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記者請往裡走,白莊鎮是循化縣人口最多的一個鎮,這裡是我們的綜治中心,也是全縣所有鄉鎮中規模最大的綜治中心,這裡的‘天眼’可以讓我們清清楚楚看到白莊鎮的每一個角落。”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白莊鎮黨委書記李曉明邊介紹邊邀請記者參觀。
近日,“喜迎二十大·法治青海行”采訪行海東采訪組來到循化縣,前往白莊鎮了解探索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經驗和做法。
數字賦能 夯實社會治理基礎
在白莊鎮綜治中心,白莊鎮“數字鄉村”聯防聯控平台旁的“助力社會治理 強化科技支撐”标語分外顯眼。
“循化的治理看白莊 循化的和諧看白莊”。采訪中,李曉明多次提及這句話,因為白莊鎮是循化縣人口最多的鄉鎮,白莊鎮的和諧穩定直接影響到循化的和諧穩定。為此,白莊鎮黨委政府以“數字鄉村”攝像探頭為基礎,以“雲廣播”為宣傳總抓手,利用“電視屏 指揮室智慧大屏 雲端平台”三合一終端,打造“數字鄉村”綜合服務平台,在全鎮範圍内輪巡查看社會面管控情況。通過并網攝像探頭,白莊鎮的300餘個攝像探頭監控系統已覆蓋全鎮27個行政村。
“你看,各村委電腦、各支部書記手機APP都可以随時通過‘數字鄉村’聯防聯控平台查看村級綜合服務中心、文化廣場、重點路口等各重點場所實時情況。”李曉明指着屏幕向記者介紹。
記者看到監控視頻畫面可以實時切換,“運用智能監控平台,鎮、村兩級能夠快速找出人居環境薄弱區域、疫情防控管控薄弱區域、重點場所動态區域,可以根據實時動态情況,加強重點區域的衛生整治和管控巡邏。”李曉明說。
随着李曉明的介紹,工作人員向記者演示放大街邊一輛車的車牌号。“在高清‘天眼’下,違法違章車輛無處遁形。”李曉明說。
記者還了解到,自“數字鄉村”智慧集鎮項目實施以來,白莊鎮每天一大早将“雲廣播”啟動,将疫情防控相關政策精準傳達至群衆耳中,使疫情防控宣傳工作真正做到了全覆蓋、無死角。通過不斷宣傳和解讀疫情防控的各項政策,打破了以往“宣傳靠村幹部、效果實地跑”宣傳瓶頸,初步實現了政策宣傳的現代化、全覆蓋。
“不僅如此,若發生緊急情況和自然災害,我們這個系統還可以通過‘雲廣播’功能實時喊話,疏散群衆。”李曉明說。原來,通過電腦客戶端及手機APP一鍵式喊話、文字轉語音以及音頻播音等方式,還可以指定播放内容,及時傳遞疫情防控通知、應急指揮等信息,發現異常情況利用“雲廣播”功能實時喊話,及時處置緊急情況和緊急工作部署,為打造聯防聯控的治安防控體系提供堅實的“技防”基礎。
移風易俗 提升群衆獲得感
自《海東市移風易俗促進條例》施行以來,白莊鎮始終把精神文明建設和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工作深度融合、一體推進,把移風易俗工作作為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内容,通過移風易俗,讓村民摒棄舊習陋習,享受現代文明,淨化社會風氣,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而實現社會治理的目标。
“以前白莊鎮的結婚彩禮高達30萬元,近年來,随着我們入戶走訪、宣講政策、普及法律知識,現在循化縣結婚彩禮不超過10萬元,極大減輕了老百姓的負擔,不會再因為彩禮問題緻貧、返貧。其實,白莊鎮的移風易俗工作是循化縣移風易俗工作的縮影。”李曉明說。
記者了解到,受傳統觀念影響,部分群衆起初持觀望态度。白莊鎮黨委堅持走在前、作表率,在充分征求群衆意見建議的基礎上,破舊立新,建立完善了白莊鎮“鎮規民約”和紅白喜事操辦标準,以制度保成效、促穩定。同時,全鎮5個片區以片為單位制定了“片規民約”,27個村在“片規民約”的基礎上結合村情實際制定“村規民約”,以制度推進基層自治促進了社會治理,規範了文明行為。
“我們還在各片區設立移風易俗義務監督員,通過抓村幹部、黨員等‘關鍵少數’,解決了婚喪喜慶大操大辦、盲目攀比、畸形消費等不良習俗和社會突出問題。”李曉明說。
白莊鎮乙日亥村村民韓忠民向記者講述了移風易俗給他帶來的好處。
