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是一種區别于“雅”的文化分支,大多數情況下俗語都産生于田間地頭。雖然很多俗語看起來,并不具備文化氣質,但如果深入挖掘俗語的魅力,卻可以發現蘊含了很多人生道理,以及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經驗。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飽漢不知餓漢饑”,這就是俗語從表面意思上去理解,吃飽的人根本不知道饑餓的人有多痛苦。
這句俗語出自清代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45回:“誤了差使,釘子是我碰!你飽人不知餓人饑”。
如果從這句俗語的内涵去理解,可以發現“飽漢不知餓漢饑”,其實說的就是處境好的人,根本無法理解别人的苦衷。
事實上這種情況在現實生活中,不僅非常多見而且也大有人在。當自己的生活條件特别好,或者是收入或消費水平高時,根本不會理解低收入群體的難處。
第一、飽漢不知餓漢饑現實生活中經常聽到有人說,“飽漢不知餓漢饑”這句俗語。事實上這句俗語的原版為“飽人不知餓人饑”,如果放在不同的語境中,可以有很多不同層次的涵義。但如果深入了解這句俗語之後,卻發現說透了人生百态和社會現實。
事實上關于這句俗語的出現,還有一個時間比較久遠的故事。相傳西晉王朝第二位皇帝司馬衷,在剛坐擁天下之後就出現了災荒。這個地區的官員就給皇帝寫奏折,詳細的講述了當地的災害情況,以及災民流離失所的悲慘現狀。
很多人因為居無定所或沒有食物,在逃亡的過程中被活活餓死。甚至有很多逃難的流民紛紛湧向京城,一時間導緻京城的治安非常混亂,司馬衷看到了這個問題之後,在内心中暗自揣測天災人禍,應該馬上得到解決讓老百姓過上安穩的日子。
但他又轉念一想,既然沒有糧食吃,老百姓為什麼不吃肉粥呢?這就是“何不食肉糜”典故的由來。
相信很多人看到這裡都會取笑,這位天性愚鈍不懂得治理國家的皇帝。如果大家能夠換一個角度,去重新考慮或分析一下問題,就可以找到問題的答案。
站在不同角度的人去看問題,即使是同樣一個問題,也會有不同的角度和思維。司馬衷作為當時社會中的天子,每天肯定過着錦衣玉食的生活,所以他根本不用為忍饑挨餓而擔心。
可能在他的眼中“肉糜”,隻是一種最廉價的食物。當大臣們聽到司馬衷的話後,不僅特别無奈,而且也很傷心,這樣的君主怎麼可能治理好國家呢?
這其實就是俗語“飽漢不知餓漢饑”的由來。時至現代社會,依然有這樣的人,而且類似的事情正在不斷重複的上演,實際上這句俗語的下半句才更經典。
“身在福中不知福”這句俗語,出自老舍《四世同堂》九十三,往往被很多人忽略。
原文為“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這麼好的孩子,還要罰!要是沒有他,你又不知道該怎麼樣了。”大概意思就是生活的幸福之中的人,根本沒有感受到幸福的珍貴。
現實生活中大家都遇到過這樣的事情,在吃飽穿暖的前提下,很多人對生活品質要求特别高。所以很多廉價的物品或食物,往往都不會進入這些人的法眼。家中的長輩就會語重心長的說:“身在福中不知福”。
筆者認為這句俗語所表達的内涵,主要是指自己的生活其實已經很幸福了,但有一些人偏偏感受不到這種幸福。因為在他們的心目中幸福的标準很高,并不是每天吃飽穿,暖就是幸福的生活。這一點在很多小孩子,以及年輕人的身上表現的尤為明顯。
有的時候幸福可能就是一粥一飯,幾件可以遮體的粗布衣服,以及可以感受到溫暖的小房子。
但由于每個人對幸福的标準要求不同,所以他們所感受到的幸福也不一樣。有人認為住别墅、開豪車才是幸福,如果達不到這個标準就是不幸福,事實上這隻能叫欲望,而不是幸福。
“飽漢不知餓漢饑”與“身在福中不知福”,其實這兩句俗語具有非常強烈的對比性。有的人在吃飽穿暖之後依然不滿足,也有一部分尚處于貧困線上的人,對他們來說能夠吃飽、穿暖就是幸福。如果問幸福到底是什麼?隻能說放平心态去慢慢感受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