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日報客戶端 左黎韻 實習生 王森孝
▲7月26日,渝中區黃沙溪,市民在濱江步道旁的籃球場打球。特約攝影 何超/視覺重慶
就在上月底,兩江協同創新區五期“創新空間”、協同創新區—孵化加速器兩大科創項目同期開工,吸引了哈爾濱工業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湖南大學等高校科研機構入駐,項目還将搭建創客加速空間、協創孵化空間、科技展館、服務中心等平台載體,形成創新集聚區。
“按照主城都市區功能定位,我們正不斷推動産業鍊、創新鍊、人才鍊加速融合。”兩江新區産業促進局相關負責人說。他們依托“科創 産業”的創新模式,讓一大批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走向生産線,為産業優化升級注入新動能。
主城都市區是“一區兩群”的龍頭,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一個極核,是全市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的主力軍。近年來,圍繞強核提能級、擴容提品質,主城都市區持續增強産業引領,做靓城市名片,提升重慶知名度和國際影響力,全面打造城市建設發展“升級版”,讓老百姓收獲滿滿的幸福感、獲得感。
産業轉型升級
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
在位于兩江新區的北京理工大學創新中心内,新材料院士團隊的科研人員晃動着手中的試劑瓶,認真觀察記錄着每一組分析數據。自從去年該團隊研發的锂電池正極材料應用于生産線實現量産後,前來接洽的企業越來越多。
“以企業需求為導向,是我們加快科技成果轉換的重要途徑。”團隊負責人蘇嶽鋒說。通過創新制備工藝及先進改性技術,他們攻克了高鎳材料穩定性難題,研制出的正極新材料,不僅可明顯降低材料成本、改善材料安全性能,還提升了電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環壽命。
重慶是全國重要的制造業基地,産業門類齊全。“增強産業引領,關鍵是要找準切入點和突破口。”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近年來,瞄準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重慶一手抓傳統産業轉型升級,一手抓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壯大,在主城都市區聚集了汽車、電子信息、裝備、材料、消費品等重點産業,進一步完善産業配套功能,帶動産業結構不斷升級。
譬如,立足主城都市區橋頭堡城市定位,榮昌區依托良好的現代農業基礎優勢,大力發展食品加工産業,建立起涵蓋澱粉制品、飲料酒水、肉制品、休閑食品、功能食品等領域的特色産業鍊。随着重慶琪馨食品三期項目順利投産、中國郵政電商物流中心啟動建設,榮昌正加快打造成渝地區具有影響力的特色食品産業園,力争到2025年,實現休閑食品産業産值達150億元以上,全區食品産業總産值達到300億元。
科技創新是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的重要支撐。
一方面,重慶加快推動傳統産業轉型升級,重點實施了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通過普及數字化裝備、推動信息管理系統集成應用、建設應用工業互聯網、培育智能制造新模式等,促進企業降本增效提質。
另一方面,不斷優化創新版圖,打造了西部(重慶)科學城、兩江協同創新區、廣陽灣智創生态城等平台載體,通過引進一批一流大學、大院大所和頭部企業,彙聚了一批高水平創新人才團隊,營造了政、産、學、研相互賦能的科技創新生态,着力解決“卡脖子”技術問題,實現産業鍊創新鍊深度融合。
“從全局來看,目前主城都市區産業升級引領區建設成效明顯,科技創新策源地建設強勢突破,為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培育了新的增長點。”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稱。
數據顯示,2021年主城都市區完成規模工業産值2.4萬億元,占全市規模工業産值比重的92%。其中,戰略性新興産業保持快速增長,今年上半年便實現高技術産業投資增長14.1%。而在科技創新方面,主城都市區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57%,高出全市0.46個百分點,全面激活了創新創造活力。
織密交通網絡
同城化進程加快
8月31日,涪陵華晨鑫源汽車總裝車間。智能化研究院院長楊昌軍剛從高新區的研發基地趕來,就一頭紮進了生産線。“公司在涪陵和中心城區都有項目,便捷的交通讓雙城通勤毫無壓力。”楊昌軍說。
“交通的互聯互通,是促進同城化發展的重要途徑。”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近年來,我市不斷織密交通網絡,構築起“水陸空”立體交通體系。
鐵路方面,随着鄭渝高鐵、重慶首條市域(郊)鐵路江跳線正式通車,成渝中線、渝昆、渝湘高鐵重慶至黔江段加快建設,以及中心城區至南川、綦江(萬盛)等4條、278公裡城軌快線進入國家規劃,“米”字形高鐵網建設全面鋪開。
公路方面,主城都市區高速公路通車裡程達2367公裡,基本形成“三環十二射多聯線”高速公路網,中心城區城市道路累計達到6026公裡,建成“35橋22隧”。
與此同時,我市還着力打造了“軌道上的都市區”,在建及運營軌道裡程達732公裡,日均客運量約340萬人次,軌道交通串點成線、連片成面,構建起城市發展的大骨架、大動脈。
出行的便利,強化了區域間産業鍊的協同協作,形成“研發在中心、制造在周邊,鍊式配套、梯度布局”的産業格局,使主城新區更好地融入中心城區發展。
▲涪陵華晨鑫源生産線工人正在加緊作業。涪陵區委宣傳部供圖
華晨鑫源的研發團隊主要集中在高新區,而生産基地則在涪陵。以前,為了幫員工節省路費、時間,公司開通了通勤專線,還在涪陵廠區周邊租下房間作為職工宿舍,一年就要花掉好幾百萬。
交通提檔後,涪陵離中心城區的距離更近了,“這為我們降低了生産成本。”華晨鑫源辦公室主任吳春梅說。他們将節約的成本用于新産品研發,在新能源“三電”、智能網聯等多項技術上取得創新突破。
