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孔子說過一句什麼經典的髒話

孔子說過一句什麼經典的髒話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0 22:14:10

從上學時自己學習,到當了老師後給學生講解,在“四書五經”裡面,《論語》是接觸最多的一部。但因身體原因,從講台上退下來之後,蓦然間想到,自己一直認為很熟悉的《論語》,其實仔細讀過的隻是課本裡出現過的,或是大家平日裡經常說到用到的那一部分,遠遠不是全貌。而這樣一部影響了中國人幾千年的作品,又怎麼能不從頭到尾進行一次精讀細讀呢?

孔子說過一句什麼經典的髒話(這些鍋我不想背)1

于是在2020年末,我特意買了一本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注》,從頭開始認真讀了一遍,因為以前畢竟是讀過《論語》,所以算作再讀。斷斷續續地,我把自己讀書後的一點粗淺想法發在了網上,算是讀書筆記,起名叫“再讀論語”。

但我随即發現,網上讀者對孔子、《論語》偏見頗深,甚至一見這幾個字,連内容也不看就破口大罵。有時我就問他們讀過《論語》嗎,一些人說這樣的東西是不會讀的,一些人則默不作聲,但我猜想是沒讀過的為多。對自己沒讀過的書,沒有了解過的人,他們又是怎樣斷定是壞的呢?這可以肯定,是别人這麼說,别人罵,他也就跟着罵。

其實,不隻是在網絡上,孔子被罵已經很久了,從“打倒孔家店”、“批林批孔”到現在,也有些年頭了。(當然,孔子被供奉、膜拜的時間更久,但這些供奉和膜拜其實也是偏離了孔子的思想的。)

孔子說過一句什麼經典的髒話(這些鍋我不想背)2

在新舊社會思潮交替的時期,人們批評孔子,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孔子是束縛中國社會的封建禮教的代表人物,不批判你又批判誰呢?但是,可以理解并不代表就是絕對正确,如果孔子還活着的話,我想他一定會大喊一聲“冤枉”。

我們如果仔細讀讀《論語》,就會發現,現代人所批判的封建思想,絕大多數并不是來自孔子,而是來自後世的儒家(主要來自一些宋明理學家),雖然他們都打着“孔孟”的旗号,但代表的其實不是孔子的思想。就像南懷瑾所說的那樣,是後代的歪嘴和尚念錯了經。孔子如果還活着,一定會出來再“曰”一句:“這些鍋我不想背!”

後人批判孔子,主要是有以下這些原因。

孔子說過一句什麼經典的髒話(這些鍋我不想背)3

一、愚忠愚孝。

愚忠愚孝是指不明事理,盲目愚蠢地盡忠盡孝。這樣的例子在曆史上很多。比如一個朝代滅亡了,君王死了,大臣沒能以死相殉,便被批評不夠“忠”;父母去世了,子女應該“哀毀削骨”,甚至要相從于地下,這才能算作十分的“孝”。當然,更為突出的是,對于君主父母的意思要絕對無條件的服從,也就是所謂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這種被現代人批判的愚忠愚孝思想,真的是孔子的原意嗎?

其實不然。

我們都知道孔子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是孔子思想中很重要的内容,也是現代人批評的重點,認為孔子給人劃分了等級,造成了民衆的愚忠愚孝。

其實這是對孔子思想的一種誤解。這裡孔子雖然強調了人和人不同的等級身份地位,但他更強調的是,無論哪一種身份地位的人,都應該履行好自己的職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說,做君主的要像君主的樣子,做臣子的要像臣子的樣子,做父親的要像父親的樣子,做兒子的要像兒子的樣子。那麼,孔子雖然沒說,我們自然也可以想到它的反面,如果君主沒有盡到君主的職責,你就不要希望臣子盡到臣子的職責;如果父親沒有盡到父親的職責,你就不要責備兒子沒有盡到兒子的職責。如果“君不君”,自然就會“臣不臣”;如果“父不父”,你就别怪“子不子”了。所以,孔子所說的忠孝是有原則的,是有底線的。

孔子說過一句什麼經典的髒話(這些鍋我不想背)4

比如魯定公問君臣相處之道,孔子回答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臣子對君王的忠誠不是無條件的,君王以禮相待臣子,臣子才會向君王盡忠。與此類似的,孟子也說過:“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離婁下》)

而不是像後世那樣,無論君王對你如何,你都要“奴才誠惶誠恐”。君王要砍你的頭了,還得伸長脖子說“謝主隆恩”。

孔子還說過:“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就是說臣子按照道義事奉君主,如果不能行道就辭官歸隐。

