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的損傷及病變在骨科中屬于很常見的問題,熟悉脊柱的解剖是每個骨科醫生必須掌握的基本知識。在了解解剖的基礎上,才能在臨床工作中更好的服務于患者。今天重點給大家介紹脊柱的相關解剖知識,值得學習借鑒!
應用解剖
(一)基本概述
1.綜述:
人類幼年時椎骨共有33塊(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椎5塊,尾椎4塊)。随年齡增長5塊骶椎合成一塊骶骨, 4塊尾椎合成一塊尾骨。
借韌帶、關節及椎間盤連接而成。脊柱上端承托顱骨,下聯髋骨,中附肋骨,并作為胸廓、腹腔和盆腔的後壁。脊柱内部自上而下形成一條縱行的脊管,内有脊髓。
2.功能
支持人體
傳導負荷
運動
維持穩定
保護脊髓的功能
六個自由度的靈活運動
3.解剖位置
冠狀面 (額狀面) – 将身體分成前後兩部分
矢狀面-将身體分成左右兩部分
-正中矢狀面 – 将身體分成左右相等的兩部分
橫斷面 (水平面或軸面) – 将身體分成上下兩部分
前面觀:椎體自上而下漸加寬,第2骶椎最寬
側面觀:可見頸、胸、腰、骶四個生理性彎曲,頸和腰曲凸向前,胸和骶曲凸向後。
後面觀:頸椎棘突短而分叉,近水平位。胸椎棘突細長,斜後下方。腰椎棘突呈闆狀水平向後。
(二)椎骨的基本形态及結構
生理彎曲:
頸椎前凸 20°- 40°
胸椎後凸 20°- 40°
腰椎前凸 30°- 50°
骶骨後凸傾斜
骨組織類型:
A.皮質骨:
堅硬,主要位于骨的表面
提供骨的強度,良好的固定點
哈佛氏系統
B.松質骨:
較軟,大部分位于骨的内部
提供強度和細胞儲存的場所
骨小梁,海綿狀或蜂窩狀
脊椎結構
關節突
脊椎峽部
間盤
終闆
軟骨終闆
骨性終闆
骨突環
椎弓根切迹
椎間孔,神經根出口
(三)各段椎骨的特征
1.頸椎
根據解剖形态的差異,頸椎被分為上頸椎 (C1~2) 下頸椎 (C3~7)
椎體小、有橫突孔、棘突分叉、上下關節突近似水平位、椎孔較大且多呈卵圓形
A.上頸椎:
頸枕關節——無間盤
寰椎 (C1)——與顱骨 (C0) 和樞椎 (C2)形成關節
寰樞關節——無間盤
樞椎 (C2)——與C1和C3形成關節
寰椎:
呈環狀,無椎體
第2-6頸椎的棘突較短,末端分叉,第7頸椎棘突長,末端不分叉
寰樞關節:
在寰枕連接部,大部分運動功能為前屈—後伸和側屈
在寰樞關節,近50%的頭部旋轉運動發生于此
寰樞關節穩固性的結構:關節囊、寰樞前膜、寰樞後膜、覆膜、寰椎十字韌帶、齒突尖韌帶、翼狀韌帶等。
樞椎 :
齒狀突——寰椎的旋轉中心
橫突——橫突孔、椎動脈、神經根溝
側塊,較大
關節面
棘突 (分叉)
B.下頸椎(C3 -C7)
一般前凸 20° -40 °
每個患者單獨評估
所有節段都有間盤
關節(過渡)C5-6-7
-高運動性
-損傷風險增加
3-7頸椎椎體上面外側緣的椎體鈎與相鄰椎體形成鈎椎關節,增加頸椎穩定性,防止上一頸椎及椎間盤移位。
椎骨突起 (C7)
大而長的棘突
解剖标志
2.胸椎
椎體——T1 到 T12體積遞增
椎弓根——直徑小
