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眼鏡是人類用作保護或輔助眼睛觀察的工具,抵擋太陽光我們有墨鏡;看不清東西我們有近視鏡、老花鏡。
而在今天,眼鏡已經被賦予了智能可穿戴設備的功能,就像是在 AirPods 中的 Siri、Google Glass 中的 Assistant,它們逐漸成為最貼近人類大腦的智能助手,一個「隐形的大腦」。
最近,我們收到了兩款傳統眼鏡與智能音響融合的産品 —— 華為和 Gentle Monster 聯合打造的 Eyewear 和 Bose Frames。前者是華為在上半年發布、最近才開賣的智能眼鏡,後者是被聲傳已久的 Bose「準 AR」産品。
雖然從外表看,它們的形态和傳統眼鏡幾乎沒有區别,但在體驗後,我發現它們已經不能和我們傳統認知的眼鏡畫上等号。
接下來,讓我在星巴克戴上太陽鏡、打開一首 Sia 的《Titanium》,和大家分享這段時間的使用體驗吧。
我一直喜歡集成度高的設備,智能眼鏡也不例外其實早在華為上半年的 P30 系列發布會上,Eyewear 就已經把我驚豔到了。
盡管從表面上看,他們隻是把智能音響的零件放進兩邊的眼鏡腳内,通過兩邊的開孔播放聲音。但我個人一直對集成度高、功能全面的科技産品很感興趣。
▲ 華為 Eyewear 内部零件
比如耳機類的 AirPods、索尼「降噪豆」,微型電腦樹莓派,作為智能眼鏡翹楚的 Google Glass…… 它們都把原來龐大的電子零件濃縮到拇指大小的空間内,并保持着強大的功能性,這讓人不禁有種「麻雀幹大事」的感覺。
Gentle Monster 給 Eyewear 總共提供了五種設計的眼鏡可選,其中包括一方一圓的太陽鏡和三種不同風格的近視鏡。
但無論是哪一個鏡框,他們的設計都是中性向的,比如我這次體驗的圓框,實際上男生女生都能戴,選擇款式主要是看臉型和搭配。
相對于 Eyewear 說,Bose Frames 的設計要稍微更保守一些,因此你不會在這款眼鏡中看到像 Gentle Monster 那樣外露的金屬關節,也不會在眼鏡兩邊看到高對比度的标志。
▲ 華為 Eyewear 與 Bose Frames
▲ 華為 Eyewear 内側
▲Bose Frames 側面
Bose Frames 的表面是磨砂質感的塑料材質,上手感覺很輕,但質感比 Eyewear 稍弱。通俗一點來說,它有點像高檔電影院派發的 3D 眼鏡。
在款式方面,Bose 同樣也提供了方框和圓框兩種風格可選(Alto / Rondo),不過 Bose 沒有提供近視眼鏡版本,所以近視的用戶在用它之前得先摘下眼鏡,或自行給它配上鏡片了。
如果說 Eyewear 是「能播音樂的眼鏡」,那麼 Bose Frames 我認為就是功能為主,就像是一個「眼鏡形态的 Bose 音響」。
換句話說,我認為 Frames 依然還有很濃的 Bose 耳機味,功能性設計較強;而 Gentle Monster 怎麼說也是做時尚單品出身,自然 Eyewear 在設計上也更能與時尚貼邊了。
雖然兩副眼鏡都增加了不少傳感器和零部件,但實際上它們都沒有比普通闆材眼鏡重太多。
參數上,Eyewear 和 Bose Frames 分别是 45.6 克和 45 克,也隻是比我日常佩戴的闆材眼鏡重 10 克左右,所以不用擔心這些智能眼鏡會壓鼻梁和耳朵。
當然,由于眼鏡腳确實存在重量,因此在我戴着它們看完一部 2 小時的《教父》之後,我認為長時間播放還是用傳統耳機更舒适一些。
▲ 兩款眼鏡的眼鏡盒對比
随鏡附帶的眼鏡盒是完全不同的風格和功能,Bose Frames 的眼鏡盒隻有我的手掌這麼大,功能也就和普通眼鏡盒一樣起到收納作用,設計和功能都沒有太特别的地方。
