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當年下海經商的人為什麼成功

當年下海經商的人為什麼成功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1 23:02:17

當年下海經商的人為什麼成功(當年紛紛下海的體制内)1

北京章哥,房地産從業20年,通曉業内門道,我不做所謂的“專家”,隻用二十年實戰經驗幫大家答疑解惑。

今年1076萬畢業生創曆史新高,就業率卻創了曆史新低,考公熱又是一年的熱點,熱到連我爸都知道了。

但老頭兒不理解為什麼這麼熱,因為他的思維還停留在20多年前,也就是他退休的時候,那會兒沒什麼人報考公務員,遠沒有今天這麼熱。而且我爸這麼多年來隻要知道我換公司了,或者在家閑晃蕩的時候,總覺得我又掙不到錢了,于是每次都發出靈魂拷問:如果當年你留在體制内了,現在會是什麼情況?

什麼情況,看看我的同學們就知道了呗,至少是副處,正處是正常,再往上的也有,不多而已。工作穩定收入也不錯,房子什麼的該有的都有。壓力大不大的自己知道,反正就是普通日子,也跟我現在差不多。所不同的就是人家社會地位高,再怎麼着叫某某處長也比某某老泡兒受尊重吧?

我畢業那年是沒什麼同學願意留在體制内的,主要是已經90年代,大學生的紅利期基本已經過去,好單位好崗位都不剩什麼了,去了的話就是基層辦事員,沒什麼意思。之所以我沒留下,就是因為實習沒幾天老同事就來恭喜我:來得真是時候兒,剛進行住房改革,你們這批隻要等12年就能分房了。

卧靠,12年,30多歲,這在當時的我都無法想象,太遙遠了。那每個月就拿着200多塊錢有什麼意思啊,連件好衣裳都買不起。雖然說福利很高,但是換不成現錢啊。再加上那些年一直在傳聞徹底打破鐵飯碗,以後都是雇傭制,那與其在體制内耽誤青春,還不如出門找個掙錢多的職業呢。

所以當時我跟父母提出不留在體制内的時候,他們什麼話都沒說,一點兒惋惜的感覺都沒有,扭頭兒就托關系給我找工作去了。

之後我去的是一家區屬國企,效益非常好,人均每年創利上萬的那種。要知道這是90年代初,這效益非常好了。福利不如體制内但獎金高啊,加上基本工資随随便便就600多,在當年是相當高的工資了。

但如果一直留在這家國企的話,那估計在我30歲左右的時候就該下崗了,國企倒閉潮,誰也沒辦法。

多說一句,很多人分不清體制内的含義,以為央企國企也算體制内。不對,這畢竟是企業,和真正的體制内是不同的。簡單說吧,體制内就是有編制,是你的領導瞅你不爽但又拿你沒轍的單位,至少是不能輕易開除。而企業就相對方便多了,我這些年沒真正入住過央企,但國企什麼的無論是上班還是挂銜兒都無所謂。除非是大領導,否則就是普通的企業員工。

至于銀行什麼的對于普通員工來說就更是企業了,我家親戚孩子就剛從某頂尖大行辭職,在家待業呢。不辭也不行,業績完不成,壓力太大了,20多歲的小姑娘都快得抑郁症了,隻能回家。

我爸對考公的記憶肯定停留在90年代後期,或者頂多2000年前後吧。中國是1995年開始公務員考試的,當年宣傳的是非常熱門,但實際上就那麼回事兒。

要知道1992年剛經曆過鄧公南巡,之後就掀起了又一波改革大潮,92派登上曆史舞台。當年公務員下海的據說是純辭職的就十多萬,以各種名義開公司做買賣的更是不計其數。以地産圈兒來說,沿海省份的民企是草根兒出身居多,内地的大佬們基本都是從體制内出來的,至少也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

這種下海潮的影響力一直持續到1994年,也就是我從國企辭職去賣房的那年。當時的年輕人甚至中年人都無所謂鐵飯碗了,都覺得早晚也鐵不到哪兒去,那還是趕緊轉換賽道的賺錢吧。

所以到1995年公考的時候,北京被宣傳是大熱,有20%的應屆畢業生參考。可實際上呢,當時每年的留京畢業生才2萬多不到3萬,所以20%才5000多人。可放出的錄取名額卻和今天差不多,也是2000多,那錄取比例就知道了吧,至少40%。這能叫很“熱”嗎?

