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作物高産育種策略

作物高産育種策略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25 03:08:47

來源:交彙點新聞客戶端

交彙點新聞開設的“首頁看點”欄目,每天通過關鍵詞,為您推薦最及時的新聞資訊、最重要的熱點事件、最值得銘記的人和事。今天,我們推薦的關鍵詞——科技助農。

交彙點訊 人勤春來早,新的豐收正在孕育。水稻高産優質育種、小麥種糧訂單探索、超高壟草莓種植模式……在春耕時節裡,江蘇省農業專家就奔走在田間地頭,發力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助力農民“耕”出新氣象。

作物高産育種策略(首頁看點南繁育種)1

三亞研究院優質粳稻高質高效生産示範基地

追光奔跑帶回良種“糧芯”

4月的海南三亞椰林婆娑,到處是一派迷人的南國風光。而在南京農業大學水稻所南繁基地,新品種水稻正在抽穗灌漿,江蘇育種專家揮汗如雨地工作中,下一批良種将在他們手中誕生。

白天時候,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劉喜教授常常戴着草帽、背着挎包穿梭在30多攝氏度高溫的水稻田裡,像“繡花”一樣挑選小品種的母本,剪穎、去雄後,等中午水稻開花時進行人工雜交授粉。

“眼下正是水稻的抽穗期,是雜交、孕育新品種的關鍵期,必須在幾天之内,做好上千個水稻雜交組合配組工作,結束之後就是大批量的收種工作。”劉喜告訴記者,但從選種角度來說,一畝地大概有1.8萬個單株,中間中選的單株可能隻有一兩百株,最後能成為品種的可能就一兩株,要從成千上萬的單株中選出最好的一株,工作量之大可見一斑。

水稻育種是個漫長枯燥的過程,培育一個水稻品種要一代代的雜交和篩選,平均經過8到10年才能育成一個品種,進行推廣種植。“比如‘甯香粳9号’是學校萬建民院士團隊經10年探索,培育成功的早熟晚粳品種。”劉喜介紹,南農團隊有30多名老師及100多名研究生,每年11月底,在南京、蘇州、徐州、連雲港等地水稻收獲後,南農團隊老師就馬不停蹄地趕到三亞,利用得天獨厚的氣候,再繁育一季水稻,到4月底,這裡收獲的種子又将被帶回江蘇各地,準備5月的播種。通過這樣的方式,育種時間可以縮短一半。“大家的研究方向有抗病蟲害的、有提高稻米品質的、有提高水稻産量的,從不同方面着力,讓老百姓吃得飽,還要吃得好,更要吃得健康。”

在三亞研究院大豆選育基地,一批材料正在收獲,南京農業大學三亞研究院事務主管姜愛良告訴記者,自2021年以來,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蓋鈞镒領銜的國家大豆改良中心,帶去了2400份大豆材料進行南繁育種試驗,去年試驗畝産超500斤,遠超國内平均畝産270.5斤水平。

4月10日,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員袁建華和團隊已經完成江蘇省南繁基地50畝玉米繁育的收獲和初篩工作,将抗病好、産量高的品種帶回江蘇繼續培育。“不要小看這50畝地,一共彙聚了6000多個玉米品種,包括普通玉米、飼料玉米及糯玉米等,4月我們将馬不停蹄地完成省内春季玉米播種工作,為新品種的育成打下堅實基礎。”

精準幫扶讓好品種“長”出好效益

4月開始,江蘇種植大戶們開始張羅新一季水稻種植的種子、肥藥。新一年的水稻怎麼種植?自開春後,南農水稻精确栽培團隊李剛華教授已陸續參加了幾場技術推廣的線上培訓會和研讨會。針對“甯香粳9号”等優質高産品種,需要精準調控栽培,才能更好種、更好吃、更好賣。李剛華要做的,就是根據前幾年生産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總結并給出技術應對措施。

作物高産育種策略(首頁看點南繁育種)2

李剛華介紹,去年8月的連續陰雨、9月的持續高溫,導緻江蘇水稻品質下降,不少農戶對種好優質稻心生疑惑。作為水稻生産的“健康管家”,李剛華要做的就是趁着春季打頭,為農戶們植入精準調控的水稻栽培理念:播種、育秧、施肥、管水,不同階段要有不同的“營養套餐”與“健身計劃”,畫一張“甯香粳9号”全生育期管理的明白圖,告訴農民每一項技術的“訣竅”。

李剛華舉例,如今江蘇水稻生産已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在施肥環節江蘇省不少地方都推廣使用了“水稻機插緩混一次施肥技術”,在水稻快速穩定機插秧的同時,同步完成緩混肥施用,水稻不僅少施肥且長勢更好。“如何用好這項技術,如果插秧機沒有施肥裝置如何改裝或者替代?”李剛華為此錄制了不少線上免費課程,幫助“新農人”種好新品種。

