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論海德格爾對哲學的一個規定

論海德格爾對哲學的一個規定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9 03:48:25

論海德格爾對哲學的一個規定(道德經牆裡開花牆外香)1

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王恒(左)和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王慶節(右)在“分享生活世界中的海德格爾”

《道德經》在中西方的影響

《道德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代表著作,曆史上幾度沉浮,即便在改革開放,複興國學的近幾十年,《道德經》依然不溫不火,與他所蘊含的大智慧不相匹配。與此相反的是,西方各國對《道德經》情有獨鐘,持續火爆,到了2016年底,《道德經》的銷量就超過了《聖經》,高居經典銷售榜單第一名。

《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經〉第一輯》的作者雪漠先生講過一個故事:一個旅德華人在回國探親前,一位德國朋友托他在國内捎回一本原滋原味的中文版的《道德經》,他很爽快地答應了,因為他覺得在中國别說買一本,就是一車皮,也不成問題。可是出乎意料的是,回到國内找了好幾家書店,竟然沒有找到一本《道德經》。更讓他吃驚的是,有些書店的老闆甚至不知道老子是誰。在這位旅德朋友看來,中國人不知道老子,就像德國人不知道康德一樣不可思議。但這卻是中國的現實,中國人确實不像西方人那麼重視《道德經》。

道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之源,關于“道”的思想可追溯到人文始祖黃帝,《道德經》是道家的主要經典,幾千年曆史中,“老學”研究者代不乏人,但卻不像西方那樣形成熱潮。在很多人的印象裡,西方國家自文藝複興以來,科技發達,人文昌盛,逐漸形成了“西方中心論”的潮流。但為何到了二十世紀,反倒推崇起東方文化,尤其是《道德經》了呢?

論海德格爾對哲學的一個規定(道德經牆裡開花牆外香)2

西方人為何推崇《道德經》? 以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為例

西方文化的源頭在古希臘,古希臘文化 産生于公元前7世紀到前6世紀,與中國道家、儒家文化幾乎同時,也與中國道家思想一樣,都跟古代神話都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但西方文化發展到近現代,走向了存在主義哲學,海德格爾就是存在主義的代表人物。他的獨到見解是,發現了西方文化發展中存在的尖銳問題,對西方文化的發展方向提出了許多建設性創見。到了晚年,海德格爾忽然發現他的見解與兩千多年前《道德經》竟然不謀而合,他驚歎于老子的超前智慧,他感到無比 震驚!

自此海德格爾對《道德經》手不釋卷。二戰後,海德格爾潛心研究《道德經》,他很幸運地遇到了旅居德國的中國哲學家蕭師毅先生,二人聊起《道德經》一見如故,相見恨晚,于是 決定聯手解讀這部偉大的經典。可是合作不久便産生了分歧,蕭師毅說海德格爾不懂中文,海德格爾則說蕭師毅不懂老子!

那麼,海德格爾又是如何解讀“老子”的呢?

西方哲學從古希臘時期,就把研究探讨的重點放在宇宙萬物的起源上,從亞裡士多德起,就提出形而上學之說,重點研究變化的現象背後,那個永恒不變的本體到底為何物。

論海德格爾對哲學的一個規定(道德經牆裡開花牆外香)3

到了海德格爾時代,西方對“存在”的研究出現了偏差,他們看待“存在”,看待複雜多變的萬事萬物,焦點放在了萬物的獨立圖象上,忽略了圖像背後的根本。也就是從希臘人開始,直到海德格爾時代,學者們把“存在物”與“存在”本身割裂了,也就是道家所說的“道之為體,德之為用”,道與德分道揚镳,道找不到附着物,德找不到本體。

在此思想指導下,西方世界先後出現了以笛卡爾為代表的求權力的意志、求力量的意志,到了尼采時代,又陷入了虛無主義的泥潭。

這個走偏了方向的主要發現者,就是哲學家海德格爾。

海德格爾跨越笛卡爾、尼采等,直接回溯源點,提出關鍵是認識“存在本身”,人類作為“存在者”,也屬于“存在本身”。這個“存在本身”是什麼?就是《道德經》的核心思想:道

道,就是老子說的那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道,是那個“道可道,非常道”的道,也是那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道,而這個“道”, 視之不見, 聽之不聞, 搏之不得,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迎之不見其首,随之不見其後。

論海德格爾對哲學的一個規定(道德經牆裡開花牆外香)4

在老子看來,“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和歸宿,是循環往複的整體,它的存在是永恒的,是超越的。海德格爾驚喜地發現,道的内涵,跟西方哲學核心“存在本身”是那樣地高度契合。

因為“道”無始無終,永恒存在的。萬物離不開“道”。而“道生萬物”的萬物,是處于變化之中的,它有萬般可能:可能增強、也可能漸弱;它可能存在,也可能消失;它可能一直以一種形态存在,也可能變換另一種形态存在……但這些萬物的強弱與存失,都不會影響“道”的永恒存在。“道”是超越的,無始無終的,雖然它寂兮寥兮,恍兮惚兮,但是,“道 ” 作為“ 存在 ” 本身,卻是宇宙真理。

智慧是相通的,文明是相融的。它不受曆史的局限,也不受國界的限制。

不僅一個海德格爾,打開網頁,點擊“ 中西方名人評價《道德經》”,在德國一欄裡,從啟蒙運動學家康德、哲學大師黑格爾,到古典社會學奠基人馬克斯、瘋子哲學大師尼采等等,都将老子和《道德經》奉為涅臯, 德國前總理施羅德曾呼籲全社會重視中國哲學《道德經》,他建議每個德國家庭都買一本中國的《道德經》,以幫助解決人們思想上的困惑。

論海德格爾對哲學的一個規定(道德經牆裡開花牆外香)5

也不僅一個德國,幾乎西方各國的曆代名流、精英都給予老子和《道德經》以高度評價, 法國大傳教士馬若瑟甚至認為,上帝耶和華的名字取自《道德經》,他的根據是,《老子》第十四章中有如下描述:視之不見名曰夷(y)、聽之不聞名曰希(hs)、搏之不得名曰微(we)。所以,他認為:“yhwe即是“夷希微”,就是上帝耶和華名字。

不管這種聯想有無道理,我們從中可以看出,西方人對老子的癡迷與熱愛。這些學者名流的情有獨鐘,也正是西方社會推崇老子的主要原因。

中西文化雖然各具特色,發展路徑有所不同,研究方法也各有所專,但其精神本質卻是殊途同歸的。對人類文明的貢獻是相通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