到今年是真正的大熱了,北京畢業生翻了10倍,20多萬,報考公務員的比例沒變,還是20%,但人數也是呈十倍的增長啊。可放出的崗位還是2000多的,這錄取比例就是4%都不到了。這才是真正的大熱,内卷到了白熱化的程度。

我從國企辭職的時候,我父母開始不太樂意,覺得這麼好的工作丢了可惜。尤其是當時單位已經準備提拔我當小經理了,算實職副科,前途一片光明。但我還是覺得賺錢少,最多不過8/900塊錢,離手拿大哥大,開着桑塔納,到了晚上就是吃大蝦打保齡球住酒店的理想太遠。所以那會兒心裡跟長草似的,怎麼都在國企待不住了。

賣房子就掙的多呗,第一年就年薪十萬,嘚瑟的不要不要的。4000多的大漢顯腰裡挂着,1萬多的大哥大手裡舉着,偶爾還能開開公司的破車,自我感覺相當的良好。

所以那會兒我爸又跟我讨論是否應該留在體制内的時候讓我直接給怼回去了。如果留在機關,那一年算上福利什麼的也就掙1萬塊錢,而我現在是10萬,一年頂十年。那就算我活到70歲,在體制内算上漲工資和退休金什麼的也就是50年掙到100萬。而賣房呢,我有信心5年就掙到這筆錢,最多十年吧,那之後的日子那就都是白賺的了,不穩定又能怎樣,反正收入達到了。

能理解了吧,這就是當時年輕人的典型心态。從體制内或國企出來後能多賺的太多,多到完全可以碾壓穩定工作的優勢。而且那時候的鐵飯碗并不真的多鐵了,國企下崗潮開始,體制内也傳說改制,所以并沒比體制外有太大的穩定預期。

其實90年代的思潮已經比80年代好多了。據說《中國青年報》在1984年做過一項社會調查,統計人們對各個行業的認可程度。排前三名的知道是什麼嗎?個體戶、出租車司機、廚師,再往後的是服裝設計師和美發師什麼的。不可想象吧,托尼老師在當年可是全民追捧啊,地位跟現在的程序員差不多,高大上的高科技。

而排名最後的知道是什麼職業嗎?科學家、教師、醫生,其他的就是公務員事業編了,都是清水衙門沒油水的。搞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拿手術刀的不如拿剃頭刀的是當年的流行民謠。我家長輩就在科研院所,有一次過節的福利竟然是幾斤挂面,這寓意都太明白不過了,清湯寡水的,湊合能吃飽但肯定沒油腥。

80年代的科研單位慘到什麼份兒上?發不出工資,得到處去籌款。前些天看某位科研泰鬥的回憶錄,說他曾經窮得舍不得坐公交,就為了省出飯錢。可天天走路上班就費鞋,于是就得下了班去小飯館兒刷碗,掙買鞋的錢。不可想象吧,當年的體制内就是這麼窮這麼苦,可以說是信念支撐着他們熬了下來,熬了十多年才見到曙光。

甭說80年代了,我的同學在90年代進航天院也苦着呢。我請他吃大餐,這小子楞是拿筆記本把菜名和味道什麼的都給記下來了,這也就是當年沒朋友圈兒,要不然他能發一個月。當時他們單位是鐘山院士領導研發,口号就是:跟着鐘老幹,全都是窮光蛋,甯當窮光蛋,還得拼命幹。

其他在體制内的同學也都差不多境遇,除非是外貿等實權單位,否則都那麼回事兒。甚至這麼說吧,在2003年之前,體制内沒什麼吸引力。說是穩定,但這穩定的代價挺大的,不是多辛苦,而是清苦,讓人難熬的清苦。

2003年前後據說考公真的熱了起來,但我當時沒注意。那年非典之後什麼都開始熱了,用工荒開始,房價上漲,工資增加,甭管進入哪個行業,隻要是不偷奸耍滑的能熬下來,都能得到經濟增長的紅利。

既然是經濟增長,那隻要是有些權利的部門就自然會想辦法創收了。這種事兒誰都明白,單位的是正式或半正式收費,個人的那就另說了,直到陽光工資和打老虎之後才相對好的多。所以那段時期我雖然沒注意考公的事兒,但大概能理解人們為什麼願意去搶着進。

2009年的考公熱我是體驗到了。當時我在一家比較大的公司上班,春天,突然同事找我,說給我安排了個女秘書。弄得我直發懵,沒事兒要什麼秘書啊,還嫌我麻煩不夠多是怎麼的?