《論語》裡還提到,在商朝末年纣王時期,“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幹谏而死”,孔子說:“殷有三仁焉。”面對無道的纣王,微子選擇了離開,箕子做了奴隸,比幹因為勸谏被殺死了。孔子說:“這是殷朝的三位仁人啊!” 在他的眼中,離去的微子和因進谏被殺的比幹都是“仁人”,都是值得稱贊的,并不是隻有為君王獻出生命才是唯一的選擇。

孔子說過一句什麼經典的髒話(這些鍋我不想背)5

但到了後世儒家,臣子的原則和底線統統沒有了,變成了對君王的絕對服從。無論君王如何無道,如何荒唐,臣子都要無條件的盡忠,于是就有了所謂“雷霆雨露,俱是天恩”的說法了,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君王虐我無數遍,我待君王如初戀”。

對待孝的态度也是如此,“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話是後人說的,孔子沒有說過。

孔子的學生子夏說“事父母,能竭其力”,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别裁》裡說,“竭其力”就是盡力而為,講求孝道也要量力而行,他引用古人的一副對聯來證明自己的觀點:“百善孝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貧家無孝子;萬惡淫為首,論迹不論心,論心世上少完人。”盡到了心力就是孝。

孟懿子問孝。孔子說:“無違。”然後對學生進一步解釋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孝也不是無原則,無底線的,要符合“禮”。

總之,無條件、無原則的愚忠愚孝從來不是孔子是觀點,後人以此來批判孔子,他如果地下有知,恐怕隻能哀歎一聲:“這個鍋我不背!”

孔子說過一句什麼經典的髒話(這些鍋我不想背)6

二、綱常禮教。

現在批判儒家的綱常禮教,除了忠孝問題、等級制度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婦女問題。

封建禮教對婦女的戕害,“三從四德”“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等等,其實都不是孔子的觀念。

孔子三歲喪父,孤兒寡母相依為命,母愛及母教對他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除了那句充滿争議的“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對這句話,後人有多種解釋,是不是輕視婦女,還在兩可之間),他沒說過對婦女不敬的話。他的妻子去世後,他沒有續娶,他兒子死後,兒媳改嫁,他也沒有阻攔。可見他對待婦女的态度是和後世的儒家不一樣的。

所以,反對婦女改嫁,鼓勵婦女守節甚至殉節的這些鍋,孔子也不想背。

孔子說過一句什麼經典的髒話(這些鍋我不想背)7

三、不知變通,迂腐。

孔子雖然強調遵守禮制,強調信義,但他的思想并不是迂腐古闆不知變通的。比如《論語》裡“陽貨欲見孔子”一則,孔子雖然不願意見陽貨這個人,但在他送來禮物後,根據禮尚往來的原則,應該登門拜謝,孔子就趁陽貨不在家的時候去拜謝他。這樣既符合禮制的要求,也避免了和他見面,不巧的是,他們還是在路上遇見了。孔子無奈之下答應了陽貨“出仕”的要求,但并沒有履行自己的承諾,他認為,對這樣的亂臣賊子,是沒有什麼信義好講的。

孔子說過“君子貞而不諒”,就是說君子遵守正道而不必拘泥于小信。

《史記·孔子世家》裡還記載了一件事情,有一次,孔子帶領弟子從陳國返回衛國都城,中途經過了蒲邑。衛國貴族公叔氏在蒲邑舉行叛亂,攔住了孔子一行人。孔子的弟子中有一個叫公良孺的,帶着五輛私車跟從孔子周遊,他身材高大,勇敢有力,就帶着其他弟子和蒲邑人拼命搏鬥。蒲邑人沒有占到便宜,對公良孺的拼命打法也很恐懼,就對孔子說:“如果你們不去衛國國都,我們就放你們走!”孔子就答應了對方的要求,雙方立了盟誓,蒲邑人就把孔子一行人從東門放了出去。孔子出了東門後,繞了個道,就又轉向了衛國國都。子貢問孔子:“我們已經和蒲邑人定了盟誓不去國都,現在又去,難道我們可以背棄盟誓嗎?”孔子說這是被要挾而訂立的盟誓,是沒有必要遵守的。

孔子說過一句什麼經典的髒話(這些鍋我不想背)8

可見,孔子并不是不知變通的人。後世儒家給人的刻闆迂腐的印象,頑固守舊的思想,也不能算在孔子的頭上。

總之,我們應該認認真真地去讀讀《論語》,讀讀孔子,真正理解他的思想,而不是人雲亦雲。

我們既不必把孔子看成燭照萬古長夜的絕世聖賢,也不必把他當作避之唯恐不及的毒蛇猛獸。我們要學習他思想中積極向上的一面以及在為學為人方面的真知灼見,也要擯棄其中那些不符合現代精神的東西。但願老夫子背了許多年的“鍋”,能夠慢慢放下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