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基字伯溫,一提到劉伯溫,很多朋友自然想到諸葛亮。民間有一句俗語: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節軍事諸葛亮,後世軍事劉伯溫。拿劉伯溫與諸葛亮比,不是後人編的,是當時人對劉伯溫的評價。
西蜀趙天澤論江左人物,首稱基,以為諸葛孔明俦也——《明史.列傳·卷十六》
劉基和諸葛亮有太多的想象之處,除了才華之外,在各自集團中的作用也很相近。
指明方向
隆中對
劉備跑到荊州還想着如果混不下去,還可以往南往跑,往交趾方向跑。當劉備與諸葛亮會面之後,諸葛亮給他指了一條明路,那就是著名的隆中對。
今操已擁百萬之衆,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争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曆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曹操我們就不碰他了,打不過,孫權我們可以作為援手,也不要想着圖他的基業。剩下的荊州是用武之地,巴蜀是天府之國,這些地方都可以占有,再等待時機,以圖天下。
劉備聽完之後覺得方向完全清晰,找到人生目标和奮鬥方向。
劉基版隆中對
朱元璋當時也遇到類似的困境。陳友諒等人的勢力很大,接下去該怎麼處理呢?
士誠自守虜,不足慮。友諒劫主脅下,名号不正,地據上流,其心無日忘我,宜先圖之。陳氏滅,張氏勢孤,一舉可定。然後北向中原,王業可成也。——《明史.列傳·卷十六》
張士誠沒有太多的威脅,他沒有争霸天下的野心,但是陳友諒有,我們先消滅陳友諒,然後消滅張士誠,搞定二個之後北伐平定中原,這樣就可以奪取天下了。
朱元璋聽完之後,也覺得思路十分清晰。
危機時顯身手
諸葛亮歸屬劉備之後,劉備就遇到曹操南征,劉琮不戰而降。此時劉備已無立足之地,危難時刻,諸葛亮主動請戰,幫助劉備獲得立足之地。
亮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于孫将軍——《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因為孫劉聯合,最終使得劉備擁有了荊州部分郡縣,有了自己的地盤。
朱元璋也遇到差不多的困境,當時陳友諒南下攻陷太平,也就是現在的安徽當塗縣。當時朱元璋的部下士氣全無,都主張投降,或者選擇退守南京。這個情景和曹操南下,東吳群臣的反應差不多。
作為朱元璋自然不願意這個樣子。當時劉基沒有說一句話,隻是眼睛睜的大大盯着朱元璋。朱元璋自然也看出異常,會後就請劉基入室内詢問。
劉基說不能跑也不能投降,這是最好的機會,接着他開始分析當時形勢。利用陳友諒的作戰勝利形成驕兵之勢,誘他們深入,然後伏兵取之。最後來了一句。
天道後舉者勝,取威制敵以成王業,在此舉矣——《明史.列傳·卷十六》
這個和周瑜當年勸說孫權有異曲同工之妙。
周瑜指出曹操的四大不足,水土不服,不善水戰,時間不對,後方不安。然後來了一句。
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軍擒操,宜在今日。——《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
為什麼結局不同?不管是諸葛亮還是劉伯溫對各自主公作出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而且都是關鍵性的作用。但是這兩人的結局并不相同。諸葛亮最終獨掌大權,死在丞相任上。劉基是小心翼翼卻還是難逃胡惟庸的敵手,最終病死老家。
同樣很有才華之人為什麼最終卻是兩個結局呢?劉伯溫與諸葛亮的差距到底在哪裡呢?
1、集團定位
劉備對諸葛亮是什麼定位呢?
