蛇、蜥蜴有着相同的行為模式:呆闆、偏執、沖動、一成不變、多疑妄想,如同“在記憶裡烙下了祖先們在蠻荒時代的生存印記”,無休止地複制着相同的行為方式,從不會從以前的錯誤中學習教訓。這個大腦控制着身體的肌肉、平衡與自動機能,諸如呼吸與心跳。大腦的這個部分一直保持活躍狀态,即使在深度睡眠中也不會休息。它關注的隻有生存層面:食物、性、逃跑或攻擊。

2.情緒腦。在爬行腦上面一層的中間部分,是伴随着一億七千萬年前古哺乳動物的出現而産生的情緒腦。這部分同樣可以稱作舊大腦皮層或中間腦(古哺乳動物腦),與大部分尤其是進化早期的哺乳動物腦相對應。位于邊緣系統的古哺乳動物腦,與情感、直覺、哺育、搏鬥、逃避以及性行為緊密相關,産生了諸如喜、恨、悲、樂、保護等情緒。它也是讓你和配偶、孩子連接起來的那部分大腦。如麥克裡恩所察,情感系統一向是愛恨分明的,一件事物要麼“宜人”要麼“不宜”,沒有中間狀态。在惡劣的環境中,正是依賴這種簡單的“趨利避害”原則,生存才得到保證。

當這部分大腦受到弱電流的刺激,多種情緒(恐懼、歡樂、憤怒、愉悅、痛苦等等)便會滋生。雖然各類情緒在特定位置存留的時間很短暫,但整個邊緣系統卻似乎是孕育情緒、注意力以及情感(情緒主導)記憶的主要溫床。從生理上看,邊緣系統包括下丘腦、海馬體以及杏仁核。它幫助人類判斷事物的基本價值(例如你對某物是持肯定還是否定态度)和特别之處(例如什麼吸引了你的注意力),還有助于人類感知不确定性因素,進行創造性活動。邊緣系統與新皮質有着千絲萬縷的深入連接,二者聯合操控着腦功能的發揮,任何一方都無法獨立壟斷人腦運行。

麥克裡恩提出,教條化與偏執狂、自卑感、對欲望的合理化等行為傾向都可以在邊緣系統中找到生物學基礎。他認為邊緣系統中蘊含的力量如果全部爆發,危險性實在不容小觑。按照他的理解,發出價值判斷指令的指揮室,往往不是處于更高進化階段的新皮質,而是邊緣系統中相對低階的古哺乳動物腦。前者産生的想法好不好、正确與否,都由後者來加以判斷。

3.意識腦。在情緒腦的最上端也是最外層的新皮質部分,是三層腦中進化最完善的部分,就是我們說的大腦、大腦皮層、端腦等。它讓你做出明智的決定、提前規劃、控制自己的沖動。最重要的是,它讓你客觀而非主觀地看待問題。

新皮質對應的是靈長類哺乳動物腦,人類當然包括在内。正是新皮質中所具有的高階認知功能,令人類從動物群體中脫穎而出,有了意識,所以本書将其稱為意識腦。人類大腦中,新皮質占據了整個腦容量的三分之二,而其他動物種類雖然也有新皮質,但是相對來說很小,少有甚至沒有褶皺(意味着新皮質的表面積、複雜度與發達程度)。老鼠失去了腦皮質,仍然可以正常活動(至少從表面上看是如此),而人類一旦失去腦皮質,那他将與植物無異。

人的爬行腦、情緒腦、意識腦分三個階段發展而來,高級的依賴前一級的發展。三級腦在出生時已經存在。由于在生命進化過程中這三級腦是按照時間先後一層層覆蓋上去的,所以三者之間既有獨立性,也有關聯性。三級腦的運行機制就像三台互聯的生物電腦,各自擁有獨立的智能、主體性、時空感與記憶。每個腦通過神經與其他兩個相連,但各自作為獨立的系統分别運行,各司其職,所以,如何确保三者協調一緻,就成了一個經常困惑人的問題。

