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上名将輩出、成千上萬 但如果說要評出誰是第一名将,頭一名各中魁首,那麼肯定很多人會把票投給韓信。
韓信畫像
在楚漢相争中韓信掠魏王,破趙代,降燕平齊名聞海内,威震諸侯、在垓下決戰當中,他更是逼得西楚霸王項羽自刎烏江,從而成就了漢家天下。
因為他在戰場上,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後世把他奉為兵仙尊為戰神,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千古名将人生結局卻極其悲慘。
劉邦首先是把他的王爵,僅有的七個異姓王之一,貶為淮陰候在長安軟禁了五年,五年之後呂後又以謀反罪為名、把他給殺了并且夷了三族,然而韓信真的是謀反嗎?在後世很多學者看來韓信之死,是西漢王朝的第一大冤案。
史記
《史證》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一直以文筆流暢,感情真摯著稱于世,在這部史學巨著裡面,司馬遷寫到韓信破趙平齊之後,齊人蒯(這個字讀kuai三聲)通,知天下權在韓信,進一步勸說韓信“三分六下,鼎足而居”而且還勸說他蓋聞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願足下其熟慮之,也就是說這個好機會,你如果不把握的話,到時候你會因此而遭殃,但是韓信是深感漢王知遇之恩、“不忍背漢“蒯通反複規勸是始終無效。在這一段描述當中,韓信讓人感覺是一個忠臣義士,那麼這樣一個韓信為什麼最終還是被以謀反罪處死了呢,韓信被殺的時候、劉邦還在,為什麼殺他的不是劉邦,而是呂後,是劉邦的授意呂後執行,還是韓信被殺的背後,另外藏着内幕呢?
呂雉
今天,就來揭開這樁,西漢第一疑案的真相,具體先說韓信謀反罪名是怎麼來的,在公元前200年的一天,劉邦手下樊哙帶着一隊人馬進入楚地,不料剛到楚地就發現一個身影越過牆頭進了城,而這個翻牆頭的人就項羽大将鐘離昧,韓信最早跟随的不是劉邦,而是項羽,可惜項羽一直不肯重用他,韓信有點懷才不遇,後來才改投劉邦,不過最早跟項羽推薦韓信的就是這個鐘離昧,他們很早就是好有朋友,但是韓信沒有想到,正是這個昔日的好友,讓他陷入了一場萬劫不複的漩渦。
鐘離昧
韓信這個人有一個特點,他比較講哥們義氣,另外呢,很自負,像樊哙這樣有勇無謀的人,殺豬屠狗之輩,他向來是瞧不起的,所以當樊哙
樊哙劇照
要他把鐘離昧交出來的時候,韓信理都懶得理他,反而把鐘離昧保護了起來,就是這樣的舉動,讓韓信攤上大事了,因為這個鐘離昧身上當時帶着一件,及其敏感的東西楚國的地圖,樊哙追捕鐘離昧為的也是這件東西,當年的地圖可不像現在,随便書店地攤上都有得買。當年的地圖是很難繪制的,而且地圖最大的價值、不是上地理課.是軍事用途一份軍事地圖時分珍貴,而且很敏感,那麼鐘離昧為什麼節着地圖來我韓信從鐘離昧的角度來看,他當然是希望以此來策反韓信,希望韓信擁兵自立對抗劉邦。
韓信雖然沒有這樣的想法,但是他窩藏鐘離昧,卻不由得讓人多了一層懷疑,韓信封王,最早封的并不是楚王而是齊王,那是在楚漢決戰之前,當時的齊王韓信,掌管着漢軍的所有兵權,但是垓下之戰硝煙未盡,劉邦卻迫不及待把韓信改封為楚王,楚地是什麼地方,以前楚地是蠻夷之地,把他改封到楚地是因為劉邦此人生性多疑,既怕韓信功高震主,更怕韓信擁兵自立,把他改封楚王派往楚地,就是為了削掉韓信的兵權,本來就是敏感人物的韓信卻因為鐘離昧而牽扯到了敏感的地圖,所以就有人向劉邦舉報,韓信想謀反。
