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國家元首稱主席;日本的國家元首稱天皇;美國、法國、俄羅斯、韓國等國的國家元首稱總統;英國、西班牙、瑞典、泰國、沙特等國的國家元首稱國王......德國、印度、新加坡、以色列等國的國家元首其實也稱總統,然而我們通常在國際新聞中聽到的卻是德國總理默克爾、印度總理莫迪、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所以給我們的感覺好像是這些國家的元首是總理。
各國元首的稱呼各有不同是因為各國的政治體制各有不同: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英國、日本等國是君主立憲國;沙特是絕對君主制國家;美國、法國、俄羅斯等國是總統制國家;德國、印度、新加坡等國是議會共和制國家。君主立憲制國家和議會共和制國家有一個共同點是國家元首與國家政務的實際負責人是分立的:君主立憲國是以君主為國家元首,然而國家的政治實權掌握在經議會選舉産生的内閣手中。
内閣的首腦稱首相或總理,所以在英國、日本這樣的君主立憲國就出現了這樣一種現象:英國國王、日本天皇作為全國地位最高的人對民衆有着無可替代的精神影響力,然而國家的政治實權卻掌握在内閣首相手中。首相盡管掌握着國家的實際最高權力,然而首相卻是可以被彈劾的,在民衆心目中的影響力也無法與終身制、世襲制的君主相比。在君主立憲國地位最高的人和權力最大的人并不是同一個人。
議會共和制國家也是同樣如此:德國、印度、新加坡等國都有總統,然而這些國家的總統無論在國内或是在國際上都不及總理的影響力大,以緻于很多人誤以為這些國家是不是沒有總統。如果說德國、印度、新加坡等國的總理被誤以為是這些國家的元首,那麼摩納哥的國家元首同樣也容易使人産生誤解。摩納哥的國家元首不叫主席或總統,也不叫國王,而是叫親王。
咱們中國人一般提到“親王”一詞會想到什麼呢?在中國曆史上親王是一種皇族爵位:晚清的恭親王、醇親王就是典型的例子。我國在翻譯歐洲王室的爵位時也會使用“親王”一詞:英國女王的丈夫菲利普親王、英國王儲威爾士親王就是這種例子。日本皇室則将皇子、皇孫稱為親王,皇女、皇孫女稱為内親王。親王在這些國家盡管是一種皇族爵位,然而君主本人是不會被稱為親王的。
那麼摩納哥的國家元首為什麼會被稱為親王呢?歐洲國家的君主通常是根據自己家族的血統和統治規格的不同分别被稱為皇帝、國王 、大公/親王的。在英文中“皇帝”的單詞是Emperor,而“國王”的單詞是King。Emperor和King盡管都是君主,然而所統治的國家卻有着不同的地位和規格。古代中國是典型的大一統帝國,然而古代歐洲卻是典型封建采邑林立的狀态。
在歐洲人的傳統認知中隻有帶着羅馬帝國血統的家族才能被稱作皇室: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德國的神聖羅馬帝國、号稱從神聖羅馬帝國繼承了國祚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就是這樣的典型例子。别看有些媒體整天左一個“英國皇室”、右一個“英國皇家”的,其實英國隻有王室而不存在所謂“皇室”。英國即使在19世紀的全盛時期也隻有在得到印度殖民地之後才給維多利亞女王加上了女皇的頭銜。
事實上英國君主在曆史上大多數時候的正式頭銜都是國王(包括女王),如今的英國君主伊麗莎白也是女王而非女皇。15世紀莫斯科大公國的君主娶了東羅馬帝國公主後就認為已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國祚,所以此後統治俄羅斯的曆代君主都被稱為沙皇。歐洲曆史上唯一的特例是:科西嘉沒落貴族出身的拿破侖自封為法蘭西“皇帝”,從而打破了唯血統論的老歐洲傳統。
在歐洲自從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如潮水般湧入昔日西羅馬帝國領土上的日耳曼部落在帝國的廢墟上建立起一系列國家,其中絕大多數猶如昙花一現般很快歸于沉寂,相比之下法蘭克王國才是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曆史舞台的主角。公元732年法蘭克王國的墨洛溫王朝已大權旁落,實際統治國家的是出自加洛林家族的宮相查理·馬特,就在這一年查理·馬特擊敗了企圖越過比利牛斯山進入歐洲腹地的阿拉伯軍隊。
查理·馬特從此以鐵錘查理之名被奉為整個基督教世界的英雄。查理·馬特并沒廢黜早已有名無實的法蘭克墨洛溫王室,他依然以宮相之名實際統治着法蘭克。查理·馬特作為法蘭克王國的實際統治者推行了一場對歐洲後世曆史影響深遠的改革——正是這場改革奠定了歐洲中世紀封建采邑制度的基礎:查理·馬特廢除了無條件分贈土地的制度,推行采邑制。
把從叛亂貴族那裡沒收來的土地和一些教會的土地分贈給貴族,但他們必須要為國王服兵役,要履行臣民的義務,宣誓效忠。與此同時采邑的賜予者也有義務保護忠心效力的受領者,使其不受他人的侵害。歐洲這種封建采邑制度類似于我國的春秋戰國時代将貴族劃分為五等爵位,于是我國就按我國春秋戰國時代的五等爵位将歐洲的貴族爵位翻譯為公、侯、伯、子、男。
在國王之下的公爵所統治的領地就被稱為公國,侯爵、伯爵所統治的領地則稱侯國、伯國。歐洲這種封建采邑制度造就了一種“國中之國”的現象:一個王國内部可能同時存在若幹個公國、侯國、伯國。在公元750-1450年之間歐洲的權力在多層次政治主體之間的分割成為了一種常态。歐洲的公國曾一度如滿天星鬥般分布: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會議後的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就是由300多個邦國和1000多個騎士領地共同組成的。
随着17-19世紀絕對主義王權興起之後常備軍、制定法、間接稅、技術官僚等統治技術開始逐漸産生。從此聽命于國家中央政府的常備軍取代了由各地封建貴族的騎士所組成的武裝力量,中央政府開始直接向民衆征稅以替代傳統的由層層封建領主征收的封建貢賦,通過文官考試選撥出來的技術官僚取代分封制體系下的世襲貴族在政府中擔任要職......
