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男,44歲。
初診:1986年 8月10日。
主訴:病人1986年初出現勞累後全身乏力,近半年不能工作,感到全身酸楚,厭油膩食物,喜冷飲涼食,每日進食5~6兩,時有腹脹, 口幹,睡眠差,肝區脹疼,大便偏幹。
診查:舌質紅,舌苔薄黃,脈細數。查體:腹部右肋緣處有壓痛,可見—包塊。B超顯示:肝髒明顯增大,外部形态失常,左外,左内側葉及右肋緣有局限性突出,呈駝峰征,左外側葉及右肋緣下可見低回聲團塊,體積較前輕度增大,左内側葉及右前葉混合性回聲團塊較前明顯增大,兩者相互融合,肝内結構普遍紊亂,肝靜脈系統輕度擴張,胰腺飽滿,頭部似雞蛋大的低回聲團塊,邊界欠清楚,右腎下極皮質内可見一綠豆大小強回聲光團,後方也有聲影。B超診斷為:“肝多發性實質占位病變。”甲胎球蛋白大于 25,初步診斷為:“肝癌”。高老根據脈證,認為應從整體去考慮,調節機體的功能。
辨證:氣血不足,瘀血内結而成“岩”。
治法:健脾和胃,軟堅散結。
處方:五味異功散加減。
太子參10g,白術10g, 茯苓 10g,陳皮8g,炙甘草5g,赤芍10g,柴胡10g,三棱10g,白花蛇舌草15g, 苡仁5g,莪術 10g,土茯苓 20g,淡苁蓉10g,生黃芪 15g,天冬10g,共7劑。
二診:病人右腹及肋部疼痛好轉,飲食稍多,大便已正常,體重未再下降,舌苔薄黃,脈細數而弦,原方再進7劑。
三診:病人服藥後感到乏力減輕,但右背部偶有疼痛,原方加元胡10g,再進7劑。
四診:病人服藥後飲食好轉,每日可進食9~10兩,全身痠懶有所改變,肝區脹疼也較以前減輕,舌脈如前,病人出院要求回家繼續服藥。
病人一直堅持服藥,中間根據症狀偶而調整一下處方,至1988年底随訪病人,病人精神可,飲食每日6~8兩,有輕度腹水,肝區偶有脹疼,病人可半日上班,生活能自理,囑病人預防感冒,注意飲食,及時服藥。
按語:病人患肝癌, 目前對此病無根治方法,且病人有轉移竈,更為棘手,此病2~5年的存活率,根據文獻報道不足20 %。但中醫辨證論治,審證用藥仍可獲得療效。高老根據“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之意,脾為後天之本,氣血化生之源,運用五味異功散為基本方,正如張璐所說:“氣虛者,補之以甘,參、苓、術、草、甘溫益胃,有健運之功,具沖和之德,故為君子,合之陳皮,則補中微有消導之意,蓋人之一身,以胃氣為本, 胃氣旺,則五髒受蔭, 胃氣傷,則百病叢生,無論寒熱補瀉,先培中土,使藥氣四達,則周身之機流通,水谷之精微敷布,何患其藥之不效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