韓信劇照
韓信的謀反罪名就是從這裡開始的,有人舉報劉邦就信嗎?不能說全信,但是結合韓信的另外一個舉動劉邦對韓信,至少是高度警惕的,那麼韓信還有什麼舉動呢?有人密報韓信到楚地上任之後,每次到地方上巡視,總是帶着帶隊人馬進出,有人說韓信這個架勢俨然就是皇帝的派頭,這兩件事情倆在一塊兒,劉邦決定對韓信采取行動,那怎麼動呢, 當然要出師有名,著名的謀士陳平,
陳平
就給劉邦出了個主意,說是皇上可以假裝到雲夢澤去巡遊,然後叫上各個諸侯都來,到時我們就可以看出韓信是不是真的有不臣之心了,韓信這個時候,也總算是聰明了一把,感覺到了這個不對啊,劉邦着來者不善啊怎麼辦!這個時候的韓信呢。義氣也顧不上了,在掉腦袋面前,義氣那是浮雲,所收他就跑去跟鐘離昧說隻弟對不住了,我要借一樣東西用一下,鐘離昧說什麼東西啊,我借你人頭一用,隻是處韓信設有想到的是等他提着鐘離昧麼人頭,去見劉邦的時候 ,還沒有來得及獻上,就突然沖出了一夥人把他結結實實的摁地上了,就星在這種情況快下韓信喊出了句名言那就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這是史記裡的原話,意思大家都知道,沒必要解釋了,劉邦怎麼回答的呢,更幹脆,“若毋聲,而反明矣”意思是你少廢話“若”就是你,謀反罪行已經明确了,你的反應已往明确了,要知道謀反罪一旦做實,那就不是什麼赦不赦免的問題,那是要誅連九族的,那麼劉邦然已經起了疑心了,那為什麼又沒有親手殺掉韓信呢?
據《史記》裡說韓信被押到洛陽之後,劉邦“赦信罪, 以為淮陰侯”就是說,劉邦赦免了赦免了韓信的罪過,隻是将他降為了淮陰侯,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隻有一個,事出有因,查無實據,韓信被劉邦削奪了王位降為淮陰候,按照漢書的分封制,韓信的封地就應該在淮陰,
淮陰侯韓信
也就是現在的江蘇淮安,這是韓信的老家,但事實上韓信卻沒能回到老家,而是被軟禁在京城長安,為什麼呢?一句話還是不放心韓信,留在長安的生話怎麼樣呢?《史記》裡也有短短的幾句記載,信知漢王畏惡其能,常稱病不朝從,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怏怏,羞與将灌等列,意思就是說韓信被降級軟禁、心情很是郁悶,所以他幹脆就經常拖病不上朝,而且很少跟别人來往,關鍵是很少跟别人來往。還說是羞與别人來往”自視甚高,幾手是閉門不出,按說如果他一直這樣或年他真的可以壽終正寝,頤養天年,得一個善終。但是命這卻并沒有給他這樣的機會。
史料記載,漢高祖十年也就是公元前197年的8月,當對漢朝鎮守北方邊境的大将陳豨發動了判亂,
陳豨
劉邦決定親自出征平叛,然而戰事焦灼,雙方你來我往,持續了很長時間,直到第二年春天,突然有一天宮中傳出诏令,說皇帝在前方打了勝仗 群臣必須進宮去祝賀,韓信是淮陰侯,當然也接到了诏令,他本來打算繼續像往第一樣借口身體有病,不想去。可是他設有想到。這個時候有一個人登門丞相蕭何,蕭何親自登門就是來勸說工作的,他對韓信說你既即便身體有病,也應次打起精神,前去祝賀啊這是你表忠心的時候,你總是這麼任性清高、邊對你有什麼好處啊,對于蕭何的勸說、韓信什麼态度呢,咱們都知道一個典故叫,蕭何月下追韓信,