但是 Eyewear 的眼鏡盒除了在尺寸比 Bose Frames 要大上一圈以外,它還像 AirPods 的耳機盒一樣是眼鏡必不可分的一部分。日常情況下,這個盒子能給耳機充電,同時由于眼鏡本身沒有任何接口和按鍵,因此諸如配對、充電的任務就交給了盒子來完成。
當然,這段時間下來,我覺得這個盒子的缺點還是有的,首先白色的皮革外層雖然優雅,但也同時易髒。另外由于盒子體積較大,因此出門也甭想把它放到衣兜裡了。
噢對了,說到眼鏡盒,不得不提兩款眼鏡的續航和充電方式。前面我提到過 Eyewear 的眼鏡盒是能夠給眼鏡充電的,那麼給眼鏡盒充電,就需要通過底部的 Type-C 接口來完成。
▲ 觸點充電口
至于 Bose Frames 則需要單獨的磁吸充電線對眼鏡充電,雖然充電時間隻需要 30 分鐘到 1 小時,但這就需要用戶在出遠門時必須記得帶上觸點線纜,否則在 2.5 小時的續航結束後,它就和普通太陽眼鏡無異。
顯然,對于我這種經常和小件物品無故失聯的人來說,我會更偏愛 Eyewear 的充電方式。
它們是戴在耳朵上的智能音響
正如你在上文所見,兩款智能眼鏡的關鍵零件都藏在了眼鏡腳,所以它們對比普通眼鏡都有着兩條「粗壯的大腿」。
Bose Frames 是長這樣的:
華為 Eyewear 是長這樣的:
Eyewear 的零件主要集中在鏡腳的前部和末端,根據之前官方公布的剖析圖,裡面包含了雙麥克風、聽筒、電池、充電單元、觸感傳感器等一系列零件。
除此之外,眼鏡左右兩邊能支持觸摸控制和佩戴感應,雙擊眼鏡換歌、暫停,呼出智能助手…… 都能通過兩個眼鏡腳的觸控解決。
就像這樣:
▲ 雙擊暫停、播放音樂
除了觸控交互以外,在這副眼鏡裡,其實我也能看到不少耳機的影子,最直觀的一點是「佩戴檢測」這個功能:當你在播放音樂時摘下眼鏡,然後将眼鏡水平放置,音樂就會自動暫停;當你重新戴上眼鏡,音樂就會自動播放。
另外兩個讓我覺得驚喜的細節是設備彈窗和智能助手。
如果使用 EMUI10 設備和 Eyewear 配對,連接後會彈出眼鏡盒和眼鏡的剩餘電量。同時我們也能通過「EYEWEAR」這個 App 去查看設備狀态、調整觸控功能、改變播報語言等等。
此外,當每次連接成功且佩戴後,眼鏡會自動播放女聲的小藝助手歡迎語,這讓我想到了鋼鐵俠的另一個 AI 助手「星期五」。
在智能助手的幫助下,我們也能通過眼鏡向手機發出指令,當然,使用小藝的前提同樣也需要連接 EMUI10 系統的設備。
不過由于是第一二版固件的原因,App 目前隻提供了幾個常規項目可選。而且這個 App 暫時也隻支持 Android,尚未提供 iOS 系統版本。
至于 Bose Frames,它的零件則被集中在鏡腳前端 2/3 的位置,和 Eyewear 對比,它會讓人有種更像是專注于某一功能的眼鏡的感覺。
和 Eyewear 的觸控交互相比較,Bose Frames 的控制都整合在鏡腳的這枚金色按鈕内,諸如暫停播放、呼出 Google Assistant、Siri 助手都交給這顆按鈕完成。
雖然眼看它沒有觸摸交互那麼優雅和精緻,但在效率面前,物理按鈕似乎還是有一點優勢。
基于之前相當充足的無線耳機産品經驗,所以 Bose 并沒有給 Frames 獨立開發一個 App,而是在原有的「Bose Connect」當中加入這個新設備欄目,無論是 iOS 還是 Android,都能通過這個 App 對眼鏡功能進行調整,無需額外下載專用客戶端。
奇妙的傳音效果作為一副兼備耳機功能的智能眼鏡,自然無論是 Gentle Monster 還是 Bose 都對自家産品做了最大程度的音質優化。
▲ 華為 Eyewear 揚聲器開孔
▲ Bose Frames 揚聲器開孔
兩副眼鏡的揚聲器都隐藏在鏡腳朝下的一側,也就是靠近我們腦門的位置,若是不把眼鏡翻過來是基本看不到揚聲器開孔。