在江蘇句容,小麥種糧一體化技術與産業融合模式正在這裡探索。南京農業大學小麥栽培團隊負責人、農學院教授姜東表示,在江蘇不同小麥生态種植區,還存在品種多、亂、雜;栽培技術不統一;優質專用小麥産業發展不足等問題。

團隊蔡劍副教授介紹,團隊一邊對接種植端,一邊對接收購端、需求端。“在前期優質小麥綠色高效生産技術全産業鍊融合模式探索的基礎上,我們為種糧大戶等新型生産主體,提供優質小麥全程技術解決方案,開展了相關技術培訓與現場觀摩。”而下遊則對接中大型面粉加工企業和交易平台,為新型生産主體提供銷售信息、小麥檢測、倉儲、融資以及銷售等一站式服務,做到種植生産“心中有數”。蔡劍介紹,團隊在江蘇省開展小麥綠色高效高産技術集成與示範推廣應用,較常規種植增産8%以上,減肥5%—10%,該技術已申報農業農村部2022年小麥生産主推技術。

“疫情期間,為保障江蘇省農業春耕生産的正常進行,省農科院專門組建了熟悉江蘇省農業生産、業務水平高的科技特派員隊伍105人到駐點駐村指導。”江蘇省農科院成果轉化處顧軍介紹,科技特派員們通過線上發布農事指南和線下技術培訓等方式開展科技指導服務,促進農業保收和春耕備耕。此外,省農科院向江蘇省調查收集疫情影響下農業生産技術需求,在水稻優良食味品種、小麥抗災減災技術、大棚西甜瓜栽培、果園花期管理、設施蔬菜生産等方面收集了18個春季生産急需解決的産業問題,組織科技專家針對問題提供解決方案或補救措施建議,形成9200餘字的技術指導意見。

“手把手”助農共盼瓜果飄香

在位于南京農業大學白馬基地的國家果梅種質庫,300多份果梅品種正孕育勃勃生機,不久後,這些花滿枝桠的樹上便會結出沉甸甸的果實。春天,也是國家果梅楊梅種質庫負責人、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教授高志紅最忙的時候,她的腳步遍布江蘇周邊生産園,為當地梅農進行培訓。“我們一般會建議農戶選用自交親和的品種,如果确實栽種了自交不親和的品種,我們也會為農戶制定方案,通過配置授粉樹、放蜂等輔助授粉的方式提高座果率,保證當年産量。”

經過幾年的發展,江蘇的“陽光玫瑰”“夏黑”等葡萄品種已得到了國内市場的認可。從開春到現在,江蘇省現代農業(葡萄)産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教授陶建敏總能接到好幾個葡萄果農的技術咨詢電話。“今年春天我們遇到的最大生産問題便是‘傷流’。”陶建敏說,每年冬天,葡萄都需要進行冬剪以維持樹形,調節樹體生長和結果的關系,為來年豐産做準備。到了春天,由于溫度上升,果樹根壓過大,果樹内部的組織液便會從冬剪的傷口溢出,出現“傷流”現象。今年回溫過快, 一棵樹甚至能從傷口接下好幾升“傷流液”,造成營養流失。開春以來,陶建敏每天都能接到好幾個農戶的電話反饋相關問題,他總是“對症下藥”,提醒他們給剪口提前塗上“愈合劑”。今年春天,他結束一項調研後,有了一個新想法,“如果能篩選出一些需冷量較低的葡萄品種,讓它們在海南‘安家’,便能提早葡萄的上市期,讓消費者在春天、冬天也能吃上新鮮的葡萄”。

4月初,江蘇農博園的草莓大棚試驗基地,多排高壟間隔排開,壟上草莓長勢喜人。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農學園藝學院院長顔志明教授告訴記者,超高壟種植技術是近兩年向江蘇省範圍内推廣的新種植技術,“相比高架栽培,設施成本下降很多。過去高架大棚一畝成本得30萬左右。現在一畝超高壟種植大棚成本不過四萬左右。”顔志明說,目前該技術已推廣到常州、江陰、江都、溧水、徐州、安徽長豐等地。

第一年采用超高壟種植模式,宿遷市宿豫區新莊草莓園種植戶王利輝就獲得大豐收。王利輝說,得益于省農科院亞夫科技服務宿豫新莊工作站站長、專職科技特派員于紅梅推廣的新種植模式,将科技元素注入草莓生長的各個環節。“4月繁苗,9月定植,11月開始結果,至次年5月采收結束,我們一年忙個不停。” 顔志明告訴記者,在草莓産業的全鍊條服務新模式下,農戶草莓種植的産量也顯著提高,“過去農民草莓一畝隻能收2500至3000斤,如今已經達到了4000至5000斤”。 今年漣水、泰州、鹽城等地已經确定引進該技術,“在推廣技術中,我們需要手把手指導,确保農戶掌握技術要領,計劃今年新增推廣點15個左右”。

新華日報·交彙點記者 楊頻萍 張宣

通訊員 許天穎

編輯: 蔣明睿

本文來自【交彙點新聞客戶端】,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