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蘇轼,大家都不陌生,他不僅是北宋時期的文壇領袖,還是書法家、美食家、畫家,還有一個意想不到的“曆史治水名人”的頭銜。蘇轼頂着衆多頭銜放言:“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好嘛,這五湖四海各行各業,每一路都有蘇轼的朋友。“朋友遍天下,沒事吃吃瓜”今天我們要吃瓜的男主角就是蘇轼文學路上的好友——張先。
張先,是北宋詞壇重要的詞人之一。要說蘇轼是當時的文壇領袖,那麼張先就是當時的詞壇領袖。盡管張先比蘇東坡大40多歲,但出于對詩詞的瘋狂熱愛,兩人相識即結為詞友 ,還時不時感慨相見恨晚。蘇轼曾在《祭張子野文》提及:“我官于杭,始獲擁彗,歡欣忘年,脫略苛細。”這裡的“擁彗”可以看出他們亦師亦友的關系,因為“擁彗”表示恭恭敬敬地迎接師長或貴客,是古時學生對老師表示尊重的一種禮節,由此可見兩人關系匪淺。
張先活得潇灑,風流倜傥,蘇轼還曾調侃他“人善戲谑,有風味”,這前半句說的是張先生性随和、風趣幽默,但後半句的“風味”就另有所指,實則是指風流之意。可謂是“自古風流多才俊,人不風流枉多才”,這句詩形容這張大詞人一點也不過分。
代表作《一叢花令》背後的故事
《一叢花令·傷高懷遠幾時窮》
傷高懷遠幾時窮?無物似情濃。離愁正引千絲亂,更東陌、飛絮濛濛。嘶騎漸遙,征塵不斷,何處認郎蹤。
雙鴛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橫畫閣黃昏後,又還是、斜月簾栊。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
描寫的是一位女子在戀人離開後獨處深閨的相思和愁恨。此詞當時流傳甚廣,結尾兩句的比喻形象而新奇,甚至還得到歐陽修的親自點贊,宋範公在《過庭錄》記載:“子野郎中《一叢花》詞雲:‘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一時盛傳,永叔尤愛之,恨未識其人。”永叔指的就是歐陽修,歐陽修點贊的是張先的才華,可能歐陽修沒想到的是這《一叢花令》背後藏着的是張先的風流野史。
張先年輕時喜歡上一個美貌年輕的小尼姑,一來二去兩人互生情愫的事情被小尼姑的師傅發現了。于是師傅将小尼姑鎖在池塘正中的小閣樓裡,本以為事情會到此結束,結果不安分的張先每天晚上做起了泛舟湖上的運動,悄悄去找小尼姑幽會。最後東窗事發,小尼姑被送到更遠的寺廟,張先也被管教閉門在家,二人被迫分手後,張先寫下此詞。張先的風流是真的,張先的情真意切也是真的,賀新輝在《宋詞鑒賞辭典》點評《一叢花令》道:“張先的許多豔詞都是感情淺薄的,而此詞卻情真意切,無論思想方面還是藝術方面都值得永遠為人稱道。”
北宋詞壇最長壽的詞人
如果說張先年輕時幽會小尼姑體現的是他的風流倜傥、年少輕狂,那麼對于80歲還在納妾的張先我們隻能感慨他的身強體健、老當益壯了。
1070年,80歲的張先迎娶了一位18歲的小妾,并大擺宴席、宴請賓客,蘇轼也應邀出席。婚宴上,看着年紀輕輕、花一般美貌的小妾,蘇轼問張先有何感受。
張大詞人也毫不含糊地賦詩一首:
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紅顔我白發。
與卿颠倒本同庚,隻隔中間一花甲。
蘇轼看見這段忘年戀,不知是替好友感到高興,還是替新娘感到惋惜,随即也作詩一首相和:
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發對紅妝。
鴛鴦被裡成疊夜,一樹梨花壓海棠。
梨花指是頭發花白的張先,海棠指面龐嬌嫩绯紅的小妾,蘇轼此詩更多的是打趣及調侃之味。但蘇轼不知道的是老夫少妻也有真愛,據史料記載張老夫子89歲去世後,小妾也絕食身亡随之而去。不管是否屬實,小編相信忘年戀跟普通人的戀愛并沒有多大差别,最大的差别也隻是年齡的數字而已。在所有的婚姻裡,年齡隻是一個因素,而需要考慮更多的是:是否互為吸引、是否互為所需,是否能帶給彼此更多的力量和依偎,可以相互扶持、攜手同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