一個吸食毒品之人,其情緒腦體驗到的是快感,其意識腦體驗到的卻可能是罪惡,而最終的結果可能是,其爬行腦體驗着生不如死……

假如你是一個“三腦和諧”的人,你便能夠協調生存本能、情緒和邏輯思維過程。如果是這樣,大腦的每個部分就能在正确的時間起主導作用,它們會互相合作、協調運轉。如果你的三體腦夠靈活,你就懂得變通,就能擁有彈性和适應能力,讓你能應對生活中的任何突發事件,即使是大災難或大變故。即使偶爾發生了特别大的事件,三體腦暫時失調,你滑進瘋狂,也不會永遠出不來。

(三)認知、情緒和行為三者之間的和諧

實現人的認知、情緒和行為的和諧,是主體和諧的重要内容和任務(附圖2-2)。三者失去協調,必然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心理、情緒及行為方面的問題甚至障礙(附圖2-3):

——當一個人的認知成分大于其情緒反應和實際行動時,這個人會表現出想的比做的多,或者遇事僅停留在空想甚至幻想階段,成為一個“空想家”,或者“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當一個人的情緒成分大于其認知或行為成分時,這個人則表現出處事過度情緒化,遇事不是積極主動想辦法、找措施,而是畏難發愁、不知所措,或者像兒童般“一哭二鬧”;

——當一個人行為方面的成分大于其認知和情緒成分時,這個人則會表現出遇事不過腦子,楞手楞腳,魯莽蠻幹,莽撞多動;或者顯得機械呆闆,沒有思想深度和情趣情調。

宇宙個體理論(自和諧是宇宙系統的元規則)2

附圖2-2 認知、情緒和行為三者的和諧

宇宙個體理論(自和諧是宇宙系統的元規則)3

認知、情緒、行為不和諧的表現:認知>情緒 行為

宇宙個體理論(自和諧是宇宙系統的元規則)4

‚認知、情緒、行為不和諧的表現:情緒>認知 行為

宇宙個體理論(自和諧是宇宙系統的元規則)5

ƒ認知、情緒、行為不和諧的表現:行為>認知 情緒

附圖2-3 認知、情緒和行為不和諧的三種具體表現

空間環境對一個人的生存和發展有着至關重要的意義。“土敝則草木不長,水煩則魚鼈不大,氣衰則生物不遂。”每一個人都是生活在特定環境中的主體,不同的環境會造就與之相适應的特定人群。人與人之間的區别,并不是源于自身的區别,而是環境差異産生的多樣性。

一是與自然環境相和諧。“桔生淮南則為桔,生于淮北則為枳”;“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正是由于适應地球上不同的自然環境,才出現了各色人種。

二是與社會環境相和諧。社會環境不同,造就了個人的身心機能與體質的差異。社會的變遷,會給人們的生活條件、生産方式、思想意識和精神狀态帶來相應的變化,從而影響人的身心機能的改變。環境對人的改變是深刻的,也是最難以适應的。空間環境尤其是社會環境對人的成長起着重要的作用。一個人從生到死,始終不能脫離自己的生存環境。環境條件是不斷變化的,有時變化很大,人為了自我的生存和發展,就需要采取主動的或被動的措施,使自身與環境達到新的平衡。從某種意義來說,心理是适應環境的工具。

劇烈、驟然變化的社會環境,對人體的生理機能有較大的影響,從而損害人的身心健康。《素問·疏五過論》指出:“嘗貴後賤”可緻“脫營”病,“嘗富後貧”可緻“失精”病,并解釋說:“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内傷,身必敗亡;始富後貧,雖不傷邪,皮焦筋屈,痿躄為攣”。不利的社會環境,如家庭糾紛,鄰裡不和,親人亡故,同事之間或上下級之間的關系緊張等,可破壞人體原有的生理和心理的協調和穩定,不僅易引發某些身心疾病,而且常使某些原發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腫瘤的病情加重或惡化,甚至死亡。

