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奉賢李窯村楊阿姨的英語筆記生動诠釋了什麼叫“智慧在民間”:
apple(蘋果)=愛撲
banana(香蕉)=b拿呢
orange(橘子)=奧裡菊
tomato(番茄)=七貓偷
……
啥?七貓偷?這基本已經看不出是英語了。但如果用奉賢地方方言來讀一下,還可以勉強聽出些味道。
這不能怪楊阿姨。71歲的楊勤芳中文能力尚且有限,學英語簡直是“要命的事”,何況她的英語筆記不單單是用于自學,還要給30多名“學生”作“教材”,不出點絕招怕是不行。
楊阿姨為了學英語特地買了智能手機。
楊阿姨的這群學生平均年齡70多歲,絕大多數是李窯村裡子女不在身邊的獨居老人。他們常常會感到“嘴跟不上腦子,手也跟不上腦子”的無能為力,卻偏偏在“學習”這件事上,體現出高度的“用戶粘性”——90%的人每天都會來楊阿姨這報到,英語隻是其中一課,他們還會聚在一起學唱歌、舞蹈、手指操、經絡操,可以說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了。
楊阿姨自己精心準備的課件。
他們的教室,就在李窯村7組的“睦鄰四堂間”裡。三年前,當地政府租用了閑置的農民房,改造後形成兩間寬敞的活動室,作為農村老年人吃飯的食堂,學習的課堂,聊天的客堂,議事的廳堂,簡稱“四堂間”。楊阿姨因居住在其隔壁,主動報名成為了“堂主”。
最初堂主的職能就是“看門的”。睦鄰四堂間一周“營業”一天,楊阿姨就來開關一下大門,打掃一下活動室,燒一點熱水,方便村民來打打牌、看看報。然而,這樣安逸的活動空間對農村老百姓來說實在太難得,不少老人來了便不想走。多番争取後,李窯村7組的睦鄰四堂間營業時間逐漸從一周一天增加到一周五天,再到一周六天。
村民們是開心了,可愁壞了楊阿姨:“人越來越多,怎麼才能把大家組織起來幹點啥?”兩個年輕人的出現,“解救”了焦慮中的楊阿姨。他們是上海新途社區健康促進社的志願者。去年4月,奉賢區民政局針對全區300餘家睦鄰四堂間“有人氣,卻缺乏組織化的活動”這一現狀,請來了這家專業從事社區健康促進的社會組織,幫老人們策劃睦鄰四堂間裡的日常活動。
于是,幾位小年輕帶着“指導員”的身份上崗了。他們一一走訪了包含李窯村在内,先期試點的50家睦鄰四堂間,并在每個村的當地老人中間,分别選出一名文娛大使、一名自治大使、一名健康大使,再加上像楊勤芳這樣的堂主,組成一支支特殊的“大使隊伍”。
每月,各村承擔同一職能的大使會聚在一起上一次課。比如,老年人如何防跌倒?健康大使要先跟着指導員們學起來:腿力與平衡力訓練、健康幸福舞等等,課程難度和内容是根據老人的接受水平特别定制的,不僅可以起到實效,學起來也并不複雜。
按照指導員的要求,大使回到村裡,至少要每周給睦鄰四堂間的老人開一節課,把自己的所學傾囊相授。上課的情景還要通過手機拍下來,上傳到指導員所在的微信群,作為大使們認真上崗的記錄。楊阿姨生命中的第一隻智能手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買來的。為了當好堂主并完成考核任務,她讓家裡的孩子們給手機裝了微信,還特意學習了拍照發送等功能。
楊阿姨領受的第一項任務是把手指操教給四堂間裡的老人們。兩隻手舉起,手型交替變化,既練了體力,又練了腦力,老人們學得不亦樂乎。偏偏中間有幾個老人,手腳不甚協調,顧得了這頭顧不了那頭,逗得大夥捂着肚子笑,課堂氣氛也相當活躍。
有了這樣成功的授課經驗,楊阿姨就放開膽子幹了——她從指導員那兒領取了英語學習資料,主動要給老夥伴們上英語課。隻見材料上用聯想記憶的方式标注了10個單詞和短句的記憶方法:什麼“哈喽”(hello)“拜拜”(byebye)“狗”(go)……10句教完了,楊阿姨仍不過瘾,特地請教了孫輩,又自學了10個單詞的讀音,筆記記了整整一頁紙:
sorry(對不起)=少來
Thank you very much(非常感謝)=三克油買來買去
eggplant(茄子)=愛個p朗t
……
人才!這樣巧妙的聯想記憶中,閃爍着民間智慧之光。還别說,看了楊阿姨的筆記,老夥伴們雖仍舊記不住,也念不清楚,卻總是忍不住一起“交流”着令人發笑的讀音,學習熱情空前高漲。
楊阿姨說,包括她自己在内,好久都沒這麼開心地笑過了。上海的農村老人,大都“空巢”。他們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出息地離開家,一方面卻又希望他們常常回家,于是就在孤獨寂寞中等着盼着,蹉跎了自己的歲月。
如今有了這樣的睦鄰四堂間,有了這樣的英語課,老人們反倒忙碌起來:今年大年初三,小輩們還在鄉下陪伴着,老人卻忙不叠地去四堂間“打卡”了;周末,孩子們驅車回家見大門緊鎖,得跑去四堂間上才能見着父母的面。農村老人算是有了真正屬于自己的生活。
就在今年,奉賢睦鄰四堂間的數量還将繼續增加,計劃至“十三五”末完成創建500家,實現全區農村(以行政村為單位)全覆蓋。
欄目主編:栾吟之 文字編輯:栾吟之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朱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