椎闆——垂直 “疊瓦”排列
棘突——長,重疊,突出向下
椎間孔——大,降低神經受壓風險
關節突
肋骨橫突關節面
肋骨和胸椎構成胸廓的骨性結構,限制胸椎運動
連接部
-C6 - T2
-T11 - L2
-鄰近節段更易損傷
浮肋在 T11 -T12
3.腰椎
椎體:L1 ~L5 體積遞增
椎弓根:比胸椎長和寬,橢圓形
棘突:水平,方形
橫突:比胸椎小
椎間孔:大,但神經根受壓風險增加
椎孔:大得能夠容納馬尾和神經根
腰段椎管的形狀:從上而下為卵圓形----三角形---三葉形
4.骶椎
5.骶尾椎
6.髂骨
自體骨移植取骨部位
髂嵴後部可用于棒結構的附加支持和固定 (骶髂固定)
(四)椎骨間連接
1.韌帶:
堅韌,纖維組織連在骨,軟骨或其他結構
當應力加大到移動的最大範圍後起作用
高彈性保護關節
在相鄰椎骨的椎弓之間的叫椎弓間韌帶,由彈性結締組織構成,呈黃色,故又稱黃韌帶。
在各棘突之間、各橫突之間,分别生有棘間韌帶和橫突間韌帶。
在椎骨前面的是前縱韌帶,上連枕骨大孔前緣,下達骶骨(S1或2)前面,緊貼椎體和椎間盤前面,厚實而堅韌。椎體後面的後縱韌帶長度與前縱韌帶相當,與椎體相貼部分比較狹細。
在棘突尖上還有一條上下連續的棘上韌帶,在胸、腰、骶部緊貼棘突末端,至頸部則呈闆片狀,為項韌帶。
2.椎管及内容物
1)椎管:由椎骨的椎孔、骶骨的骶管和椎骨之間的骨連接共同構成的骨纖維管,上接枕骨大孔與顱腔相通,下達骶管裂孔而終。其内容有脊髓、脊髓被膜、脊神經根、血管及少量結締組織等。
椎管壁的構成:
前壁:椎體、椎間盤、後縱韌帶
側壁:椎弓根、椎間孔
後壁:椎闆、黃韌帶
椎管形态:在橫斷面上椎管各段的形狀及大小存在差異
頸段:呈三角形
胸段:呈圓形,以第4~6胸椎處最為狹窄。
腰段:形态不一
-第1、2腰椎處 多呈圓形或卵圓形
-第3、4腰椎處 多呈三角形
-第5腰椎處 多呈三葉形
椎管分區:
根據椎管的形狀和椎管内容物的配布是相關的,一般将椎管分為兩部分即中央椎管和神經根管。
A.中央椎管由脊髓及其被膜所占位置。
B.神經根管:指椎管外側部脊神經根所占部位,臨床上又稱側隐窩。其前壁椎體和椎間盤後外側,後壁為上關節突、黃韌帶,外側壁為椎弓根和椎間孔。
腰段神經根管與下述結構的關系:
腰段椎管側隐窩明顯。
盤黃間隙即椎間盤 與黃韌帶之間的間隙。
上關節突旁溝。
椎弓根下溝。
2)脊髓
脊髓節段與椎骨對應關系:
上段頸髓(C1~4)與同序數椎骨同高
下段頸髓(C5~8)和上段胸髓(T1~4)較同序數椎骨高一個椎體
中段胸髓(T5~8)較同序數椎骨高2個椎體
下段胸髓(T9~12)較同序數椎骨高3個椎體
腰髓(L1~5)平對第10、11胸椎
骶、尾髓(S1~5、Co)平對第12胸椎和第1腰椎。
脊髓被膜及被膜間隙:
脊髓被膜(外→内):硬脊膜、蛛網膜和軟脊膜
被膜間隙(外→内):硬膜外隙、硬膜下隙、蛛網膜下隙
3)脊柱靜脈
椎靜脈系的靜脈結構特征是壁薄、無瓣、吻合很多。
椎外靜脈叢:椎外前靜脈叢和椎外後靜脈叢
椎内靜脈叢:椎内前靜脈叢和椎内後靜脈叢
椎間靜脈
椎體靜脈
脊髓靜脈
3.椎間盤
占脊柱全長約1/4,頸、腰段最厚
運動節段的纖維軟骨連接