這一系列變化最終導緻的結果就是中央集權的強化。公國以及更小的侯爵國、伯爵國等等作為封建采邑制度的産物在這樣的形勢下大多走向了消亡:如今英國的威爾士、西班牙的加泰羅尼亞都曾是曆史上的公國。時至今日歐洲仍留存下來的公國就隻剩下安道爾公國、摩納哥公國、列支敦士登公國、盧森堡大公國這四個聯合國承認的獨立主權國家以及一個未獲國際社會承認的所謂西蘭公國。
“摩納哥親王”這一稱号其實是中文翻譯的結果,事實上摩納哥的親王更類似于安道爾、盧森堡、列支敦士登的大公/公爵,所指的就是公國的最高統治者。這與我們通常用來稱呼其他王室時用來指代君主的配偶或者兄弟的“親王”一詞具有完全不同的含義。如今摩納哥親王作為摩納哥這個主權國家的元首和英國國王、西班牙國王、盧森堡大公、列支敦士登大公具有完全平等的地位。
起源于中世紀王國的英、法、德等國在今天看來疆域也不算很大,而比王國低一級的公國就更小了——作為公國的摩納哥國土面積隻有1.98平方公裡,是全世界國土面積第二小的國家。截至2017年摩納哥全國總人口為38300人,其中真正的摩納哥籍公民隻有8378人,其餘人口分别來自100多個國家,尤其以法國人、意大利人居多。摩納哥全境北、西、東三面皆被法國國土,南部濱臨地中海。
摩納哥以法語作為官方語言,通用意大利語和英語,另有摩納哥方言,僅為老人及在初級教育中使用。摩納哥作為一個典型的袖珍國家也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摩納哥盡管不大,卻極為富裕:2017年摩納哥的GDP總量達到了136.3億歐元,這對一個總人口不足4萬的國家來說絕對是一個相當高的數字,而摩納哥人的人均收入也能跻身世界前列。
多年來摩納哥政府一直采取多元化、高附加值和無污染的經濟發展方針,着重緻力于推動第三産業的全面發展。這其實是摩納哥的現實國情所決定的——受狹小的國土面積所限,各種工農業生産所需資源極為有限,發展第三産業是摩納哥基于國情的現實選擇,也取得顯著成效:如今摩納哥的房地産業、廣告、保險、咨詢業發展迅速,旅遊業和金融業發展尤為突出,賭場和郵票舉世聞名。
旅遊業是摩納哥的支柱産業之一:摩納哥既有中世紀風格的街道和皇宮,也有歐洲最古老的大型賭場及其周邊的豪華酒店,還有熱帶植物園和海洋博物館。著名的網球公開賽以及一級方程式汽車大賽都會令這個小國成為舉世關注的熱點。摩納哥還舉辦有蒙特卡洛國際雜技節、國際禮花節等文體活動以吸引全世界的遊客。截至2017年摩納哥建成星級旅館12家、餐館101家、客房總數2298間、床位4596張。
摩納哥最早是由腓尼基人建立的城堡,然而在後來漫長的戰争中這裡逐漸破敗,直到1215年熱那亞人重建了摩納哥城堡。1297年弗朗索瓦·格裡馬爾迪喬裝成聖芳濟會的修道士奪取了摩納哥城堡,開始了該家族對摩納哥長達700年的斷斷續續的統治。從1338年起摩納哥成為獨立公國,1525年西班牙人将摩納哥變成自己的保護國。1641年9月14日摩納哥通過和法國結盟的方式驅逐了西班牙人,此後摩納哥并入法國。
1814年摩納哥一度實現自治,1860年摩納哥再度處于法國保護之下。1861年摩納哥以400萬法郎的低價把90%領土賣給法國,摩納哥的領地由此減少到如今的1.98平方公裡。獨立後的摩納哥與法國建立了關稅同盟。1911年摩納哥成為君主立憲國,缺乏自主國防能力的摩納哥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由法國負責保障,摩納哥親王承諾在完全尊重法國的政治、經濟、航海和軍事利益的前提下行使主權。
1956年第27屆奧斯卡影後格蕾絲·凱利嫁給國家元首雷尼爾三世親王,使摩納哥這個小國聞名于世。1993年摩納哥成為聯合國的正式成員國,具有完全投票權。按說摩納哥的國家元首作為一個公國的統治者不能稱國王——這就類似于中國曆史上秦孝公和秦惠文王的區别。盡管如此很多人仍習慣将摩納哥親王的夫人稱為王妃,現任王妃是1978年2月25日出生于津巴布韋第二大城市布拉瓦約的夏琳·維斯托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