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佳節将至,你還記得小時候玩的燈籠是什麼樣的嗎?今天小編就帶你們一起走進日照成家廒頭,共同探尋屬于魚燈籠的前世今生~
“照毛蟲、照毛蟲,照的毛蟲害腚疼,針錐紮,麻線縫,看你腚疼不腚疼。”每年正月十五晚上,到處都會唱這樣的兒歌,象征着來年風調雨順、年年有餘。
春節已過,元宵将至,在日照的不少大集上,花花綠綠、顔色豔麗的魚燈籠成了一道靓麗的風景線,幾乎每個攤位前,都圍滿了選購燈籠的大人和孩子。
些寓意風調雨順、年年有餘的魚燈籠都來自同一個村莊———濤雒鎮成家廒頭村。
成家廒頭村制作魚燈籠,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曆史,每年進入臘月,家家戶戶便忙碌起來。
明朝初年,成氏家族自山西遷來日照,日照瀕臨大海,季風強勁,夜間行走照明極為不便,成氏人便想出了紮燈籠照明的辦法。用高粱杆做一個四棱框,四周用白紙糊嚴,做一個托,放上一盞小油燈,既能照明,又能防風,且造價極其低廉。
随着時間的推移,成家廒頭人又在燈籠上繪畫,多以花草為主,在樣式上也作了一些創作,逐漸在市面上開始流通。清康熙51年,江蘇鹽城人成永健任日照知縣,到成家廒頭村時發現這裡風格獨特的紙燈籠,于是提出“北有濰坊風筝,南有廒頭燈籠”的說法,為之揚名,并将費時的手繪燈籠改制成刻版印刷。乾隆年間,本村的成季相又改制出西瓜燈籠和折疊燈籠。
在過去,村裡人初五便開始賣燈籠,一直賣到十五,日照的大小集市,每天都有成家廒頭村人挑着燈籠箱賣燈籠的身影,年年如此,從未間斷。最盛時,全村近半數家庭從事這一行業。
廒頭燈籠曆經幾百年長盛不衰,流傳至今。幾百年來,每逢元宵節前後三天晚上,家家戶戶打着燈籠鬧花燈,大街小巷是一片燈籠的海洋,并有收燈之說,頭燈收芝麻,二燈收高粱,三燈收谷子,從正月十四至十六,如晚上風平浪靜,為收燈,其實就是祝新的一年五谷豐登(燈的諧音),在沿海一帶,人們又特别喜歡魚燈,盼出海打漁獲得豐收,又含連年有餘(魚)之意。
别看隻是個紙燈籠,做起來可費事了,大大小小30多道工序。制作大緻可分為以下幾步:
第一步,制作魚燈框架。每年秋天,制作者都要去采集蒲杆(棒槌杆),去葉,曬幹,裁截成10-50公分的小段。然後用竹簽将蒲杆段連接成魚燈框架。
第二步,印制魚衣。魚衣為單色,一般為玫紅。拓印魚衣的時候,村内人通常用的是一塊青皮紅瓤的蘿蔔。
第三步,上糊。趁魚衣印好未幹,将魚燈框架抹上漿糊,先糊魚肚皮,再把魚衣糊上去。
第四步,塗色。魚燈晾幹後,塗上藍、黃等顔色。
第五步,糊上“嘴子”(即魚燈上下的方形開口)與尾巴。
第六步,安裝“魚架子”“魚底子”,即魚燈的提手和插放蠟燭的小木闆。
成家廒子燈籠有魚型、鼓型、六棱、四棱和折疊燈籠等,都統稱為魚燈,取“年年有餘”之祥意。
據村内老人講,魚燈紮制的傳承譜系可追溯的第一代傳人為成立邦(約1878年出生),第二代成信元(約1917出生)、成建元(約1912年出生)等4人,第三代成洪積(1956年出生)、成洪榮(1946年出生)等5人,第四代成魯傑(1983年出生)。
手工花燈鬧出的濃濃元宵味是電子花燈代替不了的,這更是屬于濤雒人的一盞燈…
近兩年來,魚燈籠的銷售量逐步提升。據成家廒頭村支部書記成會積介紹,最難的時候,整個村子隻有2家在做燈籠,而今年村裡做的家庭達到26戶,并且價格比往年提高了一兩塊錢。
“村裡計劃借助美麗鄉村建設,打造一處場所,把這些手藝精湛的老人聚集到一起,集中制作、展示魚燈籠。”成會積表示,将進一步集思廣益,将老祖宗留下的這項手藝傳承下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