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站上舞台 遠在餘杭的戲迷坐着輪椅也要來捧場
“亂雲飛松濤吼群山奔踴,槍聲急,軍情緊,肩頭壓力重千斤,團團烈火燒(哇),燒我心!杜媽媽遇危難毒刑受盡,雷隊長入虎口(他)九死一生。戰士們急于救應,人心浮動,難以平靜,溫其久一反常态,推波助瀾,是何居心?”12月29日下午,金海岸民星大舞台上,74歲的王琳演繹起《杜鵑山》中的柯湘依舊聲聲有力。這是她到杭州的第46年,也是“浙江省京昆聯誼會大關實驗京劇社”成立的第十個年頭。
台下坐滿了數百名來自杭州各處的票友和戲迷,甚至有一位老戲迷是由子女推着輪椅,拿着花束從餘杭趕來的,不僅是聽一聽戲,而是一定要聽一聽“大關實驗京劇社”的戲。
曾獲“打造西湖新梨園”
集體演出一等獎
1969年,王琳随着先生來到杭州,在一家單位裡做産品研發,物理專業的她卻有着自己的一項執着——唱京劇。擅長老生、花旦和老旦的王琳是江浙滬京劇票友圏裡有名的“三門道”。5歲開始跟着父親學唱戲,9歲就登台演出,在幹媽四小名旦宋德珠的教誨下,她有着票友中不多見的專業唱腔和身段。
1992年,在衆多票友的一齊推選下,在衆安橋成立了“長青京劇社”,王琳擔任“長青京劇社”的社長。
1999年,通過外聘,大關街道西一社區将王琳帶領下的“長青京劇社”從衆安橋“接”到了社區,自此,大關街道有了一支自己的京劇隊伍——“大關京劇社”。
自備服裝,自己排戲。十年前的5月1日,一大早,“大關京劇社”的社員們都早早爬起來梳洗着裝。這一天,是“打造西湖新梨園”集體演出的日子。從上午到下午,大關京劇社的社員們唱了整整一天。“那天我們獲得了一等獎,自那以後,經浙江省京昆聯誼會驗收同意,我們社團改名為‘浙江省京昆聯誼會大關實驗京劇社’。”王琳說。
老戲迷從餘杭趕來聽戲。
收納成員過百
是杭州最大京劇愛好者社團之一
自“大關實驗京劇社”成立以來,京劇社獲得了不少成果和榮譽。拱墅區第三屆運河文化藝術節閉幕演出、西湖新梨園開園演出上都有他們的身影,還先後獲得天津和平杯比賽優秀演出獎、景德鎮三省一市京劇票友大賽二等獎、天津和平杯京劇票友大賽銀獎以及西湖區家庭文藝大賽一等獎等。
如今,“大關實驗京劇社”收納成員已經超過100人,已成為杭州最大的京劇愛好者社團之一,也是杭州市少數幾個上規模的社區級京劇愛好者社團之一。
為什麼一個社區的京劇社能有如此的影響力?王琳說,這或許和他們有自己的服裝、道具,也能自己做戲有關,“一般的愛好者社團還隻是停留在清唱的階段,服裝道具是一方面,身段和白口是他們缺少的一個重要部分,但我們的演員都有演出的能力,既能唱文戲,也能唱武戲。要想上規模,能念白、身段、做戲這三部分很重要。”
除了收納社區的京劇愛好者,2005年至2012年,大關實驗京劇社也曾在大關一小等學校教戲,“這些孩子現在都上了大學,長成大人了。很多時候他們在街上叫我,我都有點認不出來了。”王琳笑着說,“這也是一種傳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