家庭和社會組織是一個人重要的空間環境。家庭和組織系統的和諧,是實現人的空間和諧的重要任務。

任何人都有三個時态:過去、現在和未來。一個人在正常情況下這三個時态具有連續性、邏輯性、統一性。

時間和諧,首先是一個人過去、現在和未來三個時态的和諧——

過去負載着一個人曾經的經曆。一個心中沒有過去的人,就不會有現在,也不會有未來;而一個一味活在過去時态的人,同樣也不會有現在,更不會有未來。

現在是一個人此時此地的生存狀态。而現在隻是過去時态的延續,是過去時态的未來,也是未來時态的過去。

未來裝載着一個人的希望。而未來隻是現在時态的延續,今天的未來終會成為明天的現在。一個心中沒有未來的人,就不會有過去,也不會有現在;而一個一味活在未來時态的人,同樣也不會有過去,更不會有現在。

不悔過去,因為過去的曆史要由現在來書寫。

不懼未來,因為未來必須要從現在開始描繪。

不負現在,因為放棄了現在,也就等于放棄了過去,更放棄了未來。

所以,最好的選擇,也是唯一能夠由我們選擇的,就是珍惜過去、心有未來、活好現在。

人的一生包括不同年齡階段,每一年齡階段其心理發展都表現出相應的質的特征,稱為心理年齡特征。一個人心理行為的發展,總是随着年齡的增長而發展變化的。一個人的認識、情感和言語舉止等心理行為表現要基本符合他的年齡特征,這就是人與時間的和諧。

如果一個人的認識、情感和言語舉止等心理行為表現基本符合他的年齡(時間)特征,就是心理健康和諧的表現;如果嚴重偏離相應的年齡(時間)特征,發展嚴重滞後或超前,則是行為異常、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實現人的自我和諧,即達到主體和諧、空間和諧和時間和諧,是人一生的任務。隻不過在成長的某些特殊階段,完成某一方面的和諧會上升為人生特定階段的突出任務。現代文學家艾青曾說過一句非常符合發展心理學觀點的話:“人的一生雖然很漫長,但關鍵處往往隻有幾步。”哪幾步?就是幼兒期(大約在3-6歲左右)、青春期(大約在12-16歲左右)和中年轉折期(大約始自40歲左右,曆時長短因人而異)。這是人生中的三個關鍵時期,人的生理、心理都要發生質的變化。

幼兒期:通過對自我的肯定,實現與空間和諧。

由于能夠自由自在地行走,空間活動範圍明顯擴展,從嬰兒期極樂意糾纏于母親懷抱發展到逐漸拉開與母親的距離,可以随心所欲地走到想去的地方、接觸想接觸的人或物,這實在是一個了不起的突變,自主感、主動感、自信心驟然增強。這個時期的心理狀态,像極了天不怕地不怕的孫猴子,相信自己無所不能、無往不勝。他們整天熱衷于玩伴間的追逐、打鬧,把過剩的精力消耗在能夠展示自我體力、技能等方面的遊戲之中。

對自我的肯定間接帶來了對父母的違拗。此時期的幼兒,對父母的幫助、指示、阻止等總是用“不”來反抗,這就是人生的第一反抗期。

青春期:通過對自我的否定,實現主體和諧。

人進入青春期,身體迅速發育,可心理發展相對滞後,生理上的急劇變化沖擊着心理的發展,使身心發展在這個階段失去平衡。生理上的快速成熟使少年兒童産生成人感,心理發展的相對緩慢使他們仍處于半成熟狀态,這種成人感和半成熟狀态是造成青春期心理活動産生種種矛盾的根本原因,如具體表現為心理斷乳與精神依賴、心理性閉鎖與開放性、成就感與挫折感的交替等一系列矛盾現象。

這諸多的矛盾和不适應,給青少年帶來了極度的苦惱。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将自己的思想從一直嬉戲其中的客觀世界中抽回,重新指向主觀世界,開始強烈甚至是苛刻地審視自己的外貌、體征、能力、人格特征等,時而自我欣賞,但更多的是自感不足;時而激情滿懷,但更多的是沮喪迷惑;時而我行我素,但更多的是寂寞孤獨;時而自我感覺良好,但更多的是過分誇大自己外貌、能力等方面的某些不足而産生極度的焦慮。總之自信與自卑兩個極端交替出現于内心,表現出艾裡克森所說的“角色混亂”特征。