諸葛亮剛加入劉備集團的時候,這兩個人天天交流,好到讓關羽和張飛很有意見,這個時候劉備說了一句話:
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複言。”——《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魚和水什麼關系?魚離不開水,離水即死。這就是份量,換句話說諸葛亮是不可替換的。
朱元璋遇到劉基的時候也是很開心,因為一開始朱玩璋招劉基出山,劉基并不願意出山,直到孫炎再一次邀請,他才出山。
陳時務十八策。太祖大喜,築禮賢館以處基等——《明史.列傳·卷十六》
朱元璋是很喜歡,但沒有達到諸葛亮與劉備這種親密關系。劉備是三請諸葛亮,朱元璋隻是邀請。特别這裡還提到一句話:基等。換句話說劉基并非唯一,是可以替代的。朱元璋對劉基的定位是:類似西漢劉邦手下的張良。
一比較,就可以看得出諸葛亮的份量比劉基重太多了。一個是魚水關系,一個隻是謀士。
2、為臣之道
劉基的性格,按照他的說法就是疾惡太甚,也就是眼中容不得半點沙子。有一次朱元璋問他誰可以當丞相,一共問了他三個人:楊憲,汪廣洋,胡惟庸。劉基當時都一一否決。
朱元璋聽到這樣的回話,最後來了一句:
帝曰:“吾之相,誠無逾先生。——《明史.列傳·卷十六》
這一句話是很有殺氣的,你說這個不行,那個不行,那隻有你行了。連續否定三個也就暗示朱元璋手下無人,也無識人之本事。朱元璋當然不開心,才來了一句就你劉基合适。
當朱元璋問出這樣一句話時,劉基才察覺失言,很尴尬地對自己進行自貶,說自己這個人才能不成,然後用了一句安慰的話想挽回餘地。
天下何患無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諸人誠未見其可也。——《明史.列傳·卷十六》
你慢慢找,是可以找得到的。但這句話在朱元璋聽來是很刺耳的,朱元璋自然有可能理解成劉基的嘲諷。
這種任命重臣之事,一般情況下皇帝自己已經有主意,隻是詢問一下,劉基大可以說一句按你的意思辦。吳王朱元璋與明太祖朱元璋是不一樣的,但劉基的思維方式沒有轉過來。
劉基不懂帝王心思,一心求正,的确符合他疾惡太甚的性格。這種性格在劉基這樣的位置上是緻命的。
雖然劉基知道伴君如伴虎,他也想到退,比如朱元璋的數次賞賜他都不要,但是他卻無法像張良一樣,退的一幹二淨,也不能像範蠡一樣逃的一幹二淨,隻是處在半推半就的尴尬狀态,這是大忌。
我們再來看諸葛亮,諸葛亮和劉備關系那麼鐵,劉備要伐吳,大家都在勸,唯獨諸葛亮沒有勸。隻是後來才有了這麼一句話:
亮歎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複東行,必不傾危矣。”——《三國志.蜀書·龐統法正傳》
如果法正在肯定能勸住。劉備視諸葛亮為魚水關系,那是将軍劉備與諸葛亮的關系。現在是皇帝劉備與丞相諸葛亮,這個角色已經不同了。諸葛亮很清楚自己的定位。
諸葛亮與劉備這麼親的關系,都不敢反對劉備,劉基隻是朱元璋的一個謀士就出言連續否定三個丞相人選。
這一對比,可以看出諸葛亮是能屈能正,而劉基隻能做到剛而不屈。諸葛亮時刻知道自己的身份變化,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但劉基做不到。
3、時運差别
諸葛亮的運氣比劉基好,劉備活着時沒有統一天下,諸葛亮的大才還有發揮的空間。如果劉備統一天下,諸葛亮還可以這麼風光嗎?肯定要打上問号,這個你可以參看劉邦對待“功人”蕭何的态度就可以知道了。《從不犯錯,低調敬業忠心卻帶來殺身災禍,蕭何破局方式值得深思》
朱元璋坐天下之後,劉基已經不是助力,可能在朱元璋眼中還變成阻力。一個人從有用變成無用,“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結局發生也是大概率事件。這樣的例子,隻要你打開史書,随便找找可以找到很多起。
劉備死時,阿鬥還小,所以諸葛亮的用處不是變小,而是變大,時機讓諸葛亮最終握有蜀漢大權。劉基死了,朱元璋還活的好好的。
劉基的運勢與諸葛亮完全沒有辦法比。
結語:很多人很有才,為什麼得不到重用,或被人陷害?很多人立下大功,卻為什麼最終無法得到善終,比如伍子胥,文種等人。其實在劉伯溫與諸葛亮的對比中就可以找出答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