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作者:翙塵哥哥。我是一名教師 寫作者 繪畫手,隻生産有思想的文章。】
(一)回望人生考途,要百般揣測考查意向、拿捏深挖材料内容。總有人能為學習而不吝惜精力地理解,但在現實生活中卻舍不得理解别人。獨立思考不應僅局限于自我學習,也應貫穿人生。
記得大學團建完返回宿舍的途中,同學把可樂瓶往綠化帶随手一扔。其他同學提醒他旁邊就是垃圾桶,這樣做也會增加環衛工人的辛苦。他不耐煩地回道,“環衛工人會打掃的……我們要不這樣做,他們就失業了”。
圖:他們是最需要休息的人
既然能在答卷上寫出特别理解試題的思考,為什麼不能在試卷以外的大千世界給予别人更貼近的理解呢?
(二)網絡評論對于公益有不同的認識,其中包括:“别人閑的”、“抱有目的”,“值得肯定,但别找我”等态度。總有不少聲音在質疑、諷刺和诋毀,公益意識未覺醒,則缺乏社會責任感。
圖:著名作家柏楊先生的著書
做了善事卻被質疑作秀蹭熱度,甚者脫離主線而炒成八卦。發文訴說心路曆程,卻得到“就怕全世界人不知道你做公益嗎”、“幹就别抱怨、抱怨就别幹”等冰冷回複。放棄晚年安享而選擇義務植樹造林,也被說不好好養老,不為家人謀福利,沒有意思。有人自掏腰包收集流落文物和藝術精品,做成博物館供社會各界展覽參觀,有聲音說“那是人家有錢沒事幹”。
他們甘于奉獻、不求回報,為社會付出,甚至犧牲了青春、健康和家庭幸福,最應得到贊賞和支持。一定要默默無聞才能體現公益善心嗎?難道不該給予他們安慰和支持嗎?是否平庸一生什麼也做不成才有意思嗎?颠倒是非體現不出你的良知,嘴上積德就是最直接的功德,更是對别人的慈悲!沒有他們的付出,社會将停止不前。作為生命形體,大家都是一樣。社會就是一條船,人與人之間不存在事不關己。
(三)外賣送晚了,多點理解,風裡來雨裡去烈日下奔波,一個差評就會讓辛苦一天的工資白白扣掉,誰還不會遇到個停車困難和堵車的事呢。
沒有人讓座,多點理解,生活不易——生病了?累癱了?腳疼了?同時也請您明白很多國家都沒有讓座習慣,這世上本沒有天經地義的事。
走路磕碰、踢球砸破窗戶,對方罵你也請多點理解,不要魯莽。願你禮貌道歉地回應,耐心溝通,旁人看得到你的人品。
電影《我不是藥神》那位老奶奶說的話,“誰家沒個病人,你能擔保一輩子不生病嗎”。
圖:電影《我不是藥神》片段
出力做好事,多點理解,方便大家的同時想讓環境更好,不要質疑,不要辱罵,更不要冷眼旁觀。有能耐的人,總在安頓好自己之後就幫助弱者和困難之人。窮和病,我們都救不盡,但可以喚醒周圍的善。
(四)打掃河道、緊急報警、獻血、山區支教、救助塵肺病、解救拐賣婦兒及傳銷人員、勸保輕生者的生命……哪怕是不亂扔垃圾,甚至垃圾分類再投棄,也會免去幾道垃圾處理程序,節約了社會開支。表面上微不足道,其實你功德無量。
圖:功德無量
不要幸災樂禍,不要旁觀起哄,不要出言不遜,也不要臆斷亂評。理解他人,要以身作則。多讀一點書,多做一點事,多一點《祝你平安》的理解和支持,社會環境就會不一樣。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理解”的正能量,與社會的負能量抗衡融合以達到健康平衡的狀态。
(五)你也曾有過不被别人理解的經曆,對嗎,甚至悲傷。不僅是你,我們也有。也許你會想“為什麼不是别人理解我”?要放下抱怨,先給“不理解我們的人”多點理解。當然,也不是一味地做老好人,委曲求全讓原則掉價,凡事遷就更會喪失底線。願你敢于提醒,願你以身作則,願你傳遞正能量。
泰戈爾說,愛是理解的别名。社會需要做公益做好事的人,不僅有典型榜樣,人人也都是榜樣。一切如此,皆為人品。
正如劉心武先生在《百家講壇》中所講,在過眼煙雲中最值得珍惜的,就是那些沒有被污染的靈魂,就是對弱者的憐憫,就是對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理解他人,就是悲憫之心。
圖:劉興武先生講述片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