出現在 C2-C3 到 L5-S1
可以壓縮,拉伸和旋轉運動
體内最大無血結構
前柱承擔80%的應力,中柱和後柱承擔20%應力
1983年Denis提出三柱分類概念,提出脊柱的穩定性有賴于中柱的完整,而并非決定于後方韌帶複合結構。Denis提出三柱分類,将脊柱分為前、中、後三柱:
前柱:前縱韌帶、椎體前二分之一、椎間盤的前部。
中柱:椎體後二分之一、後縱韌帶。
後柱:關節突、黃韌帶、棘間韌帶、棘上韌帶。
髓核:
位于中央部分
黏液膠凍樣物質
含水量高
抵抗軸向壓力
纖維環:
間盤的外邊部分
薄片組成
多層膠原纖維
-30°傾斜
-鄰近層反向
對抗各方向剪力
最大的無血管組織
營養來自終闆的擴散
擴散障礙導緻椎間盤退變
寰椎與樞椎之間,骶椎尾椎之間不存在椎間盤,所以全身的椎間盤隻有23個。它們均位于兩個椎體之間。胸椎間盤最薄,腰部的椎間盤最厚,約為9毫米。
4.關節突關節
頸段關節突關節面近似水平位。
胸段關節突關節面近似冠狀位。
腰段關節突關節面近似矢狀位。
枕頸關節:
寰樞關節:
關節面:
鈎椎關節:
肋橫關節:
腰骶關節:
骶髂關節:
影像解剖
1.經椎弓根的橫斷層面:
斷面經過的部位:椎弓根
主要特征:椎管為完整性骨環,由椎體、椎弓根和椎弓闆構成
2.經椎體下部的橫斷層面:
斷面經過的部位:椎弓根下方的椎體
主要特征:椎管為不完整的骨性環,其斷開處為椎間孔上部。
經過不同部位的椎間孔上部的結構不同,頸段主要為椎間靜脈,胸、腰段主要為脊神經根。
3.經椎間盤的橫斷層面:
斷面經過的部位:椎間盤
主要特征:椎管呈不完整的骨性環,其斷開處為椎間孔下部,不同部位椎間孔下部經過的結構不同,頸段主要為脊神經根,胸腰段主要為椎間靜脈。
4.椎管及内容物
硬膜外脂肪:低密度影
硬脊膜囊:呈圓形或橢圓形軟組織密度影。CT平掃不能區别硬脊膜囊、腦脊液和脊髓。
椎内靜脈叢:位于硬膜外間隙内,在CT平掃上不能單獨顯示,增強掃描呈點狀高密度影。
脊髓:位于椎管中心呈中等信号影
腦脊液:
T1WI上呈低信号;
T2WI上呈高信号影。
脊神經根:中等信号條狀或圓點狀影。
硬膜外脂肪組織:
T1WI上呈連續條狀或帶狀高信号;
T2WI上呈中高信号。
椎内靜脈叢:呈網狀略低信号影。
椎間孔:位于椎管前外側,其内的脊神經根呈軟組織密度,周圍有低密度的脂肪組織環繞
充填椎間孔的脂肪組織呈高信号;
行走于其中的脊神經根呈圓形、長圓形低或等信号影
椎間盤:呈軟組織密度影,CT值為70±5HU,不能區分髓核和纖維環
髓核:T2WI上呈較高信号
纖維環:T1WI和T2WI上均顯示為低信号
sharpey纖維:T1WI和T2WI上均顯示為低信号
透明軟骨闆:T1WI和T2WI上均顯示為低信号
脊椎韌帶:
前、後縱韌帶均較薄,CT上不能單獨顯示。
黃韌帶較厚(正常時≤3 mm),位于椎闆和關節突的内側面,密度高于硬脊膜囊和硬膜外脂肪,顯示較清晰
棘上韌帶和棘間韌帶也呈細條狀軟組織密度影。
椎旁軟組織:CT上均表現為軟組織密度結構,CT值約40HU~50HU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