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書法,人們都喜歡獨具形質與性情的書法作品,因為這類作品在傳承經典的同時,有自己的個性、情感的融入,以及自我審美理想的寄托表達也就是往往能夠以情感人,以心動人。而對于那種不清不楚,作品顯得一片混沌的作品嗤之以鼻。
從縱觀曆史那些經典書法作品無不如是,個性鮮明,特色突出,具有時代特色的代表性,也因此形成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的時代特征。
現代書法家劉小晴在解讀虞世南的《筆髓論》時也認為“學行書必以楷法為形質,方能下筆有源;以草書為性情,方能使轉有法。迨純熟之極,天機所至,自然生發不窮。”
關于這個問題,唐代孫過庭的《書譜》中是這樣說的:“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草乖使轉,不能成字;真虧點畫,猶可記文”。
可以想見,一千多年前,書法理論家們就認識到了,書法的形質與性情在書法的藝術性中的作用與地位。
孫過庭所說的“形質”是指構成字形結構之物質基礎,指點畫形态和質感。“情性”則指構成字形結構之精神基礎,指字形的精神與情趣。
一、行草書點畫的形質與情性是唇齒相依的共生體
在古代書論中有許多的談論書法點畫意象的言語,這些言語表達了欣賞者從書法作品和字形、點畫中獲得的感受。王羲之在《筆勢論》中說:夫著點皆磊磊似大石之當衢,或如蹲鸱,或如蝌蚪,或如瓜瓣,或如栗子,或若鹗口,尖如鼠屎。如斯之類,各禀其儀,但獲少多,學者開悟。
可見,作品中這些意象即來自書法作品的觀感,也都是我們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事或物。這些意象與感覺,不僅僅向我們描述了書法作品中點畫的形之所感,也記錄了點畫線條的所包含的質感意趣。
楷書的點畫線條本身是有形的,而技法卻是内涵于點畫線條之内的。對于行草書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我們該如何理解這句話呢?
現代書法家劉小晴是這樣認為的:草書隻見使轉,不見點畫,然點畫未嘗不寓于使轉之内。并引用包世臣《藝舟雙楫》話說:“世人知真書之妙在使轉,而不知草書之妙在點畫,此草法所為不傳也。大令草常一筆環轉,如火箸畫灰,不見起止,然精心探玩,其環轉處,悉具起伏頓挫,皆成點畫之勢。”可見,行草書的點畫線條仍然是形質與情性相互并存的。
故草書之使轉雖屬有形,形氣俱貫,然必寓點畫于使轉之中則肆逸飄灑,用筆精到。若寫草書隻是一味使轉,不見點畫,則誠如慎伯所雲:“後人作草,心中之部分,既無定則,毫端之轉換,又複魯莽,任筆為體,腳忙手亂,形質尚不具備,更何從說到情性乎?