結果人家說是關系戶的孩子,正在備考公務員,找個清閑崗位養着就行。那就來呗,再不賺錢也不差這一個。但當時我就琢磨,沒事兒考公務員幹嘛,在企業掙的多不好嗎?

之後沒幾天,公司好幾個年輕人要請假的,都說是備考公務員的。我都不理解了,體制内這麼熱了嗎?

有一天和同事吃飯的時候說起這事兒,問為什麼現在考公這麼熱?結果同事用看蒼蠅的眼神兒瞅我,說“為什麼這麼熱,你心裡沒點兒逼數兒嗎?這一年多經濟有多差,多少家企業倒閉,就你這部門都開除了多少了?這種就業環境,但凡追求穩妥點兒的都惦記着考公了。”

所以在我看來,體制内是否受追捧分為了幾個時期。80年代是肯定不受待見的,主要就是收入低,也沒什麼其他進項。90年代下海的都是有些本事的,或利用資源或利用人脈來做生意賺錢,此時的清水衙門和權利部門就分的很清楚了,飽漢子不知餓漢子饑。

2003年,或者說入世之後的考公熱,主要是體制内的收入增加,是否穩妥不是太重要,但收入高是吸引力很大的。但此時其實已經是各種隐性收入的尾聲了,北京陽光3581工程悄然啟動,之後再吸引人的就是以穩定為主了。

而任何一次經濟危機都讓人對未來産生不确定的恐懼,自然傾向于追求安穩。而且随着财政的增加,公務員收入并不低,那就更增加吸引力了。

曆史有記憶,時代有特色,不知道當初辭職下海的人們有多少發了财,有多少後悔當初的決定。我是見過不少的92派,曾經賺過錢的不少,但能堅持到今天還生活安逸的不是太多。甚至有不少人早就是傾家蕩産了,高風險未必帶來高收益,但高收益則一定是高風險。

前些日子跟個小夥子聊天,說他是山東某市的,他們那裡從省裡到市縣,都以考上公務員為最高追求,否則連老婆都不好找,想不通為什麼?

為什麼?就因為丈母娘考慮的是女兒的終身幸福呗。嫁給個碼農或許能有幾年的高收入,但到了35歲之後呢,風險呈指數級增加。而公務員雖然前期收入低,但越到後期收益越劃算。所以普通家庭的丈母娘甯可讓女兒放棄短期高收益,而追求長期的終身穩定,畢竟倆人是要白頭偕老的。

年輕人都反感厭惡一眼能看到未來的生活,覺得不刺激,沒意思,甚至覺得平淡的可怕。但丈母娘是過來人了,見過了各個行業潮起潮落的風風雨雨,沒有一個比體制内穩定的。所以在她們眼裡,一眼看不到未來的人生才更可怕。

全世界很多國家都有考公熱,公務員永遠的熱門選擇。亞洲,東亞則更是如此,儒家文化圈兒,學而優則仕甚至融入了血液,或許會短期不受追捧,但從幾千年的曆史來看,體制内則是長久的追求。

據說這些年是日本的公務員不受追捧了,已經連續好幾年參考人數下降。有人說這是經濟好轉,年輕人可選擇的領域多了,所以不再過分的内卷。其實不一定,更多的可能是經濟更不好,連公務員也被迫陷入更嚴重的内卷。低薪、加班、沒前途,讓公務員在日本陷入了和企業待遇比爛的地步。那怎麼都是爛,索性還選個看上去有前途的吧,所以公考才不再更受重視。

其他的看看韓國,那考公可比中國瘋狂多了。我看過一些文章和紀錄片,韓國公考比高考還内卷,簡直到了拼命的地步。他們的公務員收入也并不算高,但可能是韓國人被幾次危機吓壞了,留下了嚴重的陰影。

尤其是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韓國比歐美财閥拿槍頂腦門兒的簽訂了喪權辱國條約,太刺激了。之後的2008次貸危機,連在中國的韓國人都受到重大波及,望京的韓國人恨不得跑了一半。在這種一次次的折磨之下,韓國人從父母到年輕人就更對公務員熱衷了。

我也不知道現在的中國公務員具體待遇到底怎麼樣,應該是不差。但這辛苦也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罩情以來,基層單位是都夠累的。這世界可以說是公平的,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無論你想得到什麼樣兒的生活,都要付出代價。

僅供參考。

關注“章哥說買房”公衆号,有房産相關問題,點擊“免費咨詢”私信提問即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