得益于同城化發展,主城都市區“1小時通勤圈”“1日生活圈”加速形成,在增強中心城區與主城新區融合互動的同時,也推動了與成都“雙核”聯動,比如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規劃獲批,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成渝國家樞紐節點、成渝金融法院項目落地等。
城市更加開放
激活高質量發展一池春水
開放,是一座城市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作為“一區兩群”的龍頭,主城都市區也是我市“帶頭開放、帶動開放”的主載體、先行地。
6月23日上午10點,随着一列滿載着電子産品、機械零件、日用百貨的貨運班列從沙坪壩團結村緩緩駛出,中歐班列(重慶)開行的重箱折列已累計突破1萬列。
8月31日上午,一列滿載越南線槽、碳酸鈣,以及海南聚酯切片、椰子汁等貨物的班列成功抵達重慶團結村站,這是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第2萬列。
圍繞拓通道、提能級,主城都市區全面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發展,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
出海出境大通道不斷拓展——
向東,長江黃金水道釋放出“黃金效益”,重慶港港口貨物和集裝箱年吞吐量屢創新高;向西,中歐班列成為亞歐間重要的國際物流通道,累計運輸貨值近4000億元;向南,西部陸海新通道僅今年上半年就開行1096列;向北“渝滿俄”班列聯通中蒙俄經濟走廊,正跑出“加速度”。
開放平台能級不斷提升——
依托兩江新區、重慶經開區、重慶高新區等國家級開放平台,主城都市區大力推進了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中國(重慶)自貿試驗區、西部(重慶)科學城等項目建設。我市在主城都市區共設立5個綜合保稅區,3個保稅物流中心,3個保稅口岸,帶動全市外貿進出口額由2017年的4508.2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8000.6億元,年均增長15.4%。
開放的重慶,吸引世界目光,激活了高質量發展的一池春水。
在剛剛結束的智博會上,我市共簽約70個重大項目,合同總投資額達2121億元,含金量節節攀升;今年4月,陸海新通道國際消費中心、RCEP貿易促進中心、成渝涉外商會聯盟相繼落戶渝中區,成為當地引鳳來栖的重要載體;對标國際先進,重慶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建設加快推進,51項經驗做法獲國家有關部委認可,國際貿易投資環境持續向好。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主城都市區實際使用外資7億美元,占全市比重約八成,兩江新區、重慶高新區、重慶經開區等開放平台引資總額占全市比重的66%,主城都市區無疑成為重慶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的“主戰場”“主引擎”。
扮靓城市名片
打造近悅遠來美好生活
以主城都市區為核心,宜居宜業宜遊的城市新空間滿足了市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吸引更多人到重慶“行千裡、緻廣大。”
盛夏時節,流經主城南岸的長江一級支流苦竹溪風景如畫,清澈的河水淙淙流淌,河面在陽光的照耀下泛着粼粼波光。
苦竹溪曾是遠近聞名的黑水溝,過去,污水直通長江,周邊居民怨聲載道。近年來,圍繞截污、清淤、綠地修複,當地對河庫環境進行了綜合整治,苦竹溪逐漸清澈了。“河庫治理後,不僅美化了城市,也成了我們休閑的好去處。”市民李曉珍說,每到周末,她總會約上好友沿着步道散步、賞花。
▲渝中區山城巷成為網紅打卡地。渝中區區委宣傳部供圖
圍繞城市功能品質提升,主城都市區大力推進了以“兩江四岸”為“主軸”的城市有機更新,統籌生态修複、濱江功能提升、曆史文化傳承等,傾力打造了長嘉彙、藝術灣、樞紐港等城市名片,加快建設了江北嘴江灘公園、雅巴洞濕地公園等十大公共空間,進一步彰顯了“山水之城·美麗之地”的獨特魅力。
以城市更新試點示範為帶動,我市還加快推進了公共服務提質擴容,圍繞居民“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樂業”,重點實施了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社區服務提升,精準提供“全齡化”公共服務,讓老百姓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在渝中區大溪溝街道雙鋼路小區,新建的文化長廊成了居民休憩、納涼的好去處,“小區改造後,環境變好了,心情也更舒暢了。”居民朱文偉高興不已。
近年來,當地按照“消隐患、提環境、補功能、留記憶、強管理”的工作思路,對小區進行了改造升級,不僅解決了樓棟消防設施老化、管線私拉亂接等困擾居民的“老大難”問題,還打造了一處處綠意盎然、匠心獨運的景觀小品,為居民幸福生活“再加碼”。
▲夜幕下的十八梯傳統風貌區。渝中區宣傳部供圖
山水交融、人文荟萃,這樣的重慶城美得獨一無二,正成為近悅遠來、主客共享的城市“會客廳”、旅遊目的地。
南濱路、洪崖洞、江北嘴江灘公園……一衆重慶地标“火出圈”,行走其間,既有現代都市的繁華喧嚣,又有小巷煙火的平凡溫馨。
今年8月,“十八梯·山城巷”、九龍坡區巴國城等網紅景點入選第二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精彩紛呈的夜遊活動吸引各地遊客前來打卡。“以文化為核心,我們正不斷豐富旅遊業态供給,打造了夜食、夜宿、夜娛、夜市、夜讀等夜間消費場景,讓夜經濟成為帶動文旅消費的新引擎。”市商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截至去年底,主城都市區人均地區生産總值突破10萬元。以山水人文為底色,繪美麗幸福新畫卷,重慶大地一片欣欣向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