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教育題材電視劇《大考》首輪播出收官。這部劇立足于2020年的高考,取材于真實,集合了教育、青春、家庭關系、疫情、洪災等元素,最終定位為一部具有溫暖底色和浪漫主義色彩的現實題材劇作。
10月25日,電視劇《大考》創作座談會于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舉辦。
《大考》海報
描述的是小家,反映的是大家
關于《大考》所聚焦的故事題材,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副主任申積軍認為,很多影視作品都關注過高考,而《大考》的唯一性在于,它将高考放在疫情這一特殊的背景下,描述的是小家,反映的是大家,讓觀衆看見了在突如其來的疫情以及洪災下整個社會的溫暖底色。
《大考》創作座談會
導演沈嚴認為,《大考》的唯一性還在于,在諸多主旋律題材中,它要講的不僅是高考,更是在層層困境下整個社會、整個國家一起經曆的一次大考:“我們真正的主角不僅是老師、學生、家長這些角色,而是中國人和中國人的精神。真實的生活往往很粗糙,帶着毛刺,但是如果我們把這些毛刺都磨掉,作品就失去了真實的質感。”
沈嚴的這一創作理念實踐于《大考》上,表現在劇作中對于高考制度現存的一些問題進行了大膽的呈現。沈嚴認為,越是有争議的地方,越應該發出理性的聲音。“此外,還比如中國人重視教育,願意為家人隐忍犧牲,這是非常可貴的優良傳統,但典型的中國式父母也往往因為不擅于表達和溝通,讓孩子感受到的不是愛而是壓力。隻有不回避這些問題,真實表現人的喜怒哀樂,才是找到了創作的活水。”
《大考》劇照
《大考》總編劇聶成帥說,《大考》播出之後得到了很多觀衆的贊揚和鼓勵,但其中也有些許不同的聲音,“一小部分觀衆基于自身的生活經驗,對劇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的真實性提出了質疑,比如為什麼劇中兩所學校的學生不穿校服;為什麼運送父親的安保人員要在南京下車,而不是合肥;為什麼劇中的校長對學生如此認真負責,而他們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教育工作者。讀過《大考》劇本的人都知道,我們的劇本經過多個部門的數次論證與現實資料嚴格對照,可以精确到每一場戲發生的日期和時間,與2020年各種時事發展高度吻合。劇中為一個貧困學生修建基站,與學生同吃同住的校長,直播升國旗等情節與人物均為真實事件改編。”
《大考》劇照
飾演劇中周博文母親一角的顔丙燕,站在演員的角度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對《大考》的感觸。“我跟王骁老師、導演和編劇老師對劇本中的細節進行了認真讨論,把前前後後的因果關系聊清楚。我相信,演員在前期創作時能多矯情一些,後期呈現就能多感染觀衆一些。”
榮梓杉說,自己飾演的吳家俊個人的夢想和媽媽的期望兩者之間的沖突其實也是一種母子關系的大考,反過來對媽媽也是一樣的,她第一次要跟青春期的孩子溝通,對她來說也是大考。榮梓杉說,“我8歲半開始演戲,今年16歲,我也常常感到壓力,但是在看到這個角色的時候,我很感興趣,吳家俊勇敢追夢的經曆讓我很為之觸動。”
創作和拍攝過程經曆一次又一次的“大考”
《大考》劇作的創作和拍攝過程也是經曆一次又一次的“大考”。
《大考》總監制王曉晖介紹,剛一開機就遭遇了疫情,劇組幾次停拍,也包括中途臨時更換演員,但最終在主創團隊的堅持下,用時64天完成了拍攝,用時81天完成了後期制作。
導演沈嚴詳細介紹了拍攝的過程:2022年初,劇組的主創到歙縣實地調研,當地的教育局長及領導們在籌備上提供了很大的幫助,還安排劇組和許多當地的教師、學生、學生家長等故事原型人物見了面。“劇本在這個過程中越來越豐滿,越來越成熟。在4月開機的時候,國内的疫情嚴重,劇中好幾位演員不能到位,我們有些措手不及,幸而很快安排了應急方案,才确保拍攝能大體按計劃進行。”
《大考》劇照
在《大考》這個故事裡,老師和學生們剛克服疫情,臨考前又遇上水災,也給劇組提出挑戰,沈嚴說,為了拍攝水災的情景費了很多周折,“我們計算了一下如果全部采用CG特效,工作量會很大,耗時也非常長,可能會趕不上播出的周期,效果比實景也大打折扣。因此我們采用了實景和特效結合的方案,挖了一個巨大的水池在裡面搭景,導演組和演員們就在水池裡摸爬滾打差不多十天,總算是完成了這部分拍攝的内容。現在回想起來就像面臨高考的孩子一樣,劇組也是逢山開路,逢水搭橋,一路克服各種突發的狀況,給觀衆交上了《大考》的這份答卷。”
青春元素的美學革新
專家發言環節,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教授尹鴻說,這些年我們借鑒了一些國外很優秀的電視劇創作經驗,比如強戲劇性,強危機性,強封閉性,包括強類型化,這些對我們的創作也有影響,對我們的一些通俗題材作品的創作也帶來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它可能更多的是面向特定的受衆消費需求,很難成為真正的藝術上的優秀的精品或者力作,而這個作品我覺得它非常深刻地體現了現實主義底色,讓所有人還原到了他的生活場景、家庭場景和時代場景當中去。有了這個還原,人物就生動活潑,完成了現實主義創作的基本狀态。”
中國傳媒大學戲劇與影視學院教授盧蓉認為,《大考》這類題材首先要處理好的是公共性和個人性,整體性和個體性之間的轉化與共生關系,不僅要寫好小我,同時還要寫透衆生相,讓私人情感、公共關懷,理性、感性、私人空間和公共空間都能夠在影像和故事當中雙重呈現。全劇通過一場大考,審視的不僅僅是個體家庭及其成長,治愈了家俊媽媽的功能性文盲,治愈了QQ群裡的比慘大會,還有雯雯媽的成人禮。其次,對于牽動社會神經的重大民生問題的講述,人物塑造需要展現它的多樣性、深刻性,并從中生長出引領性。包括劇中刻意的鏡頭語言,暴雨當中摩托車的接力,安置點的手電的合唱,畢業班看朝陽,那幾首主題歌,都是升華的段落。
《大考》劇照
北京大學電視研究中心副主任呂帆關注到《大考》中對于青春元素的美學革新:“劇中煙火氣是帶有純淨感的,孩子的臉上有一種特别純淨的好看,街巷裡也有人情的溫暖,整體色調也是亮的。《大考》每臨大事都非常冷靜客觀,帶着一種親切感和溫潤的态度。”
愛奇藝方面介紹,為向世界展現中國年輕學子的青春風采和拼搏力量,已經将《大考》發行到了十多家海外電視台及新媒體平台,包括香港地區的港台頻道,鳳凰衛視、TVB、澳門地區的澳廣視,輻射非洲多國以及新加坡、柬埔寨等國家及地區的主流電視頻道,當前正将《大考》推薦給泰國、俄羅斯等地的主流媒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