也正是由于兩副眼鏡所用的是揚聲器而不是耳塞,因此在我用兩幅眼鏡播放音頻時會有着非常奇妙的環繞聲效果。
我能非常清晰地聽到手機正在播放的聲音,但這些聲音卻是從耳朵上方傳來的,并不是從耳道,就像是有人在旁邊說話一樣。
但是,開放式設計的聽筒也同時引申了另一個問題 —— 當你戴着眼鏡走在大街或其他嘈雜場景時,周邊的噪音很容易會蓋過音樂或通話聲音,此時我不得不增加音量,但當我把音量增加到 70% 以後,聲音能讓方圓半米内的人都能聽到我的「共享音樂」。
因此在過去幾天裡,我總結出一個經驗:
當你看到隔壁桌的小哥看着你有節奏地點頭,你應該就知道,你的眼鏡漏音了。
還好,在室内環境裡我隻要 50%-60% 的音量就能清晰聽到播放内容,所以這種尴尬的情況還是屬于少數。
以下是我分别在三個距離裡錄制的眼鏡和耳機的聲音情況,參考距離分别是 20 厘米、1 米、1.5 米,手機播放音量 90%,大家可以簡單對比一下:
至于對兩副眼鏡的音質表現,說實話,兩副眼鏡的音質本來就不是我最期待的地方。
雖然在聲音播放這方面,兩副眼鏡都能夠清晰播放聲音,但由于采用小單元設計,所以在播放《Meltdown》、《Redbone》、《Radioactive》這些鼓點較強的音樂時,兩副眼鏡的低頻都表現欠奉。
不過像皇後樂隊的《Bohemian Rhapsody》這種突出人聲的音樂,兩副眼鏡的表現都能算是及格,在健身房、在家煮飯聽個響完全沒問題。
這是未來眼鏡的新起點雖然受限于配置和續航,兩副智能眼鏡的功能都是以播放聲音為主,人機交互為輔,但我并不認為這就是智能眼鏡的最終形态。相反,若是我們将廠商的想法層層剝開,你會發現,廠商的想法遠比當下「讓眼鏡播放聲音」要複雜得多。
Bose Frames 當下的功能實際上并不完全算是 Bose 想帶給用戶的最終體驗,因為 Bose 的想法是想通過這種最貼近人體的設備形态,給用戶帶來功能比耳機更強、交互和耳機完全不同的智能産品。
▲Bose Frames Alto(方框)内部結構
比如 Bose 已經公布過概念的動作交互和語音 AR:
用戶可以通過搖頭、點頭的動作對智能助手進行應答,方便殘障人士使用 AI 助手的同時,也能避免在吵雜環境下,噪聲對應答系統的影響;
AR 語音系統則是以一種語音助手的方式進行智能播報,當你走到一個陌生的十字路口,語音助手能夠指引你選擇正确的路線,當你面前有一家從來都沒去過的餐廳,語音助手會自動向你播報餐廳信息和網絡點評分數。
而以上說到這兩個功能,其實都已經在 Bose 的開發日程當中,雖然我暫時還不能在 Frames 體驗到這些功能,但至少我們能知道 Frames 的未來固件或下一代産品,必然都會朝這個目标進發。
如果說 Frames 是 Bose 對智能音頻新形态、新交互的新嘗試,那麼 Eyewear 的問世就和華為接下來的 IoT 布局息息相關。
其實早在 Eyewear 發布後的 HDC 2019 上,華為公布的「1 8 N」5G 全場景戰略就已經涵蓋了包括智能眼鏡在内的 8 個品類模塊。随着 5G 網絡支撐華為的 IoT 生态運作,耳機、手表、眼鏡都将會成為最貼近用戶的智能可穿戴設備,控制智能家電不僅是在耳朵聽覺上,還将會延伸到眼睛視覺當中。
所以,無論是 Bose Frames 還是華為 Eyewear,它們其實都隻是廠商入局新型可穿戴智能設備的第一步,你可以把它們看做是兩家廠商的大膽嘗試,或者是新品試水。
但顯然,這兩副眼鏡在我看來都不會是智能眼鏡的發展盡頭,反而更像是未來 AR 眼鏡的雛形,以及還有廠商在「後 Google Glass 時代」回到起點的重新思考。
這就讓我更加期待功能更多、使用場景更廣、能夠支持網絡和 AR 的下一代智能眼鏡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