2018年,韓忠民的大兒子結婚時,18萬元的高額彩禮,再加上酒席錢,總共花費20餘萬元左右。《海東市移風易俗促進條例》頒布施行後,2019年,韓忠民的小兒子結婚彩禮為8萬元,從籌備到成婚,算下來10餘萬元,減輕了全家人的負擔。
移風易俗工作開展以來,男方結婚經濟壓力小了,婚禮更樸實了,大家都拍手叫好。
為持續加強對移風易俗程序的監督,白莊鎮通過對村民監督委員會、移風易俗義務監督員的定期約談,提升監管力度,保證各項流程公開、透明。“同時,我們加強對相關檔案資料的管理,鎮、村兩級同時對各村婚喪事宜的檔案存檔管理,确保辦理每起婚事喪事都有相關承諾書、誠信登記表、現場照片等相關材料,保證每起婚喪事宜都有完整檔案留存。自移風易俗工作開展以來,已簡辦287起婚事和273起喪事。”李曉明說。
網格管理 拓展治理新路徑
李曉明還介紹,近年來,白莊鎮不斷探索實踐基層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新模式、新路徑,白莊鎮堅持以推進網格化服務管理工作為基礎,構築“黨委 支部 網格小組”的組織架構,夯實了基層治理基礎的關鍵環節,形成了橫到邊、縱到底,覆蓋全領域的網格化治理體系。
“我們采取黨委抓面、支部抓塊、小組抓片、黨員抓點的方式,以綜治中心為樞紐,以網格化管理為依托,把全鎮28個村(社區)黨支部建在網格上,将86個以社(隊)為單位的子網格建在28個網格中,使網格化管理工作縱深推進,進一步提升了基層自治能力。”李曉明告訴記者。
網格化管理是否有成效,關鍵在于網格員隊伍管理。為此,白莊鎮選派28名村(社區)黨組織主要負責人兼任28個網格的網格長,村(社區)“兩委”成員、黨員、社(隊)長等組成的107名網格員在86個社會治理子網格内開展服務,确保将治理延伸到了基層最末梢,凸顯了網格化在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中的戰鬥堡壘作用。
民族團結 打造創建“金”名片
白莊鎮是撒拉族、藏族、回族、漢族等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地。近年來,在白莊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各民族相互團結,共同繁榮發展,鞏固和擴大了各族群衆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良好局面,成為循化縣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金”名片,各民族的和諧相處,也為繁榮穩定的社會大局奠定了堅實基礎。
李曉明介紹,在日常工作中,白莊鎮将民族團結工作與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相結合。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領導工作責任制,定期開展矛盾、糾紛的排查,以便及時掌握轄區各民族群衆日益關心的熱點、難點、重點問題,從而為矛盾調解、化解工作奠定基礎。每季度對全鎮信訪矛盾糾紛彙總分類,落實責任單位和責任人,堅持調處工作走在激化前,提前開展苗頭性、傾向性問題的化解調處工作。
記者還了解到,白莊鎮将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與社會治理工作融合推進,進而推動各項工作整體開展。通過駐村工作隊下鄉走訪,深入農戶調研,村“兩委”厘清了發展思路,為群衆提供富有實效的科學種養及就業信息,積極協助農戶開展撂荒地整治、人居環境整治、基層社會治理、疫情防控、安全生産等工作,将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工作向縱深推進。
“今後,我們将繼續以鞏固移風易俗成果、建設文明鄉村、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為切入點,努力探索具有白莊特點、滿足群衆新需求的社會治理新模式,不斷增強群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李曉明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