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問題?第二,關于“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分析”的讨論(二),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問題?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第二,關于“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分析”的讨論。(二)
學界進行了廣泛的讨論,從總體上來看,學者們對于此事分析較為理性和全面,一方面既肯定了列甯的馬克思主義三個組成部分的意義所在,同時也毫不隐諱地指出這種叙事方式存在着時代局限性。
有的則從馬克思主義的教學體系角度分析。有學者認為列甯把馬克思主義劃分為三個組成部分雖有一定的道理,但直接造成了三個嚴重後果:一是内容空洞,“三個組成部分”的劃分不科學,導緻現行的科學社會主義教科書顯得十分空洞,沒有多少說服力。二是内容重複:“三個組成部分”作為三門學科在内容上有許多重複,如社會基本矛盾、階級、國家、革命這些範疇,哲學講,政治經濟學講,科學社會主義也講。三是各學科片面發展:由于學科的分工,馬克思主義哲學工作者往往對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知之甚少,而注重研究的是西方哲學和中國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工作者往往對哲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知之甚少,而注重研究的是西方經濟學;同樣,從事科學社會主義教學和研究的人員往往對哲學和政治經濟學知之甚少,而注重研究的是社會主義其它流派。各白在自己所從事的領域内學有專長,各門學科也得到了片面的發展。
同時高放教授也認為郭大俊同志文中所提到的馬克思主義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确實是值得我們研究的。例如現有教學體系引不起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的興趣,甚至使得學生學完“三個組成部分”還不知道馬克思主義為何物,認為應當加強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教學和研究,對馬克思主義進行新的解釋和定義,創建與現實聯系緊密、符合當今時代特征的教學體系,使得人們能夠更加深入和完整地把握馬克思主義。也有學者進一步重申了此觀點,認為這種劃分切斷了馬克思主義體系的核心及其層次性,導緻了三門學科在内容上的許多重複以及學科分工導緻的片面發展,以至于馬克思主義體系支離破碎,殘缺不全。馮景源也認為“三個組成部分”的教學體系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面前被邊緣化了,既不能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跨越發展的實踐,也不能科學地論證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三次理論創新的内在原因。
有的秉持着辯證全面看待問題的态度分析列甯的叙事方法。俞吾金指出列甯關于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首先肯定了馬克思主義與世界文明發展之間的内在聯系;其次揭示了馬克思主義學說的最基本的理論構架;最後不僅闡述了馬克思與德國古典哲學之間的理論聯系,而且強調了哲學在馬克思主義整個思想體系中的最基礎的、最核心的地位,唯物史觀的誕生以及在唯物史觀的指引下剩餘價值學說的創立乃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前提。但同時也表明僅僅從三個組成部分理解和解釋馬克思主義學說的整個理論架構存在着諸多局限:第一,三個組成部分的說法從根本上未擺脫從“歐洲中心論”出發來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特殊視角;第二,無形中把馬克思主義的整個理論局限在對歐洲近代社會的分析這一時間幅度上;第三,無法解答在東方社會、尤其是古代東方社會研究中出現的種種問題。所以在這一意義上來所,馬克思主義就是去了它的完整的理論形象。
此外還有學者指出,列甯提出的馬克思主義三個組成部分體系,理論上捍衛了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性,實踐上便于群衆接受和掌握馬克思主義,推動俄國革命和國際工人運動的發展,造成世界巨變。但這一體系也存在時代局限性,遮蔽了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和主題,一方面凸顯了階級鬥争的核心地位,淡化了人的主導地位,使馬克思主義缺失了說服力;另一方面關注社會主義革命鬥争學說,忽略社會主義建設理論,使社會主義實踐遭遇重大挫折;再一方面強調塊塊色彩,割裂體系的内在聯系,使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視域遭到遺忘甚至排斥。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學界對于将馬克思主義分為三個組成部分存在一定的争議,有的觀點甚至針鋒相對。不過筆者認為在對待曆史性問題中我們不能苛求前人,不能以現在的結果去否定當時的開始,要一切以當時的時間地點為轉移。例如對待列甯将馬克思主義分為三個組成部分是否具有合理性來說,我們應該持有審慎的态度,一方面不能極端否定其所起到的曆史作用,另一方面也不能過度無視其存在的一定缺陷。毋庸置疑,馬克思主義三分法在極大程度上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學科的認識、理解、傳播和發展,但學科劃分越來越細緻,無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對馬克思主義的肢解和分離。可是這絕不能完全歸咎于列甯對于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的劃分,造成這一問題的存在是多原因、多方面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