二、行草書字形、形質與作品的精神與情趣是書法家的内在美,借助書法語言的外化
書法作品的精神與情趣的展現,即是書法家對經典書法繼承層次的展現,也是書法家自身涵養、閱曆、學識、的綜合體現。從書法家自身的精神與情趣在書法作品中的表達看書法,能夠佐證的莫過于最經典的作品《蘭亭序》、《祭侄文稿》和《黃州寒食帖》,他們基本上代表了書法的三種不同的情緒狀态和對宇宙的認識觀。
在進一步更細緻具體的來談書法作品對書法家的主觀情緒的表達,我們看一下孫過庭在《書譜》中是如何論述王羲之作品的主觀情緒的表達的:“(王羲之)寫《樂毅》則情多佛郁,書《畫贊》則意涉瑰奇,《黃庭經》則怡怿虛無,《太師箴》又縱橫争折。暨乎蘭亭興集,思逸神超:私門誠誓,情拘志慘。所謂涉樂方笑,言哀已歎。”
可見成功的書法作品,必定在一定程度上維系着作者當時的思想感情和階段性的精神内涵。書寫内容不同,感情亦随之而有所變化,或書寫時感情不同,内容亦随之而有所反映。同時,書法家在某一階段的閱曆和思想觀念也會影響書法家的作品的風格表達。這種情況在後來書法創作越來越自覺的意識下,表現的更加突出,從創作選擇文字内容到作品的風格與意韻的取向,概莫例外。
這種在作品中的寓情寄心到特點,也是王羲之的書法之所以被後人奉為神品和書聖的原因之一,以及書法藝術永遠充滿魅力的原因所在。
其他的藝術形式同樣也有這個特點,唱歌和演戲要進入角色,書法也同樣如此,否則浮光掠影,泛泛之作,是不值得人們稱道。
在孫過庭的《書譜》中除了對創作者當時的思想感情或情緒不同能對書作的效果産生一定影響有所論述外,還對作書者的性格和書風之間的關系也作了總結:“質直者則徑侹不遒,剛佷者又掘強無潤,矜斂者弊于拘束,脫易者失于規矩,溫柔者傷于軟緩,躁勇者過于剽迫,孤疑者于滞澀,遲重者終于蹇鈍,輕瑣者染于俗吏。”
可見,書法作品中展現出來的性情與精神面貌,實際上是書法家内在精神美的和個性的審美理想的表達與展露。這正與古人所說的“字如其人”、“字乃心畫”不謀而合。
三、行草書書法中的形質表達技法與情性更具有浪漫主義色彩
行草書點畫形質的表達首先是對經典技法的駕馭與運用的結果。不難發現,行草書在筆法表現上,多用中鋒、圓筆,但也間有側鋒。我們知道,中鋒、圓筆,是篆書的遺法,側鋒是隸書和楷書的方法,所以要想寫好草書,不學點篆書和楷書是不行的。
(學習任何一門東西,都須循序漸進。所以,在學習草書以前,最好先寫行書,這樣總覺順便些,也豐富了自己的表現方法。)
當然這都不是絕對的,草書的筆法同篆書、隸書、楷書、行書是一樣的,隻不過要求更熟練、更紮實的基本功。這樣才能在草書快速的運筆中達到高度的自由、靈活,又法度嚴謹。
從張旭《古詩四帖》中,不難看到那超脫自如的運筆所達到的渾勁、凝煉而又含蓄自然的筆墨效果,懷素《自叙帖》中的線條如鋼絲快速盤繞,轉折處“如折钗股”,清剛疏蕩,圓勁流美,其作品所達到的優美境界,正是在提按頓挫、圓轉回旋的高超技巧中産生出來的。隻有雄厚的積累,才可能做到大膽、果斷、高度自由的縱情揮灑;隻有千錘百煉的紮實的基本功,才可能在高度自由靈活的縱情揮灑中,達到精穩沉著,不失法度。但是,草書尤其是大草确有着不同于篆、隸、楷、行的特點。
那就是在草書作品中,從全局的角度看,其點畫、結構、章法的渾然一體,無從分割。亦即何為用筆,何為結體,何為章法,渾然不可分。
點畫之間,呼應極其密切,各自獨立的字幾乎不複存在。用點和線構成千變萬化、豐富多彩的交響樂章,煙霏露結,生動妙美,朦胧而又具體。
節奏和韻律是其它書體所無法比拟的,成為無比優美的抒情詩。
行草書本身的特點,決定了這一書體所應該具有的基本形質與性情。這主要得益于草書的特點是比行書更加流動、放縱,尤其是大草,運用更加大膽誇張的表現手法,在随心所欲,無拘無束的表現中使思想感情得以淋漓盡緻地宣洩,在具體的書寫過程中,速度和節奏更快,起伏變化更大,使作品具有絢麗多姿,千變萬化的藝術效果。因此,行草書更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的性情特質。如孫過庭《書譜》,張旭《古詩四帖》,懷素苦筍帖》、《自叙帖》,黃山谷《李白憶舊遊詩卷》、《諸上座帖》等作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