蕭何月下追韓信
當年韓信轉投劉邦不久,其實一開始也沒有被重用,韓信心高氣傲決定一走了之,然而蕭何得知這個消息之後,不顧已經是深夜踏着月色一路是狂奔追趕,不僅把韓信勸了回去,而且還向劉邦力薦說可為上将軍,自那以後韓信才有了廣闊的旅展才華的舞台,所以蕭何的面子,韓信必須得給,畢竟有知遇之恩,于是韓信隻好答應進宮祝賀,但是韓信此行,卻又成就了另外一個典故,
蕭何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據史料記載,第二天韓信早早洗漱,進宮前去祝賀,可他萬萬沒想到一進宮門,立馬就被幾個早已埋伏在那裡的武士,給他摁倒在地五花大綁。有句話怎麼說的一個人最失敗的不是犯錯誤,而是犯同樣的錯誤.聰明一世的韓信,在戰場上所向披靡的韓信偏偏再次中了這樣的招,這次還不算,呂後得知成功抓捕韓信之後,立馬命人把韓信押往長樂宮一個放編鐘的房間,然後直接就把他給殺了,緊接着呂後又下令夷韓信三族,滿門抄斬,韓信就這樣以悲劇的方式結束了他輝煌的一生,有人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是蕭何勸說韓信,韓信才進的宮,才被人殺了,蕭何有設有參與其中呢?十有八九有,為什麼呢?咱們先說說個問題,前面說了韓信被貶為淮陰侯,是公無前200年,他被殺是公元前196年,也就是說前後整整五年,這五年裡面韓信稱病不朝,這是常态,
那麼這一切蕭何不知道嗎?身為丞相的他當然知道,可是這五年裡面他并沒做勸說工作,早幹嘛去了,可是就在韓信被殺的這次,他不惜屈尊去了,親自登門為什麼會這樣,這就是因為呂後要殺韓信,蕭何本身就是參與者,他登門勸說就是誘捕韓信一步棋,那麼呂後為什麼要殺韓信,一個已經落魄被軟禁的淮陰侯,呂後又究竟為什麼跟他過不去,先來看史料記載,根據史書記載呂後誘捕并殺掉韓信,是因為和她接到一封舉報信,說韓信和當時判反的将領陳豨早已暗中勾結,陳豨叛亂是韓信密謀的,舉報信誰寫的呢?是韓信府上的一個舍人,也就是為他服務的一個小官吏,應該說從表面上來看,這件事情證據充分,言之鑿鑿,但是這種說法其實漏洞百出,很不符合邏輯,首先韓信這個時候,已經被軟禁在長安了,沒有任何職位跟權利,當然也不占有任何資源,除了他那一身傲骨,可以說是一無所有,連舉報折也注意到,曾經連兵百萬的韓信,這會連一兵一卒都沒有了,隻好說他打算武裝刑徒和奴隸,其二,韓信自持才著功高,他連周勃,灌嬰,樊哙等等這些漢初名将都看不上,難道會與陳豨共謀此等大事!更何況,陳豨是劉邦非常寵信的大臣,這一點韓信不可能不知道,其三,這舉報信說韓信與陳豨當時是屏退左右,說的是悄悄話。那麼他們之間的對話,别人是怎麼知道的,而且連細節都交代的清清楚楚,難道當時就給韓信府上裝上了攝像頭了?如果要說第四,那就是這個舉報人那就更為可疑了,據說這個舉報人他哥哥當時犯了罪,韓信要殺他哥哥,那麼有沒有可能他是為了救他哥哥的命,病急亂投醫,假借陳豨叛亂誣告韓信,以此來營救他哥哥呢。
所以說關于韓信謀反信跟本沒有什麼可信度、而整件事的幕後還有更大的黑手,那麼這隻黑手會是誰呢?首當其沖的懷疑對象當然就是親自操刀的呂後了。
