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傳誦人#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另别稱王荊公、王文公、臨川先生。是今江西省撫州市(現為撫州東鄉縣上池裡洋村人),中國北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改革家、詩詞家。
說到王安石,喜歡古典詩詞的朋友,可能立馬腦海中能跳出小學時學過的“牆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又或者是“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如果對他了解多些的話,可能還知道他“三難蘇學士”和被稱作“拗相公”的轶事遺聞。
但對于他被稱作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的另一身份可能就不太了解了。這裡有人為被“抹去”的原因,也有因為他的“變革”最終失敗的因素。
今天我們不談他前期詩詞的創作風格主要是“不平則鳴”,注重社會現實,反映下層人民的痛苦,傾向性十分鮮明,風格直截刻露。這種風格,@中國新派冷雁師友用得神似荊公,都有“不平則鳴,筆鋒犀利,敢為弱勢群體發言 。”
也不讨論他罷相後的“窮而後工”的行文,緻力于追求詩歌藝術,重煉意和修辭,下字工、用事切、對偶精,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豐神遠韻的風格在當時詩壇上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這風格@一凡詩詞客師友的作品頗能見識到“荊公體”的風骨。
今天我們來了解下“拗相公”被那“砸缸”的小子抹去的改革變法思想,于及失敗和影響後世的轶聞。
司馬光砸缸
這個“砸缸”的小子,大家也不陌生,對!就是從小被拿來鞭策我們的那個小子。是家長老師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四五歲時和小夥伴們一起玩耍,突然有個小朋友掉到大水缸裡了,其它的小夥伴們都吓傻吓哭了,一哄而散,丢下掉到大水缸裡的“您”跑了。隻有這個小子,機敏勇敢,抱起一塊大石頭砸向水缸,将水缸一下砸爛了,水流了出來,“您”也得救了,悠記起來了嗎?
這個從小機靈,懂變動,愛動腦的小子長大後,當了大官後卻将腦子當沒了。也可能是越爬得高越小心吧,總之他就變成了一個保守、謹慎、苟延殘喘、将就過日子的人。渾身充滿了一股朽腐糜爛的氣味,再也沒有“砸缸”時的朝氣活力。
“拗相公”王安石
王安石變法始未咱們先看看“拗相公”所處的曆史背景,大家都知道,宋太祖是靠“陳橋兵變”而黃袍加身的。所以對于槍杆子比對筆杆子更加了解,也更加忌諱,所以宋朝重文輕武就可想而知了。
而在重文輕武的風氣下,整個國力日漸式微是必然的,雖說皇帝老兒的“江山”暫時是坐穩了,但面對外力是就捉襟見肘啦。
熙甯變法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三條改革方案①青苗法:六七十年代的農民還記得,春耕時領化肥種子,助農無息小額貸款嗎?等秋收時再用稻谷抵交“公糧”,這就是王安石的“青苗法”最佳版本。
②免役法:先從一統的秦始皇時期來看服役法,秦朝規定,凡年滿十七周歲至六十周歲男子,必須義務服兵役,這一法規一直延續至今二千多年,後代皆為準繩,隻是各代稍有細微調整。如今的“灣灣”就是成年男子必須要無條件服兵役二年。
唐朝是承隋朝的府兵制,什麼是府兵呢?簡單講就是将軍隊化作農民,有戰争時就上沙場殺敵,沒戰争時就下田種地。他承隋而又不同隋的全農皆兵,而是全兵皆農,實現自給自足,這一制度也是“貞觀之治”能實現的最大基石。那宋朝為何沒有繼承這麼好的一個制度呢?開篇咱講過了,太祖就是靠這“府兵制”而實現了将領們大多擁兵自重的便利得天下的,自然不可能再讓“府兵制”的現象重演。
府兵制雖說解決了國家的沉重負擔,但也相對地削弱了皇權對兵權的掌控能力。很多将領擁兵自重,有的天長日久難免就不聽話了。
宋朝的服兵役以前是富人地主不用服兵役,也不用出錢。王安石推出“免役法”,是要富人商賈地主等,不服兵役可以,但得交錢給國家,國家再拿錢替不服兵役的富人集團招收農民服兵役,而服兵役的農民則不再需要出錢。
也等于将唐朝的府兵變成皇帝的軍隊,但軍費是過去養府兵的富人集團出,這也為王安石變法失敗遭阻的最大主因之一。
③方田均稅法:在我們剛分田到戶時也重新丈量過各家各戶的田地實際面積,并登記在冊,以後就按登記在冊的面積相應地納稅。可有的地方卻實行的是田随人消,有的地方卻是永不更叠。這裡面的出入差距就大了,如我老家,人去世了,或女子出嫁了,或考上大學戶口遷走了,就會回收戶口所有人的田地,将之重分新增人口,有的家庭幾年下來隻減不增,而有的卻是連翻一翻。
王安石為了減輕農民負擔,也為了國家富裕,強推重量田地,自然受沖擊的還是列強豪紳們,因為隻有他們才有能力巧取豪奪,蠶食老百姓的田地。導緻老百姓實際沒有田地卻還要負擔納稅,而他們卻登記在冊的土地少之又少。
王安石的這三條措施,除了青苖法是惠及民衆,卻又讓各級官僚主義弄得走樣,變相更讓百姓遭罪外,其它二條又動了土豪大夫們的奶酪,被上阻下怨,最終隻能于失敗告終是必然的。但我們結合當世而思,王安石的變法是積極可取的。他的為國為民,他的思想理念是正确的,隻是唯有歎惜,荊公生不逢時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