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字認字,是學習語文的基礎,是中小學生學習語文必須具備的一項基本能力。因此字詞教學在語文教學中自然占有一席之地。教師自然不敢怠慢。然而令筆者頭疼和困惑的是多音字教學。
比如七年級上冊《春》一課中的“薄霧”一詞中的“薄”字,有三個讀音,分别是:báo、bó、bò。《現代漢語詞典》中“薄(báo)”字的注釋共有五條;“薄(bó)”字注釋的第一條就是“薄(báo)”,組詞示例是“薄霧”。你說說看,這個“薄霧”的“薄”字的讀音,到底給學生該怎麼教呢?
又如《濟南的冬天》一文中的“澄”字,字典中有兩個讀音:chéng、dèng。“澄(chéng)”字注釋為“【動詞】使清明;使清楚;使渾濁變為清明”,組詞為“澄清”;“澄(dèng)”字注釋為“【動詞】使雜質沉澱,液體變清”,組詞為“澄清”。同一詞語,讀音不同,差别細微,繞來繞去,确實費勁。
再比如課文《棗核》中的“核”字,“核(hé)”字注釋為“核果中心的堅硬部分,裡面有果仁”,“核(hú)”字注釋為“義同核”。《棗核》中的“核”字到底讀哪個好呢?
想起自己某年暑期培訓時,一位博士學位的教授在授課中舉例時說到了“陳寅恪”,他在黑闆上寫了“陳寅恪”三個大字,若幹人脫口而出“陳寅恪(kè)”,與此同時也有三兩個人聲震屋瓦地朗聲道:“陳寅恪(què)。”隻聽教授笑吟吟地說:“看來有的老師學識不錯嘛。”完了他一字一頓地讀道:“陳寅恪(què)。”而且他把“恪(què)”字讀得分外響亮。讀恪(què)的那幾個人面紅耳赤,無地自容。一個語文教師,竟然讀錯了字音。讀錯的那幾位心下嘀咕,印象中這個字就是讀“kè”的呀。
課間時候,課堂上讀“què”的一位有些得瑟:“還語文老師呢,字都讀錯了。學淺才疏,誤人子弟啊!”旁邊在課堂上讀錯的幾位自然不敢接話,學淺才疏倒也不怕,誤人子弟可是不可饒恕了啊。
“陳寅恪”的“恪”字到底該怎麼讀?查閱字典,“恪”條目下,隻有一個“kè”的讀音呀!但你去查閱相關資料,就會知道史學大師陳寅恪先生名諱中的“恪”字究竟應該讀什麼音,是kè還是què,已經在報刊上和網絡上讨論了好幾年了,至今沒有确論。但我以為讀“què”的,無論證據如何充分,字典上沒有這一注釋,就不應該在教學中混淆視聽。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總之,我以為一些有異讀音的漢字,應該予以規範,以避免師生在教學中一頭霧水,不知所措。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