在曆史上呂後不僅是一個政治家,更是一個瑕疵必報的女人,劉邦當年最寵愛的戚夫人最後成為人彘,那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可是從史料上來看呂後和韓信并沒有直接的交集,韓信有什麼事值得興後如此來報複他嗎?不僅要殺他、還要夷三族、這個呢,有學者認為很可能跟韓信在被軟禁長安期間的一次外出有關,前面說了在被軟禁期間,韓信幾乎是不可能出門的,但有一天他突然心血來潮出門了,去了樊哙府上,樊哙本身是一個武将,原來是殺狗的大老粗、在鴻門宴的時候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最有名的是他怒發上指“怒,發沖冠”從他這兒來,劉邦對他非常信任,救了劉幫的命,學者以為、韓信此舉、可能是想和樊哙走一走關系,請他在劉那面前說一說好話,隻是沒想到最後的結果、韓信卻得罪了樊哙,怎麼回事呢?原未樊哙聽說韓信來訪,喜出望外,畢竟韓信一直自持清高,瞧不上他樊哙這點很清楚,雖然這個時候韓信已經降為列侯了,爵位上跟他是一樣的,但是韓信畢竟原來是很早就封過王,而且确實能打仗,大家也服。所以這一次樊哙很興奮,對韓信的接待禮儀規格很高,不僅跪拜容迎,對韓信還依然稱大王,本來這一切都很好,雙方談的也很投機,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可能是樊哙的這種破格接待,讓韓信反而産生了一句“生乃與哙為伍”意思說沒想到我竟然淪落到跟樊哙做朋友的地步,居然讓樊哙知道了。而樊哙除了身為劉邦的心腹重臣之外,他還有一個及其特殊的身份,他是劉邦的連襟,他的媳婦是呂後的親妹妹,而且據說把妹妹嫁給樊哙,就是呂後做的主。這幾年的關系也可能有呂後殺韓信的原因。
而當劉邦從前方戰場歸來之後,是什麼态度呢,據史書記載,當劉邦得知韓信被殺,他的神情是“且喜且憐之”這五個字大有玩味,“喜”很顯然,這個字說明在劉邦的心中,韓信一直是個心腹大患,“憐”也就是可惜,為什麼可惜呢?韓信兩次被告謀反,劉邦自己應當心知肚明,實際上都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證據,韓信一世英才,又為漢室立下了不世之功,最終卻落得如此結局。
劉邦也是一個普通人,從情感出發,他又怎麼能不憐惜呢,但是劉邦的态度是先喜後憐,這就說明,很有可能殺掉韓信,其實是劉邦早就有這個意思了,他下意識第一反應就是喜,隻是因為他顧及自己的名聲和義氣,不好意思下手而已,而在另一個典故中,韓信與劉邦呢,兩個人都喝多了,劉邦問韓信自己能統帥多少兵馬,韓信答,陛下統帥十萬人馬足矣,劉邦反問那你呢,韓信回答“信統兵,當然是多多益善了”,這句話也是提醒了劉邦,韓信愛人,本事太大,留着必定是個禍患,無事故,有人認為韓信被殺很有可能是劉邦與呂後兩口子,唱的雙簧。
最終的結果就是想除掉韓信,韓信之死的另一種可能,幕後黑手隻是呂後,隻不過另有原因,在劉邦之後誰來繼位,一方面劉邦有意傳給自己喜歡的小兒子劉如意,呂後則堅決護着親生兒子劉盈太子的身份,但是劉盈有一個緻命的弱點生性懦弱,在這種情況下一畏強勢的呂後肯定會兒子清楚一切障礙的,呂後想把可能支持劉如意的支持者清楚點,也有可能怕兒子繼位後,韓信的連劉邦都不好控制,劉盈更是沒有辦法,所以不管怎麼說,韓信都是必死的結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