因為發展的不協調,青少年的心理能力明顯滞後于自我意識,從而呈現難以應付的疑惑感、危機感。對自我的懷疑和否定,投射為對家長、權威和社會規則的懷疑和否定,表現為态度強硬、舉止粗暴、漠不關心、冷淡相對,或遷怒于其他成人,這就是所謂的“第二反抗期”。這是兒童心理發展中的正常現象,也是必經途徑,對此家長和社會應予以正确認識,幫助他們順利渡過這一人生的特殊轉折期。

中年轉折期:通過對自我的否定之否定,實現與時間和諧。

中年期是人生曆程中又一個重要的轉折階段,故有“中年期危機”之說法。心理學家萊文森研究發現,37至41歲對于多數男人是一個不穩定、焦慮和變化的時期。後來發現這個結論也适用于女性。在他研究的被試中,大約有一半人把這一階段視為實現人生目标的“最後機會”。這表明,中年的危機感主要是表現在時間上的危機感,是面對人生苦短、壯志難酬的無奈和迷茫。在我國民間長期流行着的一些說法,如“人過四十天過午”、“人過四十不學藝”、“人到中年天到秋”等,更一度給中國的中年人帶來了諸多消極的暗示,加重了這一時期人們的焦慮、疑惑。

按照艾裡克森的理論,中年期的發展任務是獲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這裡的“繁衍”,是指生命和事業的生生不息,是追求一種時間上的永恒。在人生的這一特殊時期,大多數人都要放慢或停下奔波的腳步,回顧自己曾經的過去,審視自己的現在,重新謀劃自己未來的人生目标、方向。許多人的人生觀、價值觀都将做出不同程度有些甚至是全盤的調整、揚棄。

這是人生的最後一次重大轉折和考驗。完成這一轉折所需時間因人而異。人的一生經過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這樣一個完整的周期,應該說是才完成了生命的煉獄過程,從而步入享受生命的新階段。有的人終其一生都難以完成這一最後的轉變,最後隻能在困惑、遺憾和怨恨中抑郁而終(這些人在更年期将表現出強烈的煩躁和不适應);有的人很快完成了這一變化過程,對人生蓦然有了一種全新的理解,體驗到了一種混沌頓開、大徹大悟、漸入佳境之感以及生命中從未有過的悸動、欣喜和溫暖,實現了人與空間、人與時間以及身與心之間的完美和諧——他會清晰而深切地感受到,人生所有的付出,都換來這一刻豐厚的回報;此生所有的缺憾,都在這一刻得以加倍的補償;生命中所有的磨難,都化作這一刻從天而降的巨大幸福……

這有些類似于馬斯洛所提出那種“高峰體驗”的巅峰狀态。馬斯洛在調查一批有相當成就的人士時,發現他們常常提到生命中曾有過的一種特殊經曆,“感受到一種發至心靈深處的顫栗、欣快、滿足、超然的情緒體驗”,由此獲得的人性解放,心靈自由,照亮了他們的一生。馬斯洛把這種感受稱之為高峰體驗。現代心理學家李子勳曾這樣生動地描述這種高峰體驗:“這時,一種像海潮般的愉悅和滿足感從遙遠的心靈深處釋放、溢出、擴展,伴随着高峰上的潔淨、安祥,和諧席卷了你,你似乎聽見了心靈的笑聲,品嘗到生命融入那種永恒與無限的感覺。慢慢的海潮過去,你的内心仍充滿着充沛的活力和美妙無比的欣喜,靈感激蕩,思想飽滿而充實。在以後很長的日子裡,你對自我的态度和對世界的感覺已經完全的不同。”

宇即無限空間,宙即無限時間。一個實現了自我和諧的人,也就實現了和宇宙的和諧共生。

一呼一吸吐納天地之氣,舉手投足融入日月星辰——這是一種頓悟的釋然,一種巅峰的怡然,一種和諧的超然。

(來源:李不言主編《讓心回家:系統主義心理學理論與實踐初探》,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版權歸作者所有)

宇宙個體理論(自和諧是宇宙系統的元規則)6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