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汽車

 > 酉陽桃花源兩天自駕遊攻略

酉陽桃花源兩天自駕遊攻略

汽車 更新时间:2024-12-03 23:49:06

#自駕雲遊季#

2019年3月11日,三套車又出發了。這是既去年雲南遊後,同學們再次相聚,前往重慶湖南遊玩。車還是三輛,人卻有了變化,由13人變成了14人,車雖然有點擠,但大夥歡喜,擠就擠點吧。

如果喜歡此篇遊記,請關注點贊

13日早上,在濛濛的細雨中,衆人來到了酉陽桃花源景區。“世界上有兩個桃花源,一個在您心中,一個在重慶酉陽。”一千六百多年前,晉代大詩人陶淵明寫下了《桃花源記》,留下了一個令世人追逐的“世外桃源”。

酉陽桃花源兩天自駕遊攻略(三套車渝湘遊記)1

木蓮攝于2019年三月

酉陽桃花源景區距重慶市300公裡,景區總面積50平方公裡,由世外桃源、太古洞、酉州古城、桃花源國家森林公園、桃花源廣場、桃花源風情小鎮、二酉山世外桃源文化主題公園和夢幻桃源實景劇等八大部分組成,集岩溶地質奇觀、秦晉農耕文化、土家民俗文化、自然生态文化、休閑養生文化、運動康體文化于一體。

酉陽桃花源兩天自駕遊攻略(三套車渝湘遊記)2

凱哥攝于2019年3月

一千五百多年前,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寫了一篇千古名文《桃花源記》(為其詩《桃花源》之序)。說是武淩地方的一個漁夫,沿着一條小溪航行,忽然看到山中有一個缺口,就丢下船從這缺口裡走進去,發現了另外一個世界。

在這個世界裡,土地平曠,房屋整齊,人民生活古樸而富裕,男女老少熙熙為樂,看到漁人大吃一驚,紛紛請他回家吃飯飲酒,自稱祖先是為了逃避秦時戰亂,逃進桃花源來生活。漁人在這桃花源裡住了好幾天,想家了,就與他們告别。出了桃花源,以後再去尋找,就找不到了!

酉陽桃花源兩天自駕遊攻略(三套車渝湘遊記)3

凱哥攝于2019年3月

酉陽桃花源,原名為大酉洞,觀其形,與陶淵明“桃花源記”所記酷似。大酉洞系一石灰岩溶洞,洞口高三、四十米,闊二三十米。洞口懸崖上入目而來的是“桃花源”三個大字,據說是四川作家馬識途題字。在桃花源門前,有一道石碑門坊,上面兩幅對聯是巴蜀詩人流沙河的真迹。跨過這道石坊就仿佛穿過一千多年前的時光隧道去領略陶淵明筆下這片人間淨土,去破譯世外桃源這個千年密碼。

走進洞内,隻見洞内溪水淙淙,秋冬不竭,沿洞右側流出,注入酉陽河。溯溪入洞,兩岸牆立,洞中有一座小橋,在霧中若隐若現,猶如仙界。

酉陽桃花源兩天自駕遊攻略(三套車渝湘遊記)4

凱哥攝于2019年3月

過三四百米後,豁然開朗,别有天地!四周環山,皆峭壁,仿佛與世隔絕。山中盆地,約兩千多畝,現有田十來畝,桃樹無數。因此,清《酉陽州志》稱此洞“與陶淵明桃花源者,毫厘不爽”。

酉陽桃花源兩天自駕遊攻略(三套車渝湘遊記)5

凱哥攝于2019年3月

首先有一個水塘,名美池,美池取自“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中有一個小島,名桃花島,島上有一個小亭。水池旁,有一座小村,名潛村,據說是陶淵明晚年隐居的地方;現潛村實則為一座小小的酉陽民俗博物館。

酉陽桃花源兩天自駕遊攻略(三套車渝湘遊記)6

凱哥攝于2019年3月

繼續前行,分布有玉盤仙迹、有字天書、天池、秀才看榜、巴人棧道、逍遙洞等景區。還有秦樂坊、廋辭亭、歸園田居、忘歸廊、陶公學堂、命子堂、躬耕園、桃汁坊、秦趣苑、桃源茶坊、九氏嘉谷、麻布記憶、大秦食客等與秦晉生活元素緊密相聯的景點,讓人恍若置身兩千多年前的秦人村落,不由令人産生“問今是何世”的幻覺,親身體驗遠古風情。

酉陽桃花源兩天自駕遊攻略(三套車渝湘遊記)7

凱哥攝于2019年3月

酉陽桃花源兩天自駕遊攻略(三套車渝湘遊記)8

凱哥攝于2019年3月

遊客可在景區入園處穿上袍衣褶裙,通過服裝穿越回到秦晉時代,行走在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吃喝用度、生活起居、建築風貌、絲竹器樂等生活場景,均還原秦晉時代風格,讓人充分感受秦人、秦俗、秦貌、秦趣等古風古韻。

雖是早春三月,桃樹尚含苞欲放,沒有滿園桃花開,粘衣惹蜂來的情景,但衆人卻對這世外桃源不時地發出驚奇和感歎,一個個不停的拍照,似乎要将這一幅幅美景永遠裝在自己的心裡。

我國叫“桃花源”的地名有很多,湖南常德、湖北十堰、安徽、台灣、重慶酉陽等地都有桃花源。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所述的“桃花源”原型究竟在什麼地方?學術界尚有争議。真正的“桃花源”在什麼地方?我想“桃花源”這一“仙境”可能是詩人的理想世界!也許她隻在陶淵明心中!也許.....也許就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因為我們都需要一個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世人大可不必太糾纏她的原型在什麼地方!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汽車资讯推荐

热门汽車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