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百姓滿滿的獲得感?1978年—2018年,40年,不過是人類曆史長河的一瞬,而對于西藏這片土地來說,卻注定是載入史冊的、不平凡的40年,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改革開放40年百姓滿滿的獲得感?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1978年—2018年,40年,不過是人類曆史長河的一瞬,而對于西藏這片土地來說,卻注定是載入史冊的、不平凡的40年。
40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關心支持下,在全國各兄弟省市的支援下,自治區黨委、政府團結帶領全區各族人民團結奮鬥,全區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實力實現了質的飛躍,2017年,生産總值達1310.63億元,比1978年實際增長48.3倍,年均實際增長達10.5%,高于全國同期增速1.0個百分點。
人均地區生産總值高速增長。2017年,西藏人均地區生産總值達到39259元,比1978年的357元增加38902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24.8倍,年均增長8.7%。
财政實力不斷增強。1978年,全區地方财政收入為負的0.16億元,經過40年的改革發展,2017年達到259.11億元。
金融支持保障能力全面提升。1978年,西藏金融機構人民币存款餘額為7.06億元,2017年增加到4952.51億元,增長700.49倍,年均增長18.3%。
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斷增加。2017年,西藏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萬元,達到10330元,同比增長13.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0671元,同比增長10.3%。
40年發展變遷,人民群衆的衣食住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服裝篇:從實用單一到時尚多元
服裝作為人類文明與進步的象征,從一個側面折射出時代風貌與時代精神。市民卓瑪回憶起上世紀80年代衣着時說,那時一年四季都是舊衣服,常常是妹妹穿姐姐的舊衣服,能遮風擋雨就不錯了,哪有什麼時尚可言。隻有過年的時候,才能添新衣,且款式單一。如今,西藏人追逐時尚,審美品位不斷提高,穿衣不僅注重實用性,更注重顔色、款式和時尚性。
而與之相對應的是,近年來,我區各市地一座座大型商場拔地而起,為消費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
“上世紀70年代,宇拓路上的拉薩百貨商店是西藏第一家百貨公司,建築樣式呈L形,被人們親切地稱為‘大禮堂’。”市民米瑪回憶道。而現在不同了,大型商場、服飾店遍地開花,互聯網的異軍突起,更為愛美人士提供了更多選擇。
飲食篇:從“老三樣”到品種豐富的新鮮果蔬
“現在誰稀罕西瓜啊!可在當年,誰家要是能吃上西瓜,絕對能讓鄰居家的孩子羨慕上好幾天。”雍西,生在四川、長在西藏,如今是一名政府工作人員。她在拉薩生活了幾十年,親眼目睹了拉薩乃至整個西藏的發展變化。回憶起上世紀80年代的西藏,她如此感慨道。
在雍西的記憶中,西藏的冬天,吃菜是永遠的“老三樣”:白菜、蘿蔔、土豆,新鮮蔬菜是“奢侈品”。
上世紀90年代,西藏開始引進高效日光溫室技術,對高原地區種植業結構進行優化。蔬菜生産面積和産量逐年增加。如今,新鮮蔬菜在西藏早已不是稀罕物。在内地随處可見的溫室大棚也在高原“安了家”,絕大部分蔬菜水果都可以在這裡種植,就連偏遠的阿裡地區普蘭縣農牧民,都吃上了本地種植的新鮮蔬菜。
普蘭縣平均海拔3900米,以前吃菜主要是“老三樣”,其他菜要從遙遠的拉薩或新疆運來,路途遠,菜價高。從2013年起,普蘭縣開始建立現代農業示範園,不僅解決了本地居民吃菜難問題,還讓不少人因此發家緻富。
解決了蔬菜種植問題後,為了讓老百姓更加方便快捷地買到新鮮蔬菜,不斷豐富百姓餐桌,我區各級政府大力推進“菜籃子”工程建設,不斷提高公共服務水平。
以拉薩市為例,農貿市場、超市不斷增多,出售的蔬菜種類已達百餘種,禽蛋、鮮肉、海鮮、幹貨等一應俱全,甚至連藍莓、榴蓮等水果也可以輕易買到。
從依靠運輸到自給自足,從冬日裡的“老三樣”到琳琅滿目,如今,在雪域高原,“吃菜難”已成為曆史。西藏老百姓的餐桌越來越豐盛,“菜籃子”越來越豐富。
住宿篇:從人畜共住到窗明幾淨的藏式小樓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用這句話來描述山南市乃東縣昌珠鎮克松村的風景恰如其分。行走在克松村,藍天白雲下,整齊劃一的兩層小樓,樹木環繞的村居環境,一幅恬靜優美的鄉村圖景徐徐展開。
而這隻是西藏衆多村居中的一個縮影。
從昔日低矮、陰暗、人畜混居的土坯房,到如今安全、舒适、寬敞的藏式房屋,西藏人民生活水平一路上行。
這要得益于我區實施的農牧民安居工程,從2006年起,我區實施了以農房改造、遊牧民定居、扶貧搬遷和“興邊富民”安居為重點的農牧民安居工程。安居工程堅持“宜改則改,宜建則建,宜遷則遷”的原則,尊重農牧民群衆的自願選擇和生活習慣,最大限度改善農牧民的居住條件。
期間,針對西藏地震災害頻發、農牧區民房抗震設防能力較弱等實際,西藏還投資20億元對全區農房實施抗震加固和設防,增強農牧區民房的抗震能力。
出行篇:從泥濘土路到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基本形成
墨脫,位于西藏東南部,雅魯藏布江下遊。2013年10月31日,全長117公裡的墨脫公路正式通車,墨脫縣正式告别“高原孤島”,成為我國最後一個開通公路的縣城。
村民次仁多吉說,沒通車前,墨脫到處都是土路,一到下雨天就泥濘滿地,出行很不方便。自從通車後,交通改善了很多,旅遊、運輸業都發展起來了,物價低了,老百姓看病、購物都方便多了。
“那是一條神奇的天路,把人間的溫暖送到邊疆……一條條巨龍翻山越嶺,為雪域高原送來安康。那是一條神奇的天路,帶我們走進人間天堂……”
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全線通車運營,結束了西藏沒有鐵路的曆史。鐵路帶來的龐大人流、物流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拉薩物資短缺的情況,同時也帶動了旅遊業的發展。曾經不清楚鐵路會帶來什麼的人們也漸漸感受到了變化,“變化太大了!從前到拉薩要用六七天時間,現在坐火車一天一夜就到了,交通越來越便捷了。”2011年,來自青海省貴德縣河西鎮本科村68歲的藏族老阿媽才郎時隔20年之後坐着火車重走朝佛之路,看着窗外飛馳而過的景色,她感慨地說道。
2010年12月,嘎隆拉隧道貫通;
……
經過40年的建設,截至目前,西藏公路通車裡程由1978年的1.58萬公裡增加到9萬公裡。建成運營5個機場,10家客貨航空公司在藏運營,80條航線連通國内國際,通航城市達42個,以公路、航空、鐵路、管道運輸建設為重點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基本形成。
與公共交通同步發展的,是汽車保有量的逐年增長。
“在1995年之前,拉薩還沒有銷售汽車的經銷商,私家車也是個還沒成型的概念,幾乎沒有人自己購車。大街上的車輛也僅限于單位用車。”西藏協合車業負責人洪均說。
經過多年的發展,截至2017年年底,機動車增長到45.7萬輛,私家車已“飛入尋常百姓家”。如今,便捷的交通,便利的交通工具,構成了西藏人民生活的常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