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一直以來,都是家家戶戶必備的調味品,但近年來,随着人們的健康意識不斷提高,以及網上各類對所謂“味精緻癌”言論的支持,越來越多的朋友下意識地認為,味精就好比酒精一樣,是對身體有害的物質,以至于現在很多家庭,基礎調味品中已經看不到味精的影子。
味精真的有緻癌的威脅嗎?
最早提出“味精緻癌”言論的,是一名叫做趙浩民的美國華裔醫生,1968年,他給當時的美國新英格蘭醫學報寄發了他關于味精研究的新一輪學術實驗報告。
在報告中提到:研究人員将兩組參數相同的小鼠區分開,一組每天攝入每公斤體重30mg的味精,另一組安排正常的飲食。在3個成長周後,每天攝入超過120mg味精的小鼠,出現了明顯的髒器功能衰竭趨向,并且出現了生化異常的症狀,癌細胞導向概率也變高。因此,趙醫生認為,是味精改變了小鼠原本正常的生理結構和體内生态,最後誘使了癌細胞的風險增加。也正是因為如此,後續陸陸續續也傳出了一系列“味精緻癌”,抵制味精的言論。
但這樣的說法,同樣也存在着漏洞。
在以後的一段時間裡,也有不少質疑聲音提出,雖然在不同對照組的小鼠,存在差異性不同的緻癌風險,但仍然沒有實際的證據指向是味精導緻了癌症風險的提高和發生。
不僅如此,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或許可以直接認為,谷氨酸鈉就是味精本身。而谷氨酸鈉在進入人體以後,會被分解成谷氨酸和鈉,這兩種物質都是人體所必備的營養元素,維持着身體正常機理運轉。
因此,許多專家猜測,小鼠實驗所産生的差異性,應該是谷氨酸鈉攝入過多,導緻體内鈉離子超标而出現的心血管風險,和味精,谷氨酸鈉本身無關。所謂“味精緻癌”的言論,也就不攻自破。
不僅如此,在味精身上的争執和反轉,還遠遠沒有結束。
新研究表明:味精或許有輔助治療癌症的能力?
這篇研究文章發表在《ELSEVIER》期刊上,研究稱,團隊正在研究的一種新型抗癌藥物,其中主要成分之一,就是味精的本質,谷氨酸鈉。
進一步了解得知,味精,也就是谷氨酸鈉,在和特定的抗癌藥物結合以後,反應産生的結果物,因為濃度和标志性的關系,可以非常輕易地附着在癌細胞上,繼而起到給癌細胞标記,定位的效果,輔助抗癌藥物更加針對性地擊殺癌細胞,幫助穩定癌症患者的病情。
綜上所述,雖然味精輔助癌症患者抗癌,現在僅僅停留在實驗室階段,距離臨床應用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但是,我們至少可以保證,味精,也就是谷氨酸鈉,對我們的身體并沒有什麼損害,隻要大家适量,正常的食用,完全是不會有什麼癌症隐患存在的。
而之所以讓大家适量食用,主要也是上文所提到的,雖然谷氨酸鈉本身并沒有緻癌的效力,但是進入身體以後分解成鈉,也就是鹽的主要元素,如果超标會造成心血管隐患,間接給身體帶來健康威脅。“超過劑量談毒性,全部都是耍流氓”,味精也是如此。
對于大衆而言,适量的味精,每天吃多少最好?
就國際而言,早在1987年,世界衛生組織就撤銷了相關味精食用限制的相關規定。
但我們為了預防可能存在的心血管隐患,仍然是需要對味精的日攝入量進行規劃的。
我們可以根據日常鹽分的攝入限制進行比對制定,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提議,食鹽的食用量,對于正常成年人來說,最好每天不要超過6g,而因為本身食鹽的占比,味精的攝入量比重也要相應減少,因為其中的鈉離子,也會占據一部分食鹽的份額。
綜上所述,味精的攝入量,每天攝入最好不要超過1.8g為最佳。尤其是是一些肥胖,亦或是心血管風險較高的老年人,更需要酌情減少為好。
不僅如此,食用味精的一些注意點,同樣值得各類養生愛好者們注意。
食用味精有什麼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首先是加入味精的先後順序。有些人認為,味精放的越早,其中鮮味釋放的也就越多,食物也更美味。
其實并不是如此,味精放的過早,高溫下未經分解會形成焦氨酸鈉,這種物質的鮮美程度遠遠不如谷氨酸鈉,并且可能伴随着苦味,影響菜品的質量。正确的方法,應該是在臨近出鍋前加入味精,留存盡可能多的谷氨酸鈉,才能起到效果。
然後是味精的适宜人群。除了上文提到的肥胖者,心血管疾病潛在患者以外,例如孕婦,嬰兒等對鋅元素需求量較大的人群,同樣也不适合攝入味精,以免阻礙了原本身體裡鋅元素的吸收效率。
總而言之,味精本身,并不會引發癌症,甚至後續存在輔助治療癌症的價值取向。但是,谷氨酸鈉在人體産出的鈉離子,的确會增加心血管病風險。把控住味精的食用量,就不會對人體造成損害。文中的注意事項供給